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朝滅亡後,纣王之子建立一國,竟還延續了百餘年

作者:曆史評談

大約3000多年前,周武王率領5萬兵馬,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擊敗商纣王,攻入朝歌滅掉了商朝。對于自焚而死的纣王,周武王站在車子上射了三支箭,再用輕劍刺他,用黃钺砍下帝辛的腦袋,最後将纣王腦袋挂在大白旗上,以射箭、劍刺、黃钺砍頭、懸首示衆四個流程表示對殘暴之君的處罰。

随後,周武王兵分四路,攻向東南方向,征讨殷商殘餘與殷商鐵杆盟友,最遠處一直打到東海之濱,進行了長時間的征戰、屠殺與掠奪。春秋戰國時,孟子認為周武王是仁義之師,傳檄而定,根本沒有激烈的戰争,更沒有流血漂杵,但《逸周書·世俘》中卻有相關記載,炫耀了周軍的武力與戰果,即殺死商人18萬之多,俘虜為奴的有33萬,捕獲屬于纣王的虎、熊、犀牛、鹿等1萬多頭,還劫掠了大量珠寶,僅佩玉就達到十八萬塊等。

可以說,武王克殷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麼仁義,大量出身狄戎的周人聯軍也不可能是仁義之師,種種迹象表明商周交替時充滿了血腥與屠殺。那麼,對于商族人的繼任族長——纣王之子武庚,周武王如何對待的,最終又有何結局呢?

商朝滅亡後,纣王之子建立一國,竟還延續了百餘年

周武王滅商後,并未志得意滿,反而憂心忡忡,夜不能寐,對四弟周公旦說:“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于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 ”

也就是說,雖然在牧野之戰中取得一場大勝,但商族勢力還很強大,未被征服的區域還很廣袤,猶如明清時期,清軍入關占據北京之後,南明還有廣大區域,擁有很強的戰争潛力一樣。但以周軍的數量、以及當時的交通等條件,周武王又不可能一舉消滅商族殘餘。對新生的周朝來說,當時最緊要的事情是:一方面是利用戰争收獲積極武裝自身,并分化瓦解商族殘餘勢力等,一方面是安撫商族勢力以争取時間,是以周武王讓纣王之子武庚管理殷人,即殷人治殷,于是“殷人大悅”。

當然,周武王對武庚并未放任自流,而是在朝歌城駐紮了一支軍隊——“殷八師”,同時将朝歌的原京畿之地一分為三為邶(bèi)、鄘(yōng)、衛三地,用以分化安置殷商遺民,封商王帝辛之子武庚于殷地,稱邶國。邶字從字意上解釋,從邑從北,君王執政的地方為王宮,王宮偏南,君王退朝之後休息的地方偏北,故稱邶,是以邶字表示君王退位之後所居住的地方。三監之中,周武王三弟管叔駐守衛地,五弟蔡叔駐守鄘地,八弟霍叔駐守邶地,由這三人率軍監視震懾殷商遺民與武庚,史稱“三監”。顯而易見,周武王對武庚與商朝殘餘懷有深深的戒心。

商朝滅亡後,纣王之子建立一國,竟還延續了百餘年

武王去世之後,周公旦全權攝政,老三管叔認為周公旦想要篡位,于是與蔡叔、霍叔一起散布“公将不利于王”等的流言,導緻周朝内部出現混亂。這時,按捺不住的商朝殘餘在武庚帶領之下聯合三監起兵反周。

傳統史書認為,三監與武庚勾結在一起叛周,但這種說法讓人難以相信,原因很簡單,三監是姬姓諸侯,有周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們沒有理由要掀翻周朝這條大船,武庚給予他們的好處不會超過周朝給予的,三監對周公旦不滿,不代表他們要損人不利己的推翻周朝統治。新世紀之後,《清華簡·系年》出世,上面記載的“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彔子耿(武庚)”揭開了真相,原來是殷商殘餘勢力殺死了三監,然後立武庚為王。至于三監,或與武庚有所勾結(但不到反周的程度),或是由于上層政治鬥争,以至他們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是以,當時真實情況應該是三監散布流言,導緻周朝内部混亂,然後殷商殘餘與武庚趁機起兵,殺了三監祭旗,《竹書記年》中說“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講述的應該就是殷商殘餘趁機反周。不過,武庚起兵沒能堅持多久,很快就被周公旦撲滅,“周公臨衛政(征)殷,殷大震潰”,《史記》等記載周公旦誅殺武庚、管叔,放蔡叔、貶霍叔,将朝歌“殷頑”遷于洛陽管教之,讓纣王庶兄微子繼承殷祀,在宋地(今河南商丘)建國,史稱宋國,殷民之國除了“宋”之外似乎就沒有了。後來,周朝将邶、鄘、衛三地劃歸衛國所屬,封武王九弟康叔于衛,以領“以殷餘民”。

商朝滅亡後,纣王之子建立一國,竟還延續了百餘年

鮮為人知的是,武庚還有一個結局,《逸周書·作洛》中說“王子祿父北奔”,其中祿父就是武庚。也就是說,殷商殘餘起兵反周時,武庚雖然兵敗,但實際上帶領一批人馬逃走了。問題在于,這種說法是否可信呢?其實,從史料與考古來看,武庚極有可能逃走了。

首先,《左傳》記載“肅慎、燕、亳,吾北土也”。關于其中的“亳”,現代漢語有四種解釋,即地名(商朝都城)、西周時期西戎建立的國家、當代安徽亳州、姓氏。顯然,左傳中記載的應該是國名,但不可能是西戎之國,聯系到武庚北奔這一曆史,那麼“亳”就應該代表武庚建立的國家,也即武庚為了追憶先人輝煌,于是依然以“亳”為國都名稱。

其次,在河北涞水一帶,出土了多件刻有“邶伯”字樣的青銅器,“伯”代表老大的意思不是指爵位,著名學者魏建震認為“王子祿父北奔”的地點是涞水流域,邶國随之北遷。鐵證如山,邶伯銅器的存在說明武庚之邶國并未滅亡,而是在河北涞水一帶繼續傳承着,毗鄰召公奭的封地——燕地。

商朝滅亡後,纣王之子建立一國,竟還延續了百餘年

第三,清朝年間發現的梁山七器之一大保簋(見上圖),上有銘文記載召公奭(大保)奉命讨伐錄子聖叛亂,其中錄子聖就是武庚。也就是說,周公旦平定叛亂之後,武庚逃到涞水一帶繼續與朝廷對抗,于是周成王就指令召公奭征讨。但很顯然的是,召公奭并未滅掉邶國,雙方形成了長期的對峙。

涞水流域的邶國何時滅亡,史書記載不詳,有說是在周康王時期,有說周宣王時期,但大緻可以确認邶國至少傳承了百餘年,被燕國為首的西周聯軍滅亡。

商朝滅亡後,纣王之子建立一國,竟還延續了百餘年

由于武庚身份特殊,他的反周行為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與号召力,周朝肯定不會大張旗鼓地宣傳,後來經過幾次打擊後殷商殘餘已經不成氣候,于是西周朝廷将之視為地方勢力叛亂,也就沒有給予過多關注,是以武庚與邶國流傳下來的曆史極為稀少,幾乎是悄無聲息。

或許,恰如如今流行的一句話,即“時代抛棄你的時候,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商朝晚期時内部沖突重重,積重難返已經不可能鬥得過周人,更何況周人攻破朝歌後擁有更大的優勢,武庚反周複商不服輸的精神值得稱道,但卻注定難以成功,最終他隻能被時代抛棄。

參考資料:《史記》、《逸周書》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