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測算,我國有将近15億畝鹽堿地,在鹽堿地上種出糧食一直是廣大農民的心願。2017年國内第一株海水稻秧苗插進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土壤,到現在4年過去了,海水稻的種植又有了哪些新變化呢?
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城陽上馬鹽堿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五千畝稻田正在插秧。

海水稻,學名叫做耐鹽堿水稻,與普通水稻相比,具有較強的耐鹽堿能力,可以在沿海灘塗及内陸鹽堿地上進行種植。
經過今年的試驗種植之後,如果各方面名額合格,繁育出的種子,将被送往農業農村部稽核和檢驗。如果通過也将作為海水稻種子推向市場。
青島緊鄰黃海,有不少寸草不生的鹽堿地。
2017年,青島開始在部分鹽堿地上種植海水稻,此後,一代代海水稻在這裡生長繁衍,山東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也見證了一片片土地從寸草不生的鹽堿灘塗,變成稻禾遍地的沃土良田。
在距離上馬鹽堿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東南方向20公裡的地方,是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白泥地試驗基地,青島的第一株海水稻就是在這裡紮進了土壤。
白泥地基地緊鄰膠州灣,從膠州灣抽取的海水經過适當調整後,就會被用作實驗田中的灌溉水源。
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在規定位置插上标注着品種的地簽,然後在地簽旁邊兩尺見方的水田裡,均勻地插下相應品種的秧苗,這些秧苗的單株高度、産量等名額,必須不間斷地測量和記錄。
山東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種質資源負責人栾一方告訴記者,海水稻的研發遠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同一個品種的樣本,在實驗田裡可能達到350公斤的産量,但是一旦轉到其它的地塊種植,産量可能隻有一半不到。灌溉水源的鹽度,種植區域的溫度、濕度、風力,土壤中各種元素的含量,都會直接影響到水稻的産量和品質。
再考慮台風、冰雹、幹旱、洪澇等可能遭遇的氣象災害,每一個進入區域種植試驗環節的品種背後,都有成百上千被淘汰的品種樣本。
結束了試驗田裡的勞作,科研人員還要回到實驗室檢測樣本DNA序列,篩查樣本各項名額是否正常。這個實驗室裡彙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土壤、水源樣本,都需要通過檢測确定是否适合種植海水稻,并研究改良方法,這也是他們每天的必修課。
今年56歲的李繼明研究員,2018年加入海水稻研發中心,是植物遺傳育種和分子生物學專家,也是最早一批師從袁隆平院士的碩士研究所學生。
試驗期間,科研人員會不定期的有“茶歇”。不過茶歇時品嘗的并不是咖啡甜點,而是一鍋鍋煮好的米飯。科研人員通過品嘗這些米飯,判斷出海水稻的口感。這也是推廣海水稻很重要的一環,如果種出來的海水稻不好吃,那就很難進入市場。
2020年,全國種植的海水稻平均畝産400公斤以上,2021年,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已經在山東、新疆、浙江、内蒙古、黑龍江、甯夏、青海等多地開展種植,預計種植面積将達到100萬畝。今年年底,将會有大約30萬噸海水稻大米擺上老百姓的餐桌。
【半小時觀察】“海水稻”:億畝荒灘變良田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耕地資源十分緊缺的國家。足夠的耕地資源是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海水稻”具有抗鹽堿的特性,可以在沿海灘塗和我國西北内陸一些鹽堿地裡生長,在我國内陸地區大約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有兩億畝具備種植水稻的潛力。我們希望,“海水稻”能夠加快種植推廣,為端牢我們自己的飯碗多增加一份保障。
來源:央視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