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随着1943年“堡垒行动”的失败,德军在东线已经完全转入了战略防御,曾经引以为傲的“闪击”进攻战术已经失去了舞台,德军现在急需的是各种行之有效的防御战术。由于北方和中央战线一直比较稳定,德军有时间构筑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而在南方战线一直不断的变换中,德军来不及构筑坚固防线,也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防御,因此南翼德军一直在实施曼施坦因倡导的机动防御战术。不过随着1944年曼施坦因、克莱斯特等人的去职,宣告了机动作战思想的终结,整个东线德军开始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执行顽强的硬性防御战术。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h1>

经过一年多的防御,德军已经在防御作战中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其中得出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尽可能增加防御的纵深,使苏军不能迅速的取得战役自由,因为德军在快速部队的实力上已经远不如苏军。1944年苏军已经组建了7个强大的坦克集团军,而德军的几个装甲集团军都已经徒有其表,实际上和普通的步兵集团军并无两样,都部署在第一线遂行防御作战,德军在东线已经没有集团军级别的快速预备队了。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装备豹式坦克的德军装甲部队

1944年,德军为了阻止苏军的突破,防御纵深已经扩展到80-120公里,分为战术防御地幅(10-20公里)和战役防御地幅(60-100公里),两片防御地幅都由连续的交通壕体系组成,并构筑了完善的工事和火力体系。德军主要的防御力量(80%)部署在战术防御地幅,战术防御地幅分为前沿阵地和主防御地带(又叫大规模作战线),前沿阵地主要用于警戒及阻止苏军的地面侦查行动,主防御地带则是德军实施大规模战斗的地带,德军将在这里实施顽强的抵抗。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德军机枪阵地

战役防御地幅主要由军预备阵地组成,一般也分为两个防御地带,构筑有一定的防御工事,由于德军没有额外的兵力占领这些防御地带,需要从战术防御地幅撤退下来的部队进入这些阵地才能真正的形成一条防线,因此所谓的战役防御地幅实际上是一条无人驻守的空防线,只有一些战术预备队在部分地段进行防御。一般是军级预备队据守第一个防御地带,集团军和集团军群级预备队据守在第二个防御地带。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德军突击炮部队

可见,虽然德军阵地的防御纵深高达上百公里,但是真正有军队据守的也就只有20公里纵深的战术防御地幅,德军一般会在这里进行全力防御,一旦战术防御地幅被突破,首选的方案就是投入装甲预备队实施反冲击,只有确定无法重新夺回时才会退守战役防御地幅。

<h1 class="pgc-h-arrow-right">苏军的突破战术</h1>

经验证明,突破敌军预有准备的防御阵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进攻部队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苏军是最擅长防御的军队,自然也深知突破坚固防御的困难程度。苏军解决突破问题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尽可能的在突破方向上集中兵力兵器优势,像一把“巨锤”那样直接砸碎德军的防线。简单来说,就是苏军为执行突破任务的步兵单位配属大量的炮兵和坦克部队对德军防御阵地进行全面的火力压制,从正面强行达成突破。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苏军步坦协同进攻

苏军的大炮兵主义就是在突破战役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在突破地段上集中大量的火炮来形成绝对的火力优势,摧毁或压制德军的火力支撑点,掩护进攻部队的行动。苏军的炮兵进攻选择规定:“要确保遂行突击的步兵和坦克能在整个冲击期间获得炮兵的支援,而不是仅仅在战斗开始时。”苏军的炮兵进攻将分为三个阶段:

1、炮火准备阶段:对已探明的德军阵地进行初步的轰击。

2、炮火支援阶段:进攻部队开始发起冲击,这时炮兵将继续对德军阵地实施集中轰击,并随着苏军的推进而开始对敌战术纵深进行徐进弹幕射击。

3、炮火护送阶段:苏军突破部队的推进已经超出炮火的支援范围,炮兵将跟随突破部队向前推进,继续为突破部队提供炮火掩护。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苏军“喀秋莎”火箭炮群

