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與其團隊,經過刻苦的鑽研與選種培育,終于攻破了海灘鹽堿地上不能種水稻的魔咒,開發選育出了著名的海水稻。可是在海水稻投入種植後,有人卻一直在質疑稻米的味道。海水稻種植成功後,所産出的稻米究竟是什麼味道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中國曆來是農業大國,有着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曆史,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伯伯看來,每一塊能夠被開墾的荒地,都是一分生活的希望。随着更多良田被開墾種植,農作物的産量在不斷增加,人們的生活水準也在迅速提高,可是一片片環境惡劣的鹽堿地,卻成了農業發展的一塊重要絆腳石。
曾幾何時,衆多農民都望着鹽堿地唉聲歎氣,夢想着将其征服,在其上播種下更多的農作物。一旦能實作在鹽堿地播種農作物的夢想,其所帶來的收益将異常巨大。
早在上世紀30年代時,東南亞的一些植物學家便發現了不少耐鹽水稻品種,并在當地積極進行推廣,此後國際上也掀起了一場研制篩選耐鹽水稻的熱潮。
直到1980年前後,我國著名的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着自己的團隊,通過艱苦的篩查,終于找到了數種利于我國地理氣候種植的抗鹽水稻,也揭開了我國海水稻研究的序幕。
在2000年時,袁隆平水稻研究組采用高新技術,終于培育出一種高抗鹽水稻品種——天龍優619。該品種優勢相當明顯,具有抗病蟲害、抗鹽堿、抗倒伏、畝産300-400公斤等特點,适合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鹽堿地種植。
在研究海水稻的過程中,終日研究不停的專家們,對于海水稻的生長狀況了然于胸。海水稻幼穗分化的整個生長過程,還被研究人員們分為8個階段,并整理出一個容易記憶且押韻的口訣,即:一期肉眼看不見,二期苞毛現,三期毛茸茸,四期粒粒現,五期隐可分,六期葉枕平,七期穗綠色,八期穗即現。
在試種期間,研究人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從幼苗的移栽,到壯苗的護理,再到抽穗時的監測,無一不是對研究人員心理和身體上的巨大考驗。
山東即墨金口示範基地作為全國31個海水稻試種基地之一,也是山東地區唯一被選中的海水稻種植示範基地。2017年9月,海水稻種植基地正式迎來了收割階段,也是我國研發中心收獲的第一代海水稻。
據在場的研究員透露,由于山東地處我國北方,是以受到該氣候的影響,第一代海水稻在收割完畢後,還要被帶到海南的育秧基地進行擴繁與雜交。直到第二年時,才能再帶回青島繼續雜交。
由于海南氣候溫暖,是以盡管北方已經進入冬季,被帶到海南的水稻依然可以進行雜交繁殖。至來年4月份,海水稻再次被運至北方繼續優化改良,如此往複8代,才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品系,統一算下來,海水稻雜交8代至少需要4年的時間。
相信有不少讀者更關心一件事,這便是海水稻所産出稻米的口感究竟如何?許多人都會認為,海水稻既然生長在鹽分濃度極高的海水中,其稻米口感也應該是鹹的。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海水稻稻米不但不鹹,反而較之普通的大米更加有原始的米香味道,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點,就是有嚼口,更耐煮,吃完有回甘。
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一是海水稻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較高,根本不需要噴灑農藥,如此一來保證了稻米的綠色健康。二是鹽堿地中富含大量的微量元素,通過水稻根系吸收後,都會被留置于稻米中,故此海水稻的稻米營養極為豐富,有益于食用者的身體健康。
“海水稻”是袁老繼“雜交水稻”的又一項高新成果,該品種以其優良的特性,赢得了世人的肯定與贊許。有朝一日,在有幸品嘗到海水稻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忘記,在它的茂盛生長的背後,是袁隆平院士以及其團隊汗水的結晶,而“袁隆平”三個字,也将随着海水稻的廣泛種植而永垂青史,成為後人永遠敬仰的“現代神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