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味齋觀覽記

在太原說起“六味齋”那名頭大得很,如同甯化府老陳醋、杏花村汾酒一般,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六味齋的聲名也隻局限于太原當地,在外則遠沒有醋與酒那麼響亮,主要原因于産品有關。六味齋以生産肉類食品加工為主,其中醬肘花、豬頭肉、醬牛肉等最受市民喜愛,由于熟肉制品受到存儲時間短的限制,不可能與易于長期儲存的陳醋汾酒同日而語,這也就局限了它的聲名遠播。

人們印象中的味道不外乎“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六味齋取名“六味”中的第六味竟然是一個“香”!酸甜苦辣鹹都是可以入口品出的味道,唯獨這“香”無法入口,隻能通過嗅覺聞味,頗有幾分離經叛道之嫌!或許正是這點嫌疑便讓六味齋傳承了三百餘年,現在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近兩年豬肉價格上漲六味齋自然不能免俗,漲價的厲害,花上百八十元買到的肉制品,也不過就是飯桌上的一小碟,三五人每人一口而已,是以讓太原人對它又愛又恨,欲罷不能。每每說到六味齋食品都搖頭“貴,真貴,真他娘的吃不起”!

對六味齋的喜愛并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人,老一輩人也都是非常喜歡的。可惜在那物質匮乏的年代且收入捉襟見肘,六味齋的肉制品并不是尋常人家經常能夠品嘗到的珍肴,隻有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時候,倒是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夾起一塊來放入口中,色香味俱佳,仿佛入口即化,然又有嚼頭,順着食道緩緩進入胃口,在腸胃中遊走,那種美不勝收感覺令人回味無窮。六味齋醬肉店開始隻有柳巷與鐘樓街的交叉口一家門店,趕到節假日人們便趨之若鹜,擠擠桑桑的非排隊不可。好在這些年六味齋連鎖店遍布全市,再無須勞心費力去專門排隊購買。

周六,相約的十餘名大學同學專程驅車前往建立的六味齋基地參觀,面對廣袤的五百畝土地上的基地着實讓人下了一跳。步入基地大院仿佛進入一座花園,四周的樹木郁郁蔥蔥,一片綠色,長廊、小橋盡收眼底,綠色中掩映着一座長長的乳白色的三層建築,大約有400多米長,幾十輛帶有冰櫃的汽車整齊劃一的排在樓前。據一位美女導遊介紹說,這些都是每天運送肉制品的車輛,每天淩晨三點裝貨發往全市的各個門店,順便拉回昨天沒有銷售完的肉制品,隔夜的肉制品是不容許第二天再銷售的,以保證肉制品的品質。

我們拾級而上直接進入二樓,若大的“六味長河”展覽映入眼簾,在這裡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出了六味齋的滄桑曆史文化與現在的發展變化,以及主要肉制品的加工工藝流程,讓人一覽無遺。據記載,六味齋的前生發端于北京,清乾隆三年即1738年首創,名為“天福号”,由于色香味俱佳不久就成為皇家的禦用膳食,慈禧老佛爺對天福号的醬肉情有獨鐘,其他佳肴淺嘗兩三口即止,唯獨醬肉非吃到過瘾。為此特命給天福号頒發進紫禁城腰牌一件,即可随叫随到,不誤大快朵頤。1938年天福号在太原設立分号,更名六味齋。以後随着日本侵華戰争與國内戰争連年不斷,天福号及各地分号紛紛倒閉,僅留太原六味齋一家。六味齋不是家族企業,而是以師傅帶徒弟傳承制作工藝,品質越來越好,是以後來能夠榮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并非浪得虛名。 參觀中我注意到一幅發黃的照片,仔細浏覽,是剛解放不久的太原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裴麗生,頒發給六味齋的“營業證”書,落款竟然是“民國三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一個共産黨的新生政權居然使用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誕生後國民政府的年号,倒叫人感覺有些怪怪的。不過仔細想想也不覺奇怪,使用公元紀年方法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事情,而太原解放是1949年4月24日,正是百萬雄師過大江之時,全國尚未完全解放,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現以公元紀年。

