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哥说红楼(4)》“补天之石”的真实身份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原著《石头记》不是讲曹家的家事,那曹雪芹为什么要对《石头记》进行改编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会进一步为大家做详细的解读。但我们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曹雪芹本人一定是非常喜爱《石头记》的,当中的一部分内容也与他产生了共鸣,否则的话他也没必要花上十年功夫去改编。

另外,还一个原因也可能是由于《石头记》在当时遭到了朝廷严厉的封杀,世间恐怕很难保留下这部书,于是出于对这部书的喜爱,也是出于对原作者“补天之石”的同情,更或是出于希望尽可能多地保留下《石头记》中所讲述的人物和故事的基本元素,让后人能够看到原著所反映的真实历史事件,曹雪芹这才下定决心花费十年时间完成了对它的改编。

应该说《红楼梦》这部小说改编得非常成功。一方面,它让那些先前读过《石头记》的人一读到它,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否则作为一部改编作品,《红楼梦》不可能一问世就能立刻得到当时皇室宗亲的巨大关注,也不可能仅仅凭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么几个字,就能获得时人的认同;另一方面,由于这部改编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已与原先的《石头记》大不相同,使之前不了解原著的人一时很难看出它是根据《石头记》改编而来的,完全可以说得上是自成一体,因此就让当时的统治者大大放松了对它的审查,对其基本上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像对《石头记》那样进行大规模地禁止和销毁。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说《红楼梦》不是在写曹家的兴衰,那里面怎么会有关于织造甚至曹寅生前作品的描写呢?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如果改编人曹雪芹果真是江宁曹家后代,那他自然会将曹家的一些元素加入到他的改编作品里来。当然,这些曹家元素最多只能算是《红楼梦》整部小说中的零光片羽,如果我们读者只注意这些旁枝末节,而不去关注小说的整体构思及其独特的改编手法,那么就真的很难读懂《红楼梦》这本书了。

可是,《石头记》究竟是本什么书呢?它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作者究竟是谁呢?

其实我们从《红楼梦》第一回前半部分的描述中已经知道,《石头记》的作者就是那块经过红尘历练的“补天之石”。至于这块“补天之石”又是何方人物,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红楼梦》第一回前半部分的内容进行推测。

《东哥说红楼(4)》“补天之石”的真实身份

关于这块“石头”的出身,《红楼梦》是这样写的:“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所谓“补天之石”,当然就是指的可以用于补天的石头了。可是,什么样的石头才可用于补天呢?很显然,只有天然具有与“天”同等材质的石头才能补天,是吧?而我们又知道,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天”所代表的就是皇帝,因而“补天之石”自然就应该是指的天然具有与皇帝同等资质的人了。

可什么样的人才会天然具有与皇帝同等的资质呢?当然是那些与皇帝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人了。不过,即便与皇帝有直系血缘关系,其究竟能不能“补天”,也就是究竟能不能当上皇帝,那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

显然,《红楼梦》里的这块“石头”并不是个皇帝,因为女娲仅仅是准备用他来“补天”的,也就是说他仅仅是个“准备中”的皇帝。那么,在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当中,能成为“准备中”的皇帝的人又会是谁呢?当然就是皇帝的儿子——皇子了。

可不幸的是,这块“石头”却最终被女娲弃之不用。《红楼梦》里此处的原句是:“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这里曹雪芹特意将“女娲氏”写成了“娲皇氏”,这似乎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皇子实际上是遭到一个皇帝(当然也是他的父亲)的抛弃,从而最终没能做成皇帝。

可能有人会说了:你说的不对呀,怎么可能只有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补天”呢?知识分子甚至只要是有能力的人都能“补天”啊?不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

其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思想,并不是曹雪芹所处的血统论时代的“补天”概念。所以要想准确理解《红楼梦》,我们绝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来理解古代人的的思想。

而这块没能补天的“石头”后来又被一僧一道带入了红尘,其在经过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历练之后,把他的这段经历记录下来,让空空道人抄录而去,问世传奇。

显然,《红楼梦》里贾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的那块宝玉,便是这块“石头”经一僧一道幻化而来的美玉。可见,衔此石而生的贾宝玉应该就是这块“石头”在红尘中的代表。如此看来,原著《石头记》应是由一位没有能做成皇帝的皇子,采用一种传奇的手法来记述其亲身经历的一部自传。

当然,从《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宝玉来看,主人公仅仅是一位当朝的贵族公子哥,并非是什么皇子(大概原著《石头记》也是如此)。不过,这显然是曹雪芹或《石头记》的原作者在特殊环境下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其实,在《红楼梦》里我们还是可以从多处地方察觉到贾家的那种皇族所特有的身份和地位的,例如那些当时只有清朝皇宫里才会有的欧洲人送来的“稀奇古怪”的东西以及贾家那受人敬畏的排场、讲究和气势,等等。

特别是在小说即将结束的第七十八回和七十九回中,曹雪芹对宝玉祭晴雯的一段描写,更是为此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宝贵的线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