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台記憶 」古鎮記憶——安豐

  小鎮淺淺,記憶幾許,自成一方風景。古鎮曆史悠久,凝聚先人智慧和文化傳承,自當一番風景如畫。

小鎮的古街猶在,踏進後,青磚黛瓦,帶着幾分曆史的滄桑,靜卧在古樸的石闆路旁。

「東台記憶 」古鎮記憶——安豐

凹凸不平的麻石闆,兩側小磚輔佐,經曆了風雨侵蝕,時光打磨。那是當年船主卸完鹽後,用石闆壓倉運回,久而久之,便有了七裡長街。

沿着七裡長街往前走,鮑氏大樓、吳氏家祠、戈湘岚故居、鹽司課等星星點點,靜寂伫立。如果說小鎮是一幅畫,那這些建築便錯落有緻地鋪陳畫間。

「東台記憶 」古鎮記憶——安豐

小鎮的風景,不得不提《麥稭畫展示館》。館中玻璃櫃,玻璃鏡規整的擺放和懸挂。《中國加油》、《望子成龍》等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麥稭畫是我國的傳統手工藝之一。展櫃裡的麥稭畫匠心獨具,細微處見真章。

「東台記憶 」古鎮記憶——安豐

手工藝人在選麥稭的時候就已經在注意細節。溢滿豐收氣息的麥稭被選中後,去葉,開水中軟化,開水需達到八十攝氏度,麥稭杆在水中需煮10分鐘才可撈出,撈出涼一會後便沖開稭杆,熨平,使之成為扁平的條狀。之後還要刮薄,讓麥稭變得光滑,刮薄時特别要注意均勻,厚度不能相差太大,最後剪成絲狀,條狀,再用鑷子夾起一條條來粘在底闆上,這樣便成了一幅幅充滿意味的麥稭畫。

麥稭畫的題材大多充滿寓意,如《龍鳳呈祥》《鶴唳九天》等。麥稭畫象征着一種祝福,如今,已走進小鎮的尋常百姓家。

「東台記憶 」古鎮記憶——安豐

小鎮留下的記憶除了麥稭畫,還有街心的戲台。

古街被一條大河半包圍着,這座戲台将自然之美與人文結合得天衣無縫,如春天驟雨後的茶園,有着貼心潤肺的清雅,安放在每一個需要它的人心中。

「東台記憶 」古鎮記憶——安豐

不知從哪裡傳來一曲唱腔,聽:那是範仲淹帶領百姓抵禦潮水的故事。範公深入民間,汲取百姓智慧,稻糠定位,掌握潮汛,曆經數年,終于将海堤築成。再傾聽:那是百姓煮鹽的聲音。鹽民割草、燒灰、海水澆溉、燒制.......

白頭竈戶低草房

六月煎鹽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日裡

偷閑一刻是乘涼

而今,小鎮的多個文化合作社不時為居民獻上一台台精彩的演出。戲台上下,是一種對話,更是一種輪回,戲台與看客,戲文與生活,滲透,融合。

「東台記憶 」古鎮記憶——安豐

古街是一幅畫,小鎮更是一座大戲台。風吹過,雨打過,腳步走過,都發出了聲響。它收納了天地的笙箫和曆史的煙雲,自然而又美麗,自成一道風景。

置身古街,置身于曆史的洪流中,看盡一片風景,閱盡小鎮的記憶。

小鎮大紅的鎮牌形如指路燈籠,閃爍着先賢的光芒。環繞小鎮靈動的碧水,緩緩流淌,綿延不斷。

文字 | 心心

圖檔 | 不請自來

來源:愛尚原創 ,作者光影瞬間a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