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倒黴的皇帝很多,但領頭之人,一定是嘉慶。
嘉慶之前清朝的皇帝都是昂揚向上、樂觀積極的,也都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掌控龐大的帝國。但從嘉慶開始他們就集體平庸,集體焦頭爛額,哪怕已經枕戈待旦夙興夜寐,也隻能看着祖輩的江山一點點爛下去,直到滅亡。
這是國運不在的征兆,也是王朝開始走下坡路的必然現象。
嘉慶皇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度過一生的。
01
被選為太子之前嘉慶皇帝颙琰一直是小透明。
他的生母是孝儀純皇後魏佳氏,但這是追封的,在他成為太子之前魏佳氏隻是令妃,也沒有清宮劇裡演的那麼得寵,子憑母貴這條路,他走不通。
另外魏佳氏出身滿洲正黃旗包衣,嚴格來算隻是滿洲貴族的仆人,即便後來晉級為滿洲鑲黃旗人,在注重等級的乾隆眼中,隻怕也是低人一等的。
生母出身低微,自己也不夠聰明,小小的颙琰隻能在深宮之中默默成長,幸好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十六,出生時乾隆已經五十歲了,年齡上有資本與這位超長待機的父親比誰死的晚。也幸好他身體好,熬死了一大批哥哥弟弟,甚至熬死一大批侄子,才終于被矬子裡拔大個的乾隆選中,秘密立儲。
乾隆真的是矬子裡拔大個才選擇他,說起來乾隆也可憐,他最喜歡的是嫡妻富察皇後生的兩個兒子,但這兩個孩子全都夭折。他又想立皇五子永琪為太子,可惜永琪26歲去世。之後他還有心愛的兒子,可惜都沒他命長,最後隻能選擇這個看起來很健康的十六子颙琰。
大概是颙琰真的不讨喜,乾隆在秘密立儲之後還在祭祀的時候用颙琰的名字向上天祈禱,說如果這個人不适合當皇帝用讓他去死吧,我再選一個合适的。
遇上一個這麼個爹,颙琰成為太子後整天也戰戰兢兢的,直到他自認為苦盡甘來成為皇帝,依然戰戰兢兢。
他那個爹太能活了,掌控欲也太強了。
02
公元1796年36歲的颙琰在清廷的内禅中成為皇帝,但軍政大全還是牢牢掌握在乾隆手中。想要自己說的算,嘉慶還得度過漫長的三年時間。
這三年裡嘉慶要時刻觀察乾隆臉色,宴會時坐在主位的乾隆笑了他才能笑,乾隆生氣了,他就要立刻更加生氣,反應慢半拍都不行。他喜歡的人不能提拔,厭惡的人不能貶黜,還要時時刻刻一副低眉順眼孝子賢孫的模樣。
冰冷的現實愣是把老實人嘉慶逼成了影帝。
幸好他身體不錯,終于在多年裝孫子後把乾隆熬死了,又快速處理了和珅,可算是出了口惡氣。
接着他整頓吏治,肅清官場,嚴懲貪腐,提倡節儉,結束令人聞之色變的文字獄,治理河運,整頓八旗軍務,還盡全力抑制鴉片,可以說每天都忙的腳不沾地,可國家并沒有恢複到康熙雍正時的海晏河清,反而越來越亂。
各地貪官污吏橫行,承平日久軍隊也奢靡到了極點,一個簡單的白蓮教竟然用了九年時間才徹底鎮壓下去,但天理教又随之興起,東南沿海還爆發匪亂。
外交上英國竟然派9艘兵船入侵廣東香山雞頸洋面,更是有300名英國士兵強勢登岸還占據了澳門三巴寺、東西炮台等地。
朝堂内外舉國上下,全都是一團亂麻。
03
政治軍事不省心,生活方面同樣亂糟糟。
嘉慶帝的首任皇後喜塔臘氏是乾隆親自選的,想來也不是他喜歡的類型。這位結發妻在嘉慶二年去世,那時乾隆在當太上皇,朝政大小事情都是他說的算,選誰當繼任皇後自然也得聽他的。
經過仔細考察,最終成為皇後候選人的鈕祜祿氏由貴妃晉升為皇貴妃,執掌後宮,應該也是經過乾隆點頭的。等到乾隆去世她正式冊封為皇後,已經順理成章了。
皇宮不配談愛情,可兩任皇後都不是自己選的,想來嘉慶也很郁悶。
再來說生日。
現在人過生日還得點個蛋糕弄倆菜熱鬧一下,更不要說古代君王的生日,那可是普天同慶大赦天下的日子,但是嘉慶每年的生日都很冷清。
平時的生日就不寫了,咱們就看他登基後過的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三個整歲的生日。
嘉慶36歲登基,40歲生日那年正好趕上乾隆去世,雖說乾隆在這一年的正月初三去世,嘉慶的生日在十月初六,中間有大半年的時間可以緩沖,皇帝守孝還能“以日代月”,不耽誤嘉慶大肆慶祝。但嘉慶不想這麼做,是以嘉慶40歲的生日,一律從簡。
