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随着1943年“堡壘行動”的失敗,德軍在東線已經完全轉入了戰略防禦,曾經引以為傲的“閃擊”進攻戰術已經失去了舞台,德軍現在急需的是各種行之有效的防禦戰術。由于北方和中央戰線一直比較穩定,德軍有時間構築堅固的縱深防禦陣地,而在南方戰線一直不斷的變換中,德軍來不及構築堅固防線,也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行防禦,是以南翼德軍一直在實施曼施坦因倡導的機動防禦戰術。不過随着1944年曼施坦因、克萊斯特等人的去職,宣告了機動作戰思想的終結,整個東線德軍開始按照希特勒的指令執行頑強的硬性防禦戰術。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h1>

經過一年多的防禦,德軍已經在防禦作戰中總結出了大量的經驗,其中得出的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盡可能增加防禦的縱深,使蘇軍不能迅速的取得戰役自由,因為德軍在快速部隊的實力上已經遠不如蘇軍。1944年蘇軍已經組建了7個強大的坦克集團軍,而德軍的幾個裝甲集團軍都已經徒有其表,實際上和普通的步兵集團軍并無兩樣,都部署在第一線遂行防禦作戰,德軍在東線已經沒有集團軍級别的快速預備隊了。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裝備豹式坦克的德軍裝甲部隊

1944年,德軍為了阻止蘇軍的突破,防禦縱深已經擴充到80-120公裡,分為戰術防禦地幅(10-20公裡)和戰役防禦地幅(60-100公裡),兩片防禦地幅都由連續的交通壕體系組成,并構築了完善的工事和火力體系。德軍主要的防禦力量(80%)部署在戰術防禦地幅,戰術防禦地幅分為前沿陣地和主防禦地帶(又叫大規模作戰線),前沿陣地主要用于警戒及阻止蘇軍的地面偵查行動,主防禦地帶則是德軍實施大規模戰鬥的地帶,德軍将在這裡實施頑強的抵抗。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德軍機槍陣地

戰役防禦地幅主要由軍預備陣地組成,一般也分為兩個防禦地帶,構築有一定的防禦工事,由于德軍沒有額外的兵力占領這些防禦地帶,需要從戰術防禦地幅撤退下來的部隊進入這些陣地才能真正的形成一條防線,是以所謂的戰役防禦地幅實際上是一條無人駐守的空防線,隻有一些戰術預備隊在部分地段進行防禦。一般是軍級預備隊據守第一個防禦地帶,集團軍和集團軍群級預備隊據守在第二個防禦地帶。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德軍突擊炮部隊

可見,雖然德軍陣地的防禦縱深高達上百公裡,但是真正有軍隊據守的也就隻有20公裡縱深的戰術防禦地幅,德軍一般會在這裡進行全力防禦,一旦戰術防禦地幅被突破,首選的方案就是投入裝甲預備隊實施反沖擊,隻有确定無法重新奪回時才會退守戰役防禦地幅。

<h1 class="pgc-h-arrow-right">蘇軍的突破戰術</h1>

經驗證明,突破敵軍預有準備的防禦陣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進攻部隊必将付出高昂的代價,蘇軍是最擅長防禦的軍隊,自然也深知突破堅固防禦的困難程度。蘇軍解決突破問題的方法也非常簡單粗暴,那就是盡可能的在突破方向上集中兵力兵器優勢,像一把“巨錘”那樣直接砸碎德軍的防線。簡單來說,就是蘇軍為執行突破任務的步兵機關配屬大量的炮兵和坦克部隊對德軍防禦陣地進行全面的火力壓制,從正面強行達成突破。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蘇軍步坦協同進攻

蘇軍的大炮兵主義就是在突破戰役中發展起來的,通過在突破地段上集中大量的火炮來形成絕對的火力優勢,摧毀或壓制德軍的火力支撐點,掩護進攻部隊的行動。蘇軍的炮兵進攻選擇規定:“要確定遂行突擊的步兵和坦克能在整個沖擊期間獲得炮兵的支援,而不是僅僅在戰鬥開始時。”蘇軍的炮兵進攻将分為三個階段:

1、炮火準備階段:對已探明的德軍陣地進行初步的轟擊。

2、炮火支援階段:進攻部隊開始發起沖擊,這時炮兵将繼續對德軍陣地實施集中轟擊,并随着蘇軍的推進而開始對敵戰術縱深進行徐進彈幕射擊。

3、炮火護送階段:蘇軍突破部隊的推進已經超出炮火的支援範圍,炮兵将跟随突破部隊向前推進,繼續為突破部隊提供炮火掩護。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蘇軍“喀秋莎”火箭炮群

