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是深秋季節,但如冬天一樣寒冷。
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襲來,令所有人始料未及。
平凡中的堅持,危急時的守護,困難面前的挺身而出,特殊時期的全力以赴……
疫情面前,總有一些平凡的身影沖鋒在最前線,日夜奮戰,彙聚成一個個溫暖而動人的故事。
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
“現在是防疫關鍵時刻,非本村居民不能進入,請了解!”
“戴好口罩,病毒不擾,一米距離,安全陪你!”
……
在西固區河口鎮青楊村疫情防控卡口點上,劉祖康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測溫登記、勸返來訪人員、防疫宣傳、給老人送生活必需品等等,他都事無巨細一一做好。
知道劉祖康是退役軍人,還當過班長,大家夥兒都親切的叫他“康班長”。
“這次疫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我是一名退役軍人,更是一名共産黨員,這個時候要堅決沖在第一線,任何戰場我都不畏懼!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換裝不換心。隻要國家和人民需要,我随時準備着!”擲地有聲的話語,是軍人的承諾。
24日清晨,開啟第二輪擴大範圍核酸檢測。劉祖康主要負責資訊登記和現場解答居民疑問。除此之外還要照顧老人、孩子和行動不便的村民,讓他們通過綠色通道優先完成核酸采樣。從早晨7時,到晚上11時,氣溫在不斷下降,而劉祖康始終堅守在最前沿。
最接地氣的“紅馬甲”
西固區四季青街道所在的地區是西固區水務局包抓的重點片區,也是西固區這次防控工作的難點片區。這個片區外地來蘭務勞工員多、房客租戶多,人員來源複雜,加之地廣人衆,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點難點。
可是張敏霖沒有被困難吓到,而是在困難中“逆行”。
“服務好大家,讓群衆一人不漏做核酸檢測,我就不會覺得累”,這是張敏霖同志工作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機關正值冬灌時節,工作任務本來就重。10月20日下午,防疫的消息傳來,抽水停機下班後,在機關沒安排的情況下,他就匆匆趕往四季青街道合水路南路社群做志願者,為群衆做防疫宣傳,幫助搭建防疫帳篷、殺菌消毒。天亮後,他又匆匆趕往機關的防疫工作點——四季青社群月牙橋點,這一幹又是一早上。在同僚們的勸說下,他才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家休息。因為第二天他還需要早上6點鐘趕到機關開始抽水工作,機組裝置運作要保障安全,不能有一丁點馬虎。
入戶宣傳排查是張敏霖每天的重點工作,陪同社群醫務人員跟蹤監測來蘭務勞工員的身體情況,記錄好他們的行動軌迹。臨走時他總是不忘唠叨幾句,告訴他們做好自我防護,安心在家,有什麼問題和需要就及時打電話,他一定幫助解決。他的言語和行動最接地氣,最讓片區群衆放心安心。
10月25日,又是工作24小時後的休息日,蘭州市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開始了。他早上9點多又來到了合水南路社群做志願服務,直到下午3點多人少了,他才回家休息。一旦有時間,他總會帶着自己的志願者紅馬甲主動前來。
不停歇的社群“疫”線守護隊
“大家先回去休息,抓緊時間睡倆小時,手機開機,随時待命,這裡我守着!”10月26日淩晨2時,廣武門街道黃河沿社群的疫情防控每日工作會結束後,社群黨委書記郭雅紅讓同僚們回家休息。
自10月19日疫情防控工作開始後,郭雅紅書記帶領着她的社群“疫”線守護隊,已經奮鬥了整整八個晝夜。
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每個采樣日,郭雅紅書記帶領社群的“疫”線守護隊,天不亮就到達采樣點。計劃設定、搭帳篷、拉警戒線、貼一米線、搬桌椅闆凳、擺區域訓示闆、做消殺、維持秩序、引導被檢人員,這一整套工作已經是每一個黃河沿社群工作者的“熟練技能”。
“大家自覺排隊,間隔一米”“提前出示健康碼”今年57歲的綜治員周師傅,手握喇叭已經在入口處站了15個小時。這位堅守一線、盡職盡責的綜治員,是黃河沿社群“疫”線守護隊的普通一員。
