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嘉慶年間一個乞丐,在凍死前寫了一首絕命詩,流傳200年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時間是200多年前的清朝嘉慶年間,一個寒冷的冬天夜晚。地點是直隸省通州郊外一條崎岖的官道上。官道兩旁的樹木落盡了葉子,隻剩下光秃秃的枝幹在寒風勁吹下瑟瑟發抖。樹木掩映處,有一座年久失修的亭子。亭子裡有石桌和石凳。石凳上偎依着一個衣衫褴褛的老年乞丐。他瑟蜷縮着身軀,像一個彎曲的蝦子,嘴裡不由發出陣陣低微的呻吟。

清朝嘉慶年間一個乞丐,在凍死前寫了一首絕命詩,流傳200年

他又冷又餓。在寒風的侵襲下,單薄的衣衫顯得愈加冰冷。幾天幾夜沒有進食,讓他餓得失去了行動的能力。然而,他腦海裡卻思緒萬千,回想起幾十年的奔波曆程,雖然追求着優雅的文學和純潔的信念,卻處處碰壁,備受世人的譏諷和嘲笑,落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境地,連吃一頓飽飯、穿一件幹淨的衣服都是奢望。

想到這裡,他長歎一聲。一滴大大的濁淚從眼角垂下。難道,就這樣一無所獲地告别這個世界?蓦然,他仿佛想到了什麼似的,掙紮着從身邊的行囊裡拿出一套跟随自己半輩子的紙筆墨硯,揮毫寫了幾行字。寫完,他把紙筆揣進懷裡,依然偎依在石凳上,靜靜地等待黎明的到來。也許,隻有冬日的暖陽,才能帶給他一絲溫暖、光明和希望。

可是,他并沒有等到黎明。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他終于支撐不住了,慢慢地合上雙眼,低下沉重的頭顱,告别了這個世界……

清朝嘉慶年間一個乞丐,在凍死前寫了一首絕命詩,流傳200年

沒過多久,寒風漸漸地停了下來。天色漸亮,一輪慘淡的朝陽緩緩升上天空。官道上有了稀稀拉拉的行人。這時候,一位早起的撿糞老人在撿拾起一塊塊牲畜糞便之時,突然間發現了亭子裡這個不知死去多久的乞丐。這時候,乞丐的屍體已經覆寫上一層嚴霜。

撿糞老人沒有表現出更多驚詫。在這個年頭,因為各種原因倒斃于路旁的人并不少見。遇到這種事情後,報告給當地的地方官員就可以了。

官府收到撿糞老人的報告後,派差役前來驗屍,詢問相關情況。差役詢問周邊的老百姓,他們都表示不認識這位乞丐,估計是外來的乞丐。差役随後翻看乞丐的衣物,從他懷中翻出一張寫滿文字的紙。

清朝嘉慶年間一個乞丐,在凍死前寫了一首絕命詩,流傳200年

差役展開這張紙仔細觀瞧,發現紙上寫着三個大字:絕命詩。旁邊落款是:清·永嘉詩丐。差役繼續往下觀瞧,隻見一首格調不俗的文字躍然紙上: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闆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在訴說自己江湖飄零的身世。第一句“身世渾如水上鷗”來自于唐朝詩人杜甫的《旅夜書懷》“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第二句“又攜竹杖過南州”來自于宋朝文豪蘇轼《定風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顯示出詩人深厚的文化功力。

清朝嘉慶年間一個乞丐,在凍死前寫了一首絕命詩,流傳200年

第三句“飯囊傍晚盛殘月”和第四句“歌闆臨風唱曉秋”是在訴說自己悲哀的命運。他雖然已經淪落到乞讨的地步,卻苦中作樂,達到了一座豁達的人生境界。

第五句“兩腳踢翻塵世界”和第六句“一肩挑盡古今愁”屬于神來之筆,表達出詩人對于不公平世界的憎恨。

最後兩句“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表達出詩人“不食嗟來之食”的傲骨和對權貴小人的蔑視,守住了一份良知,難能可貴。

清朝嘉慶年間一個乞丐,在凍死前寫了一首絕命詩,流傳200年

整首詩對仗工整,格調高雅,詩意豁達大氣,風骨凜然,還兼具了蘇詞、柳詞的豪邁與婉約,給人一種脫塵出世的清絕感,是無數讀書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層次。

州官讀過永嘉詩丐的《絕命詩》後,嗟歎不已。州官也是一位曆經十年寒窗的讀書人,自然能讀懂《絕命詩》裡蘊含的深意。他拿出自己的微薄俸祿裡拿出一筆錢,将這個乞丐進行安葬,并立碑曰:“永嘉詩丐之墓”。

清朝嘉慶年間一個乞丐,在凍死前寫了一首絕命詩,流傳200年

這個留下絕命詩的乞丐自稱“永嘉詩丐”。永嘉隸屬于浙江。浙江與直隸省相隔數千裡之遠,他是怎麼曆經艱難險阻來到直隸省的呢?這都是未解之謎。

200多年來,永嘉詩丐的《絕命詩》一直在世間流傳。有好事者進行考證,認為他是乾隆年間的鳳台縣人馬體孝。馬體孝才華橫溢,可是因為屢試不第(另一種說法是家庭出了變故),故而離家出走,淪為沿街行乞的乞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