轉眼之間就到了嘉慶50歲生日,這次沒有遇到重要人物去世,應該可以大辦了吧。但嘉慶依然下旨一切從簡,因為鋪張浪費太嚴重了。
乾隆晚年奢侈無度,各地官員為了奉承皇帝到處搜尋奇珍異寶送進京,到嘉慶年間這種風氣依然存在。為了讓百姓過幾天消停日子,嘉慶直接說自己的五十大壽還是簡簡單單的辦,還說“萬壽正日,準各恭送如意一柄,其珠玉陳設等件,一概不準進呈。”
這是把各級官員要送的禮物都标好,明着告訴官員要把心思放在政務上,不用挖空心思讨好朕。
到了嘉慶六十大壽的時候依然如此,六十大壽可是一個好日子,即便是民間都會大辦一場。但百姓辦六十大壽預示着日子越過越紅火,嘉慶知道自己若是也大辦,隻怕百姓就要受苦了。
為了從源頭上讓各級官員死心,嘉慶在六十大壽舉辦的前一年就開始下旨:“來年朕壽登周甲,所有金珠玉器陳設,仍一概不準進呈。”這是真的不想充實自己的小金庫。
不僅如此,嘉慶還在自己六十大壽之時為百姓辦了件實事,他免去天下曆年正耗民欠并緩征錢谷,折合白銀共計21296800餘兩,千萬百姓受益。
所謂仁君,不外如是。
但如此為家國着想的嘉慶卻遭到刺殺,還被迫下罪己诏。
算起來,真的不公平。
04
這件事說起來真的很奇葩。
公元1803年春季的某一天,嘉慶坐着轎子在神武門附近慢悠悠的走,突然竄出一個手持兇器的人要刺殺他。
誰也沒有想到在皇宮裡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一時之間嘉慶身邊的一百多名侍衛全都變成了木樁子,一個前去護駕的人都沒有。估計嘉慶也驚呆了,翻遍史書也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危機關頭還是他的姐夫拉旺多爾濟和侄子定親王綿恩率先出手,這才把嘉慶從暴徒面前救下來。
何人如此膽大妄為呢?
與現在有些混的相當差的人報複社會差不多,這個人叫陳德,因為自己弄丢了内務府的差事就心懷怨恨,算卦又被稱贊有“朝廷福分”,腦門一熱就來刺殺皇帝。
最後這個人被淩遲處死。
這件事令嘉慶分外不爽,一言不合就拿把刀向自己沖上來,太吓人了。但想着這應該是突然事件就放下了,誰知他竟然還經曆了第二次類似的事情。
這次闖進宮的是一群天理教徒,大約有二十多人。他們在嘉慶去承德避暑山莊時沖入皇宮,還撞上了剛剛返京的皇二子旻甯。這位後來的道光皇帝一看身邊人又被吓到了,自己來吧。
他拿起身邊的火槍打死了兩個暴徒,别的暴徒也沒見過這樣的新式武器,這才四散而逃。
這兩件事給嘉慶的打擊極大,為了安撫民心,這個并沒有做錯什麼的皇帝還下了一道罪己诏。他說如此“漢唐宋明未有之事”接連發生兩回,一定是自己德性不夠的原因。
我看不是德性不夠,是生不逢時。
05
嘉慶不僅生不逢時,死也死的很憋屈。
他在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從圓明園啟程前往避暑山莊,二十五日突然暴斃而亡,死因成謎。
《清仁宗實錄》說他“此次跸圖,偶感暍暑”,也就是中暑了。
嘉慶當年61歲算不上高齡,身為皇帝也不可能在太陽底下幹重活,怎麼會突然中暑突然去世?
這個說法有些站不住腳,是以現代醫學家說他可能是中暑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才暴亡的,但也隻是猜測,沒有根據。
在衆多說法中還有一個特别驚悚的傳言,就是嘉慶并非中暑,而是被雷劈死的。
這個說法認為嘉慶來到避暑山莊後前往木蘭圍場行獵,原本好好的天氣卻風雲突起,被困在野外的嘉慶被一道閃電擊中,當場死亡。并且因為死相難看,他的遺骸被放入棺椁底層,明面上被衆人看到的,是一個與嘉慶身形差不多的老太監。
當時宮中還有傳言說嘉慶喜歡一個小太監,當時兩人正在某個小樓私會,突然之間天降閃電嘉慶死亡。
當然這些說法隻是謠傳,嘉慶真正死因或許真的是中暑而亡,沒有什麼可說的。但被後人傳出這麼多版本,還一個比一個驚悚,也夠悲催的。
嘉慶活了61年,在龍椅上也坐了25年,真正舒心的時刻,恐怕并不多吧。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