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作者:意檀香研究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暑假期間,央視新聞推出系列微視訊《帶孩子走近世界名畫》,我們希望通過對世界名畫的鑒賞,豐富孩子的審美體驗,讓孩子在感悟美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美、熱愛生活。

今天介紹的畫作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了解畢加索《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

請點選全屏觀看

視訊加載中...

記者 | 白桦 湯晔

攝像 | 雷昊

畫作解讀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格爾尼卡》(Guernica)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油畫

1937年

349.3cm x776.6cm

西班牙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畢加索,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幾乎人人皆知。

不過《格爾尼卡》,這幅畢加索的巅峰之作,卻并沒有像他的名字那樣為所有人了解。

《格爾尼卡》堪稱繪畫界中的反法西斯宣言,是西班牙畫家巴勃羅·畢加索于1937年創作的。

這幅畫中,畢加索運用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風格揭露了納粹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反映出戰争帶給人類的深重災難和人們對和平的渴望。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一眼看上去《格爾尼卡》并不是一幅“好看”的作品,畫面由黑白灰三色組成,全畫充滿着悲劇氣氛。這是畫家對戰争暴行的控訴,對人類災難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時空的,并蘊含着憤懑的抗議聲。

畫面一共描繪了六個人物形象,兩個動物形象。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格爾尼卡》左側局部

在最左端有一個嚎啕大哭的女人,她的懷裡抱着已經死去的孩子;畫面下方躺着一位男人,他的軀體在馬蹄下支離破碎,右手卻還緊緊握着一把匕首,象征着保家衛國的戰士。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格爾尼卡》右側局部

畫面的右邊有一個正在被烈火吞噬的女人,還有一個女人正在拼命逃跑,以至于一條腿被遠遠落在了後面,她們都是在戰火中受苦的人民。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格爾尼卡》上側局部

從門裡探出頭的這個女人手裡還舉着一個象征光明的燈燭。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格爾尼卡》局部

受傷的牛和嘶鳴的烈馬則具有強烈的破壞意義,象征的是法西斯的鐵蹄和暴行。

畢加索采用了多種風格與手法,以半寫實的、立體主義的、寓意的和象征的形象,把複雜的法西斯暴行的場面揭露出來。盡管是一些幾何形人物,廣用線條,寓意複雜,但觀衆都能領會,其強烈的感人之處不亞于一幅寫實的力作。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巴勃羅•畢加索

1937年1月,畢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但是1937年4月26日,德軍轟炸了位于西班牙北部的格爾尼卡小鎮,由于城中的年輕男子大都走上了前線,受傷遇難的多為婦女兒童,格爾尼卡則被夷為平地。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格爾尼卡被轟炸後的樣子

畢加索從報紙上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決定為這一事件創作一幅作品,他臨時修改了為巴黎世界博覽會創作的壁畫,以此控訴法西斯毫無人性的暴行,表達對祖國犧牲人民的哀痛。

現在,這幅畫的複制品挂在了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大廳的入口處,以此表達聯合國安理會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

<h1>“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h1>

畢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長期在法國進行藝術創造活動,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之一,立體畫派創始人。他一生畫風多變、不拘一格,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說法來形容他多變的藝術風格。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畢加索是位多産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6121幅。他對二十世紀的藝術史有着濃墨重彩的一筆,人們稱他為“人類藝術史上罕見的天才”。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1897 年作品,畢加索當時僅僅 16 歲……沒辦法,誰讓畢加索是天才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1905年,《拿煙鬥的男孩》,畢加索24歲作品。2004 年,蘇富比拍賣會上,這幅畫賣出了 1.04 億美元。這個時期的畢加索還在摸索自己的風格。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1907年,《亞威農少女》,畢加索26歲作品

1907年畢加索創作了《亞威農少女》開始了他藝術風格最華麗的轉變,不久之後他就創立了立體主義。

他在這個時期的觀點是不要去描繪客觀物體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觀物體引入繪畫,進而将表現具象的物體本身和表現抽象的結構形态綜合起來。

立體主義堪稱畢加索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立體主義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遠遠大于對美術本身的影響。紡織業,建築業,設計行業等都受到其思維的巨大的沖擊,也就有了今天我們眼中很習以為常的帶感的東西。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畢加索的《公牛》。終于知道大藝術家的腦回路是怎麼樣的了

<h1>畢加索:“和平鴿之父”</h1>

1950年為紀念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畢加索畫了一隻銜着橄榄枝的白鴿,智利詩人聶魯達将這個小鳥稱為“和平鴿”,從此鴿子便被公認為和平的象征,畢加索在其中寄托了自己渴望和平的願望,因而也被稱為“和平鴿之父”。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1950年《Dove of peace》

之後在1952年維也納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上,畢加索又創作了一幅《和平鴿》,表現出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鬥争達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1952年《和平鴿》

畢加索鐘愛用鴿子來表現和平,這背後有一個讓人悲傷的故事。

1940年巴黎淪陷,此時畢加索正旅居巴黎,他的鄰居是一位養鴿子的老人,他的兒子兒媳都死于反法西斯戰鬥中,隻剩下他與孫子相依為命。戰火讓年幼的孫子心裡滋長了仇恨,他認為用來召喚鴿子的竹竿上綁着的白布像是投降的小白旗,便換上了火紅似複仇火焰的紅布條。

然而第二天孩子在用綁上紅布條的竹竿召喚鴿子時,被街上巡邏的納粹黨發現,認為孩子在給遊擊隊報信,便将他從樓上的視窗扔下,還殺死了所有的鴿子。悲傷的老人抱着一隻奄奄一息的白鴿請求畢加索為其作畫,以此紀念他慘死在法西斯手下的孫子,這就是和平鴿的雛形由來。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1940年和平鴿雛形

<h1>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h1>

畢加索的反戰巨作《格爾尼卡》“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畢加索:“和平鴿之父”博物館小知識: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

索菲亞王後國家美術館位于西班牙首都馬德裡市中心,是世界最大最現代的現代和當代藝術博物館之一,它主要收藏西班牙“現當代先鋒流派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抽象派、立體派、造型派、先知派、超現實等,最突出的有畢加索、胡安·格裡斯、米羅、達利和胡裡奧∙岡薩雷斯等許多藝術家的作品。

監制/楊繼紅 主編/李浙

策劃/王元

實習編輯/曾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