天天看點

《東哥說紅樓(4)》“補天之石”的真實身份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原著《石頭記》不是講曹家的家事,那曹雪芹為什麼要對《石頭記》進行改編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會進一步為大家做詳細的解讀。但我們在這裡可以肯定的是,曹雪芹本人一定是非常喜愛《石頭記》的,當中的一部分内容也與他産生了共鳴,否則的話他也沒必要花上十年功夫去改編。

另外,還一個原因也可能是由于《石頭記》在當時遭到了朝廷嚴厲的封殺,世間恐怕很難保留下這部書,于是出于對這部書的喜愛,也是出于對原作者“補天之石”的同情,更或是出于希望盡可能多地保留下《石頭記》中所講述的人物和故事的基本元素,讓後人能夠看到原著所反映的真實曆史事件,曹雪芹這才下定決心花費十年時間完成了對它的改編。

應該說《紅樓夢》這部小說改編得非常成功。一方面,它讓那些先前讀過《石頭記》的人一讀到它,就會産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否則作為一部改編作品,《紅樓夢》不可能一問世就能立刻得到當時皇室宗親的巨大關注,也不可能僅僅憑借“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這麼幾個字,就能獲得時人的認同;另一方面,由于這部改編作品裡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已與原先的《石頭記》大不相同,使之前不了解原著的人一時很難看出它是根據《石頭記》改編而來的,完全可以說得上是自成一體,是以就讓當時的統治者大大放松了對它的審查,對其基本上算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像對《石頭記》那樣進行大規模地禁止和銷毀。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說《紅樓夢》不是在寫曹家的興衰,那裡面怎麼會有關于織造甚至曹寅生前作品的描寫呢?其實這也沒什麼可奇怪的,因為如果改編人曹雪芹果真是江甯曹家後代,那他自然會将曹家的一些元素加入到他的改編作品裡來。當然,這些曹家元素最多隻能算是《紅樓夢》整部小說中的零光片羽,如果我們讀者隻注意這些旁枝末節,而不去關注小說的整體構思及其獨特的改編手法,那麼就真的很難讀懂《紅樓夢》這本書了。

可是,《石頭記》究竟是本什麼書呢?它的主要内容又是什麼呢?作者究竟是誰呢?

其實我們從《紅樓夢》第一回前半部分的描述中已經知道,《石頭記》的作者就是那塊經過紅塵曆練的“補天之石”。至于這塊“補天之石”又是何方人物,我們完全可以根據《紅樓夢》第一回前半部分的内容進行推測。

《東哥說紅樓(4)》“補天之石”的真實身份

關于這塊“石頭”的出身,《紅樓夢》是這樣寫的:“原來女娲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娲皇氏隻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隻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

所謂“補天之石”,當然就是指的可以用于補天的石頭了。可是,什麼樣的石頭才可用于補天呢?很顯然,隻有天然具有與“天”同等材質的石頭才能補天,是吧?而我們又知道,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天”所代表的就是皇帝,因而“補天之石”自然就應該是指的天然具有與皇帝同等資質的人了。

可什麼樣的人才會天然具有與皇帝同等的資質呢?當然是那些與皇帝有着直系血緣關系的人了。不過,即便與皇帝有直系血緣關系,其究竟能不能“補天”,也就是究竟能不能當上皇帝,那也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

顯然,《紅樓夢》裡的這塊“石頭”并不是個皇帝,因為女娲僅僅是準備用他來“補天”的,也就是說他僅僅是個“準備中”的皇帝。那麼,在與皇帝有血緣關系的人當中,能成為“準備中”的皇帝的人又會是誰呢?當然就是皇帝的兒子——皇子了。

可不幸的是,這塊“石頭”卻最終被女娲棄之不用。《紅樓夢》裡此處的原句是:“娲皇氏隻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隻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這裡曹雪芹特意将“女娲氏”寫成了“娲皇氏”,這似乎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個皇子實際上是遭到一個皇帝(當然也是他的父親)的抛棄,進而最終沒能做成皇帝。

可能有人會說了:你說的不對呀,怎麼可能隻有與皇帝有血緣關系的人才能“補天”呢?知識分子甚至隻要是有能力的人都能“補天”啊?不是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嗎?

其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乃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的思想,并不是曹雪芹所處的血統論時代的“補天”概念。是以要想準确了解《紅樓夢》,我們絕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來了解古代人的的思想。

而這塊沒能補天的“石頭”後來又被一僧一道帶入了紅塵,其在經過一番“離合悲歡、炎涼世态”的曆練之後,把他的這段經曆記錄下來,讓空空道人抄錄而去,問世傳奇。

顯然,《紅樓夢》裡賈寶玉出生時口中所銜的那塊寶玉,便是這塊“石頭”經一僧一道幻化而來的美玉。可見,銜此石而生的賈寶玉應該就是這塊“石頭”在紅塵中的代表。如此看來,原著《石頭記》應是由一位沒有能做成皇帝的皇子,采用一種傳奇的手法來記述其親身經曆的一部自傳。

當然,從《紅樓夢》中所描寫的賈寶玉來看,主人公僅僅是一位當朝的貴族公子哥,并非是什麼皇子(大概原著《石頭記》也是如此)。不過,這顯然是曹雪芹或《石頭記》的原作者在特殊環境下所采用的一種特殊的寫作手法。其實,在《紅樓夢》裡我們還是可以從多處地方察覺到賈家的那種皇族所特有的身份和地位的,例如那些當時隻有清朝皇宮裡才會有的歐洲人送來的“稀奇古怪”的東西以及賈家那受人敬畏的排場、講究和氣勢,等等。

特别是在小說即将結束的第七十八回和七十九回中,曹雪芹對寶玉祭晴雯的一段描寫,更是為此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十分寶貴的線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