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文/徐永超</h1>
他長期在蔣介石身邊擔任要職,卻鮮為人知。他在民國的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阖,被稱為"蔣介石的懷刀",卻自嘲是"蔣介石的走狗"。他就是自稱是"廚子幕僚"的張群。
張群,字嶽軍,四川華陽人。早年就讀于保定陸軍學堂,東渡日本後,與蔣介石相識并結拜為兄弟。
武昌起義爆發不久,他們回到上海,在陳其美手下任職。1913年,因為參與反袁世凱鬥争失利,張群流亡日本。1917年,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張群成為其手下的參軍之一,奉命聯絡四川實力派軍閥,共同反對北洋政府。
話分兩頭。1926年,蔣介石一躍成為大權在握的北伐軍總司令,得知消息的張群前往廣州祝賀。蔣介石興奮地說:"你到廣州來,這太好了。隻要我們同舟共濟,北伐大業定能成功。"于是任命張群做了北伐軍總參謀,深度參與軍機大事,成為蔣介石的智囊。

針對當時局勢,張群建議,北伐要首先擊破吳佩孚,然後揮戈東進,消滅孫傳芳部,同時聯絡西邊的馮玉祥,牽制奉系,再尋機北上,殲滅張作霖。為了分化孫傳芳,他還主動請纓。蔣介石大為高興,同意他前去。
起初,在秘密會見孫傳芳時,張群以東南五省軍政長官為誘餌,請他與國軍共同夾擊吳佩孚,未果,改為力促其保持中立。很快,在北伐軍的攻擊下,吳佩孚部潰不成軍,感到危險将至的孫傳芳派人聯系蔣介石,希望保留東南半壁。大獲全勝的蔣介石不以為然,對盤踞在江浙一帶孫傳芳部窮追猛打,又得到大批地盤,并将國民政府首都牽至南京。
1927年8月,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張群決定于與這位結拜兄弟共進退,就陪同他回到奉化老家,蔣介石大為感動。為了幫助蔣東山再起,張群特意前往日本,拜會了宋氏家族的家長倪桂珍,向老夫人傳達了蔣介石的誠意,這才促成了他與宋美齡的婚姻。
第二年,蔣介石再次重掌大權。不久,日本借口保護僑民,制造了濟南慘案。當時,國民政府正打算完成統一,日本此舉,顯然是在阻撓北伐。
為了妥善解決問題,張群前往日本會晤首相田中義一。回國後,又前往東北,說服張學良擁護國民政府,終于讓張學良宣布易幟,國民政府至此才獲得形式上的統一。
由于長時間在蔣介石身邊擔任要職,作為新政學系首領,(由北洋時期的政學會演變而來,這是一個熔舊式官僚、新派學者和政客名流于一爐的松散的政治組織,其成員出了張群,還有楊永泰、陳儀、熊式輝等)張群成了各路軍閥、國民黨内實力派聯系蔣介石的橋梁,但他深知蔣的秉性,素來恭敬有加,不敢有絲毫造次。曾有人這樣挖苦張群:"嶽軍隻能呼為蔣之侍女而不得稱如夫人(小妾),以如夫人尚有恃寵而驕時,而張唯知唯唯諾諾,欲如何便如何,無一迎抗。"
這話傳到張群耳朵裡,他淡然一笑:"張群何人?蔣氏走狗也。"
抗戰期間,四川人民貢獻最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抗戰為全國之冠。1940年,張群擔任四川省主席。上任伊始,即以身作則,他經常告誡下屬:"此值抗戰時期,國難當頭,必須以國事為重,力求做到當日之事當日畢,萬不可稍存懈怠,贻誤政事。"六年省政府主席期間,他在在安定大後方,增強政府經濟實力作出了巨大貢獻。
抗戰勝利後,張群做了行政院院長。1948年底,國民黨一敗再敗,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的蔣介石派遣張群任職西南軍政長官,妄圖将川、康、雲貴四省作為另一個反攻基地。但事實證明,這隻是他們的黃粱美夢。
退守台灣後,有人問張群:"你追随蔣先生最久,和他關系也最密切。大陸失陷,你是否也要負一部分責任?"他苦笑着回答:"我隻是個廚子,主人喜歡吃什麼菜,我做什麼菜。"
1990年,張群因心肺衰竭在台灣去世,終年10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