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最愛引用古人的經典語句,可有多少是被了解錯誤的呢?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完整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莊子·養生主》
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讓自己精疲力竭。

2. 三思而後行
完整版: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治長》
季文子每件事都要考慮很多次才去做,孔子聽到後說:經慎重考慮就可以了。孔子是批評季文子做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3. 父母在,不遠遊。
完整版: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裡人》
當父母在的時候,子女盡量不要長期生活在外地。“遊必有方”一是指遊曆要有方向、去處并讓父母知道;二是指沒辦法必須常年在外的人,也要首先安頓好父母。
今天來看這句話,不要注重字面,而要注重精神。做兒女的要心中有父母,還要體諒父母對自己的思念,不要令父母擔憂。如果人在他鄉,要随時跟父母保持聯系,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情況,有緊急事情能随時趕回來。
4.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完整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 ·離婁章句上》
這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不孝順父母的事有三種,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娶妻的時候沒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因為先禀告,妻就娶不成〕是以君子認為他雖沒有禀告,實際上同禀告了一樣。
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後代的責任。在孟子的原話中并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于孟子這段話的了解: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将“無後為大”曲解成為: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而後人誤以為這是孟子說的話,實質上是漢代人趙岐的個人了解,而孟子為趙岐無端地背上了黑鍋。
5. 相濡以沫
完整版: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大宗師》
泉水幹涸了,兩條魚為了生存,彼此用嘴裡的濕氣來濕潤對方,互相扶持,但與其這樣,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地回到廣闊的江河湖海,彼此相忘,自由自在。莊子借物喻人,表達一種無牽挂的心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