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殷都區安豐鄉付家洞村曆史由來

作者:尚武剛剛好

安豐鄉政府所在地的西南丘嶺上有付家洞村。它與韋家洞村一梁之隔,在古野馬岡、縣北嶺的北末端坡勢延緩區。村落地形南高北低,東嶺西溝。這個村的村史也和韋家洞、楊家洞、申家洞一樣,都是明、清時期先後由山西遷來安陽縣的西北鄉建村的。由于最先遷來的村始遷祖姓付,故起村名“付家洞”村。

殷都區安豐鄉付家洞村曆史由來

村南口村名标牌

現在的付家洞村姓氏組成為:付姓、張姓、王姓、三個姓氏組成。村莊并不大,故事也不多,屬于名不見經傳的丘嶺坡地小村。說它小,它真小,解放初期村落的建築占地總面積還不足一平方公裡,甚至連條正兒八經出村的大路都沒有,都是沿溝而行的石頭紅泥溝坎小路。百姓形容它是:旱天吃糖土,雨後粘鞋底,濕天稀泥滑岔走不動,好天石頭蛋子亂轱辘。那麼疑問出現了,就這麼個不好的環境,為什麼付姓等人家當初會在這裡建村呢?

既然細究其村的由來,還得從此村始遷祖遷來時的曆史背景、姓氏祖籍、遷來原因說起。村名付家洞,筆者就以付姓開始說起。

此“付”姓的付字原非此付,乃是師“傅”的傅字。尋其根源,此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付邑,屬于以國名之名為氏。相傳遠古時期的“黃帝”有個裔孫,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的封地在今山西平陸縣的古代傅邑,并且在封地還建立了古傅國。他的一部分後裔子孫中,以國名為姓氏,稱“傅氏”,起“傅”姓。經曆1955年及以後二次簡文字改革之後,該支傅氏一族經簡化,把“傅”改為“付”字。有說此傅姓與殷商明相傅說之傅姓同轍。

殷都區安豐鄉付家洞村曆史由來

傅姓字型

而付家洞付姓一支,正是明朝中期由山西平陸經洪洞老槐樹官方總遷處“領川資,攜公文”分遷到河南林縣東崗盧寨村的。

由于林縣西依太行與山西毗鄰,北隔漳河與河北相望,東與安陽縣西部接壤,是明朝山西遷民到豫北的落腳聚散縣和繼續東行或遷徙的重要通道。又地緣相接,環境相同,故許多山西遷民留在林縣者居多。據《明史.太祖本記》有載:洪武二十一年,徙澤、潞民無業者實“林”。可見,林縣大多數村莊與晉系遷民定居建村有關。林縣東崗的盧寨村共有三個,及東盧寨、中盧寨、西盧寨村,皆有遷民。現西盧寨村多是付姓,與安豐付家洞付姓同宗同源。

那麼,生活的好好的,居于林縣的付家洞人是在什麼曆史背景下又遷至如今的安豐境内建村居住的呢?

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朝天啟年間,林縣東崗的盧寨付姓已在此處落戶生活多代,緣與子孫繁衍茂盛,本就四面環山的山區環境,耕種生産都極為不便,又受日益增長的人口影響,給靠種地賴以生存的村莊帶來了糧食危機。到清.康熙年間,劣勢更明,所産糧食與當時日益壯大的人口呈捉襟見肘之勢。

人以宜而擇居,能飽腹才是真道理。既然祖上能從山西遷來林縣定居,就不惜再而遷居生存。

當時林縣歸彰德府轄,每月縣衙公差需去彰德上府議事。林縣北部有條通向彰德府的官路,需途經安陽縣西北鄉的西嶺境内。由于古代林縣到彰德府一日不可抵達,是以此中途的官路旁,林縣官方建了中途停頓驿站和民間所建的“歇馬糧店”(今林縣莊村),逐漸又有了林縣山貨商棧等。這些店是林縣官、民、商在去彰德府途中的聚集場所,也是林縣人與外界活動的資訊交流、公關辦事、經商等重要會所。此處不遠的東南嶺區,原名野馬岡,後封壽安山。這裡數十裡起伏山丘勢如牧場野馬脫缰飛馳。是曆史上的古戰場和曆代将王帝相們擇穴建陵的冢區。丘嶺上雖然人煙稀少,若矗立而站環望四周,氣佳哉,郁郁蔥蔥!雖然土地荒廢,但大面積的丘、溝、嶺、坡可供開荒墾種。付姓人家得知這消息後,經實地考察 ,最終選擇了現在的付家洞這片丘嶺溝坡地定居、生存、繁衍生息。

殷都區安豐鄉付家洞村曆史由來

東崗盧寨

與原來的生活環境相比較,林縣山多水少耕地少,并且衣食住行、耕種生産極為不便。壽安山這裡雖然高低不平、溝溝坎坎、土地貧瘠,但與當時的林縣山區做比較,那還算得上土地廣闊、出行友善、生存條件俱佳的世外桃源。何況這裡在溝壑中有适合圈窯打洞的土岸,掏出的窯洞冬暖夏涼,建築成本很低,特别适合居住。這可能就是付姓人家之是以當初選擇在此建村居住生活的原因吧!

