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風專欄|在路上 --—心夢五周年紀念單縣行

作者:齊魯壹點
清風專欄|在路上 --—心夢五周年紀念單縣行

文圖|清風 編輯|燕子

單縣對我來說,并不陌生。這裡也給文友們稍做簡介。單縣,古稱單父,因舜帝的老師單卷居住此地而得名。老子也曾在此隐居悟道,單縣素有“道德經得搖籃,善文化得發源地”之稱。

現今的單縣,因四君子酒、百壽坊和百獅坊而揚名。公元736年,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好友陶沔任單父(單縣)尉。豎年,李白遇杜甫高适聯袂至單父拜訪陶沔。四人相會,被單縣美景所陶醉,遊興頓起,詩性大發。他們遊梁苑,登栖霞,獵孟潴,詠琴台,飲酒賦詩,縱情高歌,豪氣千雲,流連忘返,給後人留下諸多美好詩篇。後人将李白、杜甫、高适、陶沔稱之為唐代“四君子”。在幵山公園的文化廣場,矗立着四君子的石刻雕像。他們詠琴台,對酒當歌,那飽含真情的詩篇被镌刻在一面面石牆上,後人世代傳誦。

思古人,歎如今。金秋的單縣之行,是紀念“心夢文學”成立五周年文友會,更為探望拜訪才情橫溢、德高望重的文學前輩王同光老師。入心夢後,時常拜讀王老師的文章,真摯樸實的文字裡透着人性的豁達和善良。去的路上,聽聞王老師的種種可愛和高尚,對拜望心生向往。

王老師的小院,陽光普照,桂花正飄香。初次見面,驚歎八十歲高齡的王老師的魁梧和帥氣,王老師親切的話語、和善的笑容更具感染力。當王老師一一喊出我們的名字,心中的緊張和羞怯瞬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親人、老友般的溫暖。随後的相處交談,王老師的平易近人、風趣幽默、樂觀豁達、細心周到讓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自從幾天前确定行期,王老師就已開始着手準備,事無巨細,把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條,讓我們如沐春風,溫馨而感動。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茱萸,源自王維的這首詩。在我的想象裡,茱萸是一株草的樣子。直到昨天,在單縣幵山公園,在一位文友劉宗英姐姐的引領下,才初識茱萸面。

那掩映在微黃葉子下的紅,在秋陽的照耀下,發着光,透着亮,雖醒目,但毫不張揚。一顆心,被深深地驚豔到,瞬間淪陷。

這玲珑剔透、光滑潤澤的果實和枸杞有異曲同工之美麗。徜徉樹下,擡頭仰望,滿眼的沉醉迷離,真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曼妙!

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心夢人,為了一個文學夢,為了一份真性情,從一座城到一座城,相識相聚相伴,笑語盈盈,情深意重。

相聚總是短暫,夕陽西下時,我們載着滿滿的喜悅和收獲踏上歸程。回望,這座灑下歡聲笑語的小城,一派安靜祥和。在小城的一隅,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幾位志同道合的文友,或揮手,或微笑,一聲聲祝福在秋風裡氤氲,伴着我們回家的路。

昨日可憶,未來可期,山水可遊,友人可依。待到春來牡丹花開時,我們再相聚!

清風專欄|在路上 --—心夢五周年紀念單縣行
清風專欄|在路上 --—心夢五周年紀念單縣行

作者簡介:清風,原名牛晴雯,一名奮戰在一線的電力勞工。閑暇時讀書,寫文。用心生活,簡單快樂!

壹點号心夢文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清風專欄|在路上 --—心夢五周年紀念單縣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