苏军的突破行动仅仅依靠大量的炮兵是不够的,还需要为冲击步兵提供足够的坦克支援,由坦克的直射火力对德军的残存的火力点进行直接压制或摧毁,尤其是对步兵构成重大威胁的机枪火力点,德军经常会在阵地上部署大量的机枪阵地,只有坦克才能无视这些机枪阵地强行发起冲击。而鉴于德军还会在阵地上部署许多反坦克火炮,必须要增加坦克和自行火炮的部署密度,以使德军的反坦克火力无力应付。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苏军重型自行榴弹炮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h1>

苏军的突破战术并非完美无缺,德军发现对其威胁最严重的就是苏军的炮兵力量,由于前线防御工事主要由野战工事构成,这种工事是难以绝对抵御火炮的轰击的,苏军高强度的炮火轰击给德军步兵造成了严重的损伤,从而使德军的防御能力遭到极大的削弱,无法抗击接踵而来的苏军冲击部队。为此德军采取了“有限后撤战术”,即将主防御阵地更加靠后部署,至少要处于苏军中型以下火炮的打击范围之外,苏军绝大多数火炮都是82/120毫米迫击炮和76毫米野战炮,有效射程在2-9公里,无法覆盖德军战术防御地幅的全纵深,这样当苏军冲击部队推进到德军主防御地带时,就只有少数重型火炮可以提供火力掩护,苏军的火力强度大大降低。当然苏军的对地攻击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炮兵火力的不足,及时的压制德军的重火力目标,但是并不能做到持续的压制(诸如天气影响),使用效果不如炮兵理想。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h1 class="pgc-h-arrow-right">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h1>

由于以轻型火炮为主的苏军炮兵力量已经不能确保充分的压制德军的火力,苏军开始为冲击步兵配备更多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直射火力,保证火力的掩护强度。一个苏军步兵师在执行突破任务时将得到2-3个坦克团和2-3个自行火炮团的支援,这样在一公里的正面上苏军将投入42-7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上安装的大口径火炮将代替牵引式火炮提供及时的支援火力。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苏军坦克集团军

苏军认为仅仅突破德军的防御是不够的,必须做到做到高速的突破,从而不给德军使用预备队封闭突破口或者进行再部署的时间,也就是说进攻速度同样重要。而苏军进攻部队在进攻德军的坚固阵地时必然会出现较大的伤亡进而导致攻击力的下降,因此苏军要求对进攻部队进行梯次部署,在第一梯队的进攻能力下降时,立刻投入第二梯队以维系进攻速度。随着突破口的迅速打开,强大的坦克集团军将从突破口冲向德军的纵深后方,实施大纵深的合围进攻,迫使德军转入运动战,那些数量众多而机动能力低下的德军步兵师将不可能逃出苏军的合围,而没有这些步兵师德军又无法重建防线,由此便造成德军整个防线的崩溃。

矛与盾的对决:浅谈1944年东线战场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德军的纵深防御体系苏军的突破战术德军的有限后撤战术苏军对突破战术的改进总结

苏军装甲部队

<h1 class="pgc-h-arrow-right">总结</h1>

单纯来说,防御相对于进攻来说是一种更强的作战方式,是弱势军队对抗优势敌军的有效方法。不过由于防御一方失去了主动权,只能被动应付进攻,而进攻一方由于占据了主动权,可以在局部地段上集中优势兵力来抵消对方的防御优势,从而打破攻守平衡。因此,从战略上来看,保持攻势和主动才是最强的作战方式,只有进攻才能获得胜利,而被动的防御只能是延缓失败的到来,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德军虽然一直在改进其防御战术,可是战场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苏军手中,苏军总能找到德军防御的薄弱点发起进攻(宽广的东线战场尤为容易),德军也许能取得一些战术上的防御胜利,但是在战略、战役上必将失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