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和職場不同,大學注重的是個人學習,追求的是個人成績,而進入職稱更多的時候是團隊合作中學習,向競争對手學習,而追求的是團隊業績、團隊競争力。
是以,在大學生進入職場後,一定要從以前比較“自我”的閉合思維,轉向比較“開放”與“合作”的“競合”思維。
我這裡所談的“競合”思維,指的就是一定要有“競争意識”,一定要懂得“合作”,甚至學會與競争者“合作”,競争者雖然是“敵人”,但有時候也可以是“朋友”,可以說,競争者是“親密的敵人”。
大學生能夠學會與“親密的敵人”相處,這是是否成熟的表現之一。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初入職場的大學生或者在職場中依舊困惑的朋友一些啟示!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往往會受到輕視或者排擠。如果你個人能力很弱,别人會輕視,如果你能力強、表現過于優秀,又會遭到排擠。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可以說是人的動物本能。
這是很多時候要經曆的一個過程,這時候一定不要過于敏感去對抗,或者完全喪失自我去屈從。我們需要的是耐心,中庸之道、變通之道,總之,要記住,在對方對我們還不是很熟悉的時候,還沒有建立起一定的親密關系,自然從内心裡會對我們或者排斥或者輕視。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在動物界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比如蛙,夏天都會聚集在一個池塘,這裡就是他們的市場、或者說他們上班的場所,在這裡他們盡情鳴叫,互相合作高歌,就是為了吸引雌蛙來合歡,這時候,鳴叫的雄蛙既是合作者,又是競争者,他們共同錯峰鳴叫,更具有吸引力,但磁蛙到來後,又隻會選擇其中一個,往往選擇的是地理位置最安全又最友善的。比如這個位置可能接近水池、草叢等。
那麼這個位置就是衆蛙争奪之地,往往,在天黑時分最先到來的蛙先占據最佳位置,然後來了第二隻,雙方會通過對峙、争鬥鳴叫一決勝負,然後勝者占據最佳位置,敗者退而求其。這時候他們形成一種對峙而合作的局面。然後第三隻蛙加入,前兩隻蛙會一起向第三隻對峙、争鬥鳴叫,第三隻也會選擇另外的位置,然後第四隻、第五隻……加入這個團隊的蛙,若想攻占更好的位置,就會遭到全體蛙的攻擊,他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秩序。
從這個自然界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原本是競争關系的雙方,一旦形成了合作關系,就會表現出親密的合作,而共同對付另一方。他們已經學會了如何與“競争者”合作,共同維護秩序,最終形成團隊力量和效果。
而對于我們人類社會中的職場而言,到處都存在競争和合作,我們一定要學會在競争中合作,合作中競争。把競争者當成“親密的敵人”,學會和競争者和平共處,達成共赢。
對于初入職場的大學生而言,一定要記住,在加入新職場後,如果我們的崗位很不起眼,那肯定有一段時間會被輕視;而如果我們的崗位比較吃香,那肯定有一段時間可能會被排擠,因為我們可能占了别人想要的位置。這時候,我們不能表現出軟弱、退讓,也不能正面沖突、對抗。我們要明白,讓别人接納有個過程,是以多去溝通、交流、分享,表現出你熱情、願意主動合作的态度,展示你的能力的同僚,展示你的謙虛。
在我們融入團隊之後,也要明白,要學會與身邊的“競争者”相處,記住和自己有競争關系的同僚,相當于“親密的敵人”,你們既是親密的合作關系,但也存在競争關系,學會在競争中合作,合作中共同與外界的競争者競争。
“親密的敵人”,就是告訴我們,身在競争激烈的職場,要懂得和身邊的同僚、和競争的企業如何合作,要有“競合”思維,要在競争中合作,合作中競争。在職場中逐漸要建立起我們“開放”的、“理性”的、“辯證”的思維,這樣才算是一個逐漸走向成熟的職場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