付家洞張姓,據說與付姓親戚,屬投親,被付姓帶動而來。張姓人家遷來略遲些,約是在清.乾隆年間由銅冶的灣漳河村遷居而來。張姓始遷祖名“表”,膝下一子張進孝。三世又為單苗,叫張耀榮。四世二丁:張金花、張金果。五世五男,排“以”輩,分别是以春、以夏、以秋、以冬、以安、兄弟五人。六世為五門獨枝張九才,衍後四子,其中一門遷至鄢陵縣,留有三門張姓後人生活至今,距今已繁衍後代20輩人。

王姓人家和張姓遷入時間相差不遠,也是投親所至。由于在曆史的車輪轉動中略有不繼,村上王姓人口最少。

村裡姓氏分布情況是付姓守着西溝岸,張姓居住東大門,王姓遲來居南坡。

殷都區安豐鄉付家洞村曆史由來

清乾隆《安陽縣志》村名

據清乾隆年間《安陽縣志》記載:付家洞村原叫“傅家洞”。屬漁洋村管統十六村管統,同轄十六村有:漁洋、張顯屯、郭家屯、邵家屯、東高榭(高穴)、蔡村、翟家莊、劉家莊(今劉家屯)、靳家屯、申家洞、楊家洞、付家洞、韋家洞、張湖頂、韋家莊(韋莊)、西高榭、這些村,管統治所在漁洋村。

到1912年民國時期,安豐原系安陽縣一區,稱北區北部。到1927年,北區改為第十區,付家洞村屬第十區管轄,實行鄉公所小鄉自治,付家洞村由韋家洞鄉管轄,下轄共3村:韋家洞、谷家咀、傅家洞,鄉公所在韋家洞村。到日僞政權時期,改為保、甲“聯保制”。付家洞是安豐境内16鄉下轄村之一。

殷都區安豐鄉付家洞村曆史由來

民國安陽縣志中村名

新中國成立後,安豐鄉東部屬邺縣二區管理,也稱“辛店區”。西部屬安陽縣四區、三區管轄,當時付家洞村屬安陽縣四區,區内共設3鄉15村,付家洞歸趙家窯鄉轄6村。6村有:趙家窯、李家坡、谷家咀、楊家洞、付家洞、韋家洞。

後短暫歸邵家屯鄉,後又經曆了安豐公社,83年安豐實行體制改革,公社統一更為鄉政府管轄至今。

殷都區安豐鄉付家洞村曆史由來

民國地圖

村裡革命烈士:

傅金重,1931年參加革命,1937年9月在任地下交通員期間執行任務犧牲在寶蓮寺。

早期出的副科級以上幹部:

張文軒,1950年參加工作,曾任白璧鎮副書記。

村上從解放到2009年曆任村支書有:

張瑞枝,1952~1968.10;

付金運,1968.10~1970;

張瑞枝,1970~1972.1;

付金運,1972.1~1984;

張文道,1984.4~1985.4;

張文高,1985.4~1988.4;

付金運,1988.4~1998.6;

張東海,1998.6~2000;

張文臣,2001.4~2002.3;

吳根喜,2002.3~2002.9;

張水全,2002.9~2003.9;

付榮傑,2007.12~2009。(以後的待統計)。

村裡的環境和設施變化:

在新農村建設中,村裡住房得到了改善,新居林立。在村村通工程實施下,村裡通往南嶺戰備路的出村泥路得到拓寬硬化。2009年,安豐境内新修一條郭峰公路至南嶺戰備路的翟曲線公路。此路的開通,正好貫通了被圍藏在丘嶺溝中的付家洞村,極大程度改寫了從前無大路可出的囧況。

前年,在政府的指導和政策扶持下,全鄉開展了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村裡的道路和一排排太陽能路燈建成了一道道風景線。村莊的街道改造變成了靓麗的一幅幅圖畫,庭院也修建成了一個個絢麗的微景觀。全鄉上下全民參與、齊心協力,把村子建設成了一個潔淨、文明、優美、和諧的美好新鄉村。

這正是:

南嶺坡下付家洞,

遷徙建村在溝中。

沉默繁衍幾十代,

政策受益新農村。

2021-9月30日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