“所有人按照各自網格跑機關、進樓院勸導居民居家不外出”“所有人通知居民明天起按樓院有序做二次核酸、做三次核酸”“所有人馬上到社群集合開會”郭書記的指令從未停止過,社群從業人員的腳步也從未停歇過。
村裡防疫的“主心骨”
“我是村裡人的‘主心骨’,我必須迎難而上,堅守陣地,沖鋒在前。從組織派我來崗鎮村的第一天起,崗鎮村就已成為我必須守護好的家。”西固區崗鎮村駐村專職化書記陳甯幫如是說。
10月19日,陳甯幫帶領村幹部立刻行動起來,召集部署、靠前指揮、巡邏宣傳、上門排查、跟蹤随訪、值守勸導……顧不上休息,不間斷的“連軸轉”使他盡顯疲憊,但他仍然堅守在這片陣地一刻不敢放松。
既有人情味,又不失原則性,把防疫措施壓實,是陳甯幫的工作原則。10月20日,為保障村民有序進行核酸檢測,他提前做好核酸檢測預案,通知村民攜帶好相關證件,按照安排有序到本村采集點接受核酸檢測……從白天到夜晚,他與村幹部和志願者肩并肩,一同奮戰在抗疫一線。對于行動不便的村民,他積極協調,帶領醫療隊入戶進行核酸采樣。從村頭到巷尾,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對村民的叮囑也遍布核酸檢測點的各個角落。
作為村上的“主心骨”,在他的細緻安排部署下,崗鎮村的防疫工作進行地有條不紊,堅決不差一戶,不漏一人,尤其在對外來人員的排查和入戶排查上,遇到群衆不了解或被拒之門外的情況,就反複做工作,耐心勸說群衆配合防疫工作,保證全村的安全。
隔離小區女警“變身“志願者
10月25日,記者在七裡河交警大隊車管大廳,看到了身穿防護服,帶着防護鏡的一位女交警。她叫周愛娣,今年31歲,是七裡河交警大隊車管中隊一名輔警。疫情就是指令,周愛娣第一時間遞交請戰書,主動要求到抗疫一線工作。
10月23日淩晨2時許,周愛娣的電話在枕邊“嗡嗡”作響。這時,敏感的她突然看到了這樣一條資訊:小區出現疑似病例,目前請大家不要外出,配合從業人員做好疫情防控。“這不是我們小區嗎?”周愛娣心裡想着第二天機關工作的事,就這樣時間到了10月24日。
10月24日清晨,站在小區門口的周愛娣心裡有點着急。她看着那一條條黃色警戒線,她想跟随戰友前往一線,可是她現在隻能看到外面忙碌的社群工作者和醫護人員。
“晚上通知得遲,大家都沒有準備,蔬菜、食物都沒有。當我看到戴着紅袖套的志願者提着一袋袋物資給大家發放時,說實話,我的眼睛一瞬間就紅了。是以,我想着可以換個方式去奉獻自己的力量。”周愛娣說道。二話不說,周愛娣立刻向愛心志願者組織表明自己交警的身份,希望可以加入志願者的隊伍,幫助轄區居民做一些事。10月24日早上7時一直到晚上10時30分,周愛娣都戴着紅色志願者袖章,從白天到黑夜,一直在核酸檢測點維護現場秩序。“我們這裡一共有8棟樓,其中有5棟樓沒有電梯,而且這裡老人偏多,是以我們就一家一戶爬樓梯,上樓敲門,讓大家下來做核酸。當時有老人腿腳不便,我們就從樓上把老人扶下樓去做檢測。”周愛娣說。
有種浪漫叫攜手抗疫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隻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西固區新城鎮下川村的核酸檢測點上閃爍着一抹火紅和一束熒光綠,他們是戰友,也是夫妻。
張靜是下川村黨總支書記,每天超負荷工作在防疫一線的她,無暇顧及自己的小家,從核酸檢測開始就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他的丈夫尚天陽因為疫情居家辦公,他自願報名成為一名疫情防控志願者。丈夫尚天陽身穿志願者紅馬甲,哪裡缺人就往哪裡沖。當看到登記點缺人時,他主動請纓,穿上防護服加入到了最前線。妻子張靜不僅要對轄區疫情防控工作整體謀劃,還要登記資訊、查驗健康碼、提醒排隊“一米線”,用實際行動诠釋着一名基層女幹部的擔當。
他們夫妻二人每天都早早來到核酸檢測現場,做好準備工作,立即加入到“戰鬥”當中。他們把一歲多的孩子托付給了父母,淩晨回家已經成了常态。 張靜經常讓丈夫替換其他從業人員,他們說:“我們盡量多做一點,這樣其他從業人員就能多休息一下,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夫妻二人義無反顧、逆風而行,舍小家為大家,诠釋了危難時刻的“疫”往情深,為彼此寫下了“疫”線最美的情話。有一種浪漫,是“與你并肩作戰”。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董永前 顔晨 首席記者 葛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