還有一塊放在玻璃櫥窗中的六味齋牌匾,老舊的斑駁陸離,仔細一看又有幾分眼熟,經導遊介紹才知道這就最早安置在六味齋門店的牌匾,文革中被紅衛兵小将在“大破四舊,大立四新”的浪潮中,連同新安裝不久的霓虹燈一起被砸掉的那塊。我那時在上馬街讀中學,每天早晚幾次都要路過六味齋門店,雖然不可能品嘗其中肉制品的味道,但看看門店飽飽眼福還是可以的,是以對六味齋門口的變化還是有感覺的。六味齋門店的霓虹燈在文革爆發前剛安裝不久,每晚上完晚自習路過,老遠就能看到六味齋霓虹燈的光亮,把那一片周邊映照的紅彤彤的,給人一種暖暖的感覺。1966年春夏之交,文革爆發,學校一片混亂,根本無法正常上課,學校上司和一大批老師整天被批鬥,各種莫名其妙的大字報滿頭飛,不久學生們就從學校鬧到校外。今天聽說把哪裡砸了,明天又聽說沖擊政府部門去了,後天又說xx學校的學生把太原市最大的天主教堂拆了,并把主教和信徒們一起批鬥了,一天到晚打砸搶的消息不斷,沒有一點消停的意思,而且愈演愈烈。一天下午我在學校,突然聽說六味齋門店的霓虹燈和牌匾都也被砸了,而且這次的“革命行動”是我校的一個同學幹的。果然,我回家路過六味齋的時候,那裡的門前狼藉一片,霓虹燈的玻璃碎片地面上散落的到處都是,一些圍觀的群衆還站在路邊竊竊私語。那塊者醒目位置懸挂的六味齋牌匾也沒有看到,估計是有人拿走了。不曾想五十多年後再見原物,還真有恍若隔世之感!

展覽室出來,便進入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參觀。生産工廠中的房間都設定在一樓,參觀者在二樓,透過玻璃櫥窗居高臨下一覽無餘。員工們穿着制服戴着帽子口罩在生産線上忙碌着,切割剃骨都是手工操作,不用機器,據說手工和機器制作出的東西味道完全不一樣。幾口熬制熟肉的大鍋冒着騰騰的熱氣,有人不時在翻動着鍋裡的東西。成熟的肉制品被碼放在一排排的架子車上,然後再推進裡面的庫房。導遊告訴我們,這些制成品明早三點多都會被運往各個營銷門店銷售。

雖然在六味齋隻是匆匆走馬觀花,也足足有三個多小時,頗有幾分人困馬乏的感覺。倒是參觀結束時,每人便在六味齋設定的購物店大包小包的采買了一大堆肉制品和其他熟食,自然是帶回去分享給親朋好友,也算不虛此行。

這幾年,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全聚德烤鴨被罵聲一片,關鍵就是一味追求賺錢高利潤,不顧及食品的品質,導緻如今門庭冷落,輝煌不再。對于六味齋而言,一座能夠傳承了三百多年的老店,它曆經風雨,包括社會動蕩,改朝換代,絕非易事,我們願它曆久彌堅,再接再厲,特别是在這浮躁的社會環境中,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不負三晉父老鄉親們厚望,越走越好!

六味齋觀覽記

走進六味齋

六味齋觀覽記

等待裝貨的車輛

六味齋觀覽記

六味齋展覽室

六味齋觀覽記

慈禧老佛爺命内務府給六味齋頒發進入紫禁城的腰牌

六味齋觀覽記

共産黨市長準許六味齋設立,使用的是中華民國的年号

六味齋觀覽記

那塊曆經文革磨難的牌匾重見光明

六味齋觀覽記

員工們在緊張有序的工作

六味齋觀覽記

同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