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優雅到俗氣,中國“丈夫文化”的稱謂經曆了哪些變化?

作者:鴻鹄迎罡

文·段宏剛

中國5000年曆史裡,形成了許多有趣的風俗,有些風俗經過曆史的沉澱,會形成一種文化代代相傳,對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比如說,夫妻之間的稱呼,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稱謂,更是夫妻之間修養、趣味、感情等方方面面的綜合展現,也是一個時代文化觀的直接流露。

下面,就談談中國曆史上出現的夫妻之間的不同稱呼。

從優雅到俗氣,中國“丈夫文化”的稱謂經曆了哪些變化?

一,良人

先秦時期,妻子通常把自己的丈夫稱作“良人”,含有鮮明的褒義色彩,僅從這個稱呼裡,就能看出丈夫在妻子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光輝的。

“良人”的稱呼出自《詩經·大雅·桑柔》裡:維此良人,作為式谷。意思為,這個好人是多麼善良,他的所作所為是多麼高尚。

由于先秦時期男女地位比較平等,一些丈夫也把自己的妻子稱作“良人”,但這種不加差別的稱呼,給夫妻之間帶來諸多不便,是以,從先秦之後,“良人”在民間使用較少,并沒有流行起來。

從優雅到俗氣,中國“丈夫文化”的稱謂經曆了哪些變化?

二,君

古代一些女子也把自己的丈夫稱作“君”,表示對丈夫的尊稱。比如,《禮記·内則》裡寫道:君已食,徹焉,使之特馂,遂入禦。唐代佚名詩人寫道: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在以上句子裡,都代表妻子眼中的丈夫,感情色彩跟“良人”一樣,含有妻子對丈夫的敬意,多在書面語裡出現。

先秦時期,也有一些女子把丈夫稱作“夫君”,這是從“君”的叫法上演化而來,比如,屈原在《九歌·雲中君〉》裡寫道:思夫君兮太息。

從優雅到俗氣,中國“丈夫文化”的稱謂經曆了哪些變化?

三,郎

從東漢以後,人們為了差別夫妻之間的稱呼,就以“良”字作為字根,來差別丈夫和妻子。在“良”字右邊加上“阝”,變成“郎”,用來代表丈夫。在“良”字左邊加上“女”,變成“娘”,用來代表妻子。這些解釋在東漢許慎著作的《說文解字》裡,有詳細說明。

盛唐大詩人李白《長幹行·其一》裡的詩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唐代詩人曹邺《望不來》裡的詩句:見花憶郎面,常願花色新。都是對這一種稱呼的準确闡釋,展現了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

從優雅到俗氣,中國“丈夫文化”的稱謂經曆了哪些變化?

四,郎君

在口語表達上,用單字來稱呼丈夫,似乎總有那麼一點拗口。并且,古代女子讀書的很少,指望她們寫詩詞和書信,用書面語來稱呼丈夫,就不太現實。

随着社會風俗和人們思想的轉變,到三國兩晉時期,一種對丈夫的新的稱呼随即出現,即“郎君”。

“郎君”是把之前對丈夫的稱呼“郎”和“君”兩種稱呼組合而成,這個稱呼叫起來要順口很多,以至于古人在口語和書面語裡都要經常使用,到現在人們也不會對其感到陌生。

跟“郎君”對應的是“娘子”,叫起來也比較順口,是給單字“娘”的後尾加上“子”字,讓其變成了雙音詞。

不過,“娘子”一詞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特指妙齡少女,到唐代時,随着人們思想的轉變,就變成了對妻子的稱呼。

不論是“郎君”還是“娘子”,都展現了夫妻之間濃濃的愛意。

從優雅到俗氣,中國“丈夫文化”的稱謂經曆了哪些變化?

五,官人

宋代的“市井文化”很繁榮,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完全能看出來,這幅長卷裡,不僅有琳琅滿目的商品,還有形形色色的人,是北方和南方頻繁的文化交流的見證。

在宮廷裡任職的人被稱作“官家”,而平民百姓之間,則以“官人”互相稱謂。後來,随着“官人”的含義不斷拓展,一些人開始把“官人”用在夫妻之間的稱呼上,有的妻子直接把自己的丈夫稱作“官人”,含有妻子對丈夫成為“官家之人”的期望。

六,外子

唐代以後的文人雅士之間,經常把自己的妻子稱作“内人”,其意思相當明了,指在屋内相夫教子的人,這樣的人,當然是妻子了。

跟“内人”對應的,則是“外人”或“外子”,是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由于把自己丈夫稱作 “外人”,聽起來比較粗俗,也容易引起别人的誤解,是以,民間的大多數女子,更喜歡把丈夫稱作“外子”,聽起來要比“外人”文雅許多。

從優雅到俗氣,中國“丈夫文化”的稱謂經曆了哪些變化?

七,相公

在戲劇裡邊,人們常常能聽到女子把自己的丈夫稱作“相公”,實際上,“相公”的叫法恰恰就是因為戲劇裡的唱詞而傳播起來的,出自元代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裡:梁鴻雲:夫人請穿上者。正旦雲:相公,我不敢穿。

“相公”的本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來在民間變成女子對丈夫的稱呼,讓人能感受到當一名女子把“相公”叫出口,飽含了女子對丈夫的熱切期望,希望丈夫像宰相那樣擁有高官厚祿。

八,先生

“先生”這個詞彙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誕生,最早稱呼那些有修養和學識的年長者,比如,《孟子·告子下》寫道: 宋牼将之楚 , 孟子遇於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後來,“先生”一詞成為古人對老師或文人的稱呼。再後來,江湖上有一技之長的人,比如,看相、算卦、看風水的人,都以“先生”稱之。

直到近代,“先生”才成為丈夫的代稱,含有對丈夫尊崇、仰慕的意思。是因為在近代男人的地位依然很高,“先生”一詞可以凸顯出男性的尊嚴。

從優雅到俗氣,中國“丈夫文化”的稱謂經曆了哪些變化?

九,夫妻

“夫妻”是指愛慕的人,相愛的男女雙方都可以把對方稱作“夫妻”。這個詞彙在新文學裡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比如, 茅盾在 《馬達的故事》裡寫道:不曾聽說馬達有夫妻,也沒有誰發現過馬達在找夫妻。

解放後提倡男女平等,由于解放前所使用的的“先生”、“太太”、“當家的”、“掌櫃的”等詞彙帶有資産階級色彩,是以,“夫妻”的稱呼逐漸流行起來。

據專家考證,“夫妻”借用了日語詞彙,而日語中的“夫妻”又來自英語lover的翻譯,如果直譯過來,就是“情人”的意思。

很顯然,以“夫妻”來代稱丈夫或妻子,容易引起誤會,時至今日,人們已經很少使用這個詞彙。

從優雅到俗氣,中國“丈夫文化”的稱謂經曆了哪些變化?

十,老公

“老公”這個詞彙原指太監,但後來是如何變成丈夫的代稱,目前仍然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隻有民間的一個故事對其描述得繪聲繪色。

相傳,唐代有一位名叫麥愛新的讀書人,有一天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湊巧這副對聯被他的妻子看到,妻子明白了丈夫的想法,提筆寫出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

麥愛新看到妻子寫出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情和胸懷所感動,随即放棄了休妻的打算。妻子看到丈夫回心轉意也被感動,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很快續寫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

這個故事流傳開來後,民間的夫妻之間便有了互稱“老公”和“老婆”的習俗。

可以看出,古代女子對丈夫的稱呼以優雅、含蓄為主,充滿了對丈夫的敬意。現代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很直白,展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