蘇軍的突破行動僅僅依靠大量的炮兵是不夠的,還需要為沖擊步兵提供足夠的坦克支援,由坦克的直射火力對德軍的殘存的火力點進行直接壓制或摧毀,尤其是對步兵構成重大威脅的機槍火力點,德軍經常會在陣地上部署大量的機槍陣地,隻有坦克才能無視這些機槍陣地強行發起沖擊。而鑒于德軍還會在陣地上部署許多反坦克火炮,必須要增加坦克和自行火炮的部署密度,以使德軍的反坦克火力無力應付。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蘇軍重型自行榴彈炮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h1>

蘇軍的突破戰術并非完美無缺,德軍發現對其威脅最嚴重的就是蘇軍的炮兵力量,由于前線防禦工事主要由野戰工事構成,這種工事是難以絕對抵禦火炮的轟擊的,蘇軍高強度的炮火轟擊給德軍步兵造成了嚴重的損傷,進而使德軍的防禦能力遭到極大的削弱,無法抗擊接踵而來的蘇軍沖擊部隊。為此德軍采取了“有限後撤戰術”,即将主防禦陣地更加靠後部署,至少要處于蘇軍中型以下火炮的打擊範圍之外,蘇軍絕大多數火炮都是82/120毫米迫擊炮和76毫米野戰炮,有效射程在2-9公裡,無法覆寫德軍戰術防禦地幅的全縱深,這樣當蘇軍沖擊部隊推進到德軍主防禦地帶時,就隻有少數重型火炮可以提供火力掩護,蘇軍的火力強度大大降低。當然蘇軍的對地攻擊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炮兵火力的不足,及時的壓制德軍的重火力目标,但是并不能做到持續的壓制(諸如天氣影響),使用效果不如炮兵理想。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h1>

由于以輕型火炮為主的蘇軍炮兵力量已經不能確定充分的壓制德軍的火力,蘇軍開始為沖擊步兵配備更多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直射火力,保證火力的掩護強度。一個蘇軍步兵師在執行突破任務時将得到2-3個坦克團和2-3個自行火炮團的支援,這樣在一公裡的正面上蘇軍将投入42-75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蘇軍坦克和自行火炮上安裝的大口徑火炮将代替牽引式火炮提供及時的支援火力。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蘇軍坦克集團軍

蘇軍認為僅僅突破德軍的防禦是不夠的,必須做到做到高速的突破,進而不給德軍使用預備隊封閉突破口或者進行再部署的時間,也就是說進攻速度同樣重要。而蘇軍進攻部隊在進攻德軍的堅固陣地時必然會出現較大的傷亡進而導緻攻擊力的下降,是以蘇軍要求對進攻部隊進行梯次部署,在第一梯隊的進攻能力下降時,立刻投入第二梯隊以維系進攻速度。随着突破口的迅速打開,強大的坦克集團軍将從突破口沖向德軍的縱深後方,實施大縱深的合圍進攻,迫使德軍轉入運動戰,那些數量衆多而機動能力低下的德軍步兵師将不可能逃出蘇軍的合圍,而沒有這些步兵師德軍又無法重建防線,由此便造成德軍整個防線的崩潰。

矛與盾的對決:淺談1944年東線戰場的進攻和防禦戰術德軍的縱深防禦體系蘇軍的突破戰術德軍的有限後撤戰術蘇軍對突破戰術的改進總結

蘇軍裝甲部隊

<h1 class="pgc-h-arrow-right">總結</h1>

單純來說,防禦相對于進攻來說是一種更強的作戰方式,是弱勢軍隊對抗優勢敵軍的有效方法。不過由于防禦一方失去了主動權,隻能被動應付進攻,而進攻一方由于占據了主動權,可以在局部地段上集中優勢兵力來抵消對方的防禦優勢,進而打破攻守平衡。是以,從戰略上來看,保持攻勢和主動才是最強的作戰方式,隻有進攻才能獲得勝利,而被動的防禦隻能是延緩失敗的到來,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德軍雖然一直在改進其防禦戰術,可是戰場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蘇軍手中,蘇軍總能找到德軍防禦的薄弱點發起進攻(寬廣的東線戰場尤為容易),德軍也許能取得一些戰術上的防禦勝利,但是在戰略、戰役上必将失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