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子》:以宏觀角度審視人生,在當下際遇中進退自然一、二、

作者:國學書舍
《莊子》:以宏觀角度審視人生,在當下際遇中進退自然一、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一、</h1>

我們應該将人生的一得一失當做某個階段的節點,而不應該當做整個人生的“終點”。

生活中,多數人在看待一件問題,或者在追求事情的過程中,往往會把這件事情的結果當做人生的最終結果去看,其實這種心态并不利于自己的長遠發展。

《道德經》之中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有偉大的事情都是在漫長的過往中,通過點滴沉澱積累所形成的事物,而人生那些一得一失的節點,隻是這漫長旅途之中的某一個片段。

是以我們應該以宏觀的角度去評判和審視生活,将那些當下點滴的事情作為奠定人生長遠基礎的過程,而不能因為當下的得失生出過多的主觀情緒,繼而又因主觀情緒産生錯誤的問題。

《圍爐夜話》之中有一句話說:不與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與别人争搶論說名利上的得失成敗,隻求自己擁有智慧和才幹。

《莊子》:以宏觀角度審視人生,在當下際遇中進退自然一、二、

不僅僅是一件事情的得失,包括一個人在某一個階段在名利場上的成敗,都是短暫的和充滿變化的,隻有帶着長遠的眼光審視自己的人生,才能避免狹隘的視角使自身産生主觀偏見,繼而用客觀的角度給自己創造更有價值的态度和思想。

因為人生永遠不變的規則就是一直在變的規律,當下的成敗并不能證明人生永久的成功,任何事情也包含着對立的因素,有的時候當下的失敗反而會造就未來更大的成功,而反之,當下的成功卻會造成未來重大的失敗,是以不要以當下的成敗去衡量永久的人生,而是把當下的際遇當做智慧和能力擷取的條件。

一個人能永遠持有的東西,就是存在于自己頭腦中的智慧,我們除了要看當下事情給自己所帶來的直覺結果,更要能看見我們能從這件事情中收獲哪些智慧和經驗,以便為自己以後的人生奠定一個更加堅實和有力的基礎。

在元末時期,農民起義的浪潮風起雲湧,有好幾路起義軍和較大的諸侯都參與到其中,而且當時這幾路勢力都已經稱王、稱帝。

比如說徐壽輝稱帝,國号天完;張士誠稱王,國号大周;陳友諒也稱帝,國号大漢;四川的明玉珍聽到消息之後,也着急忙慌的自立為王。

當時,所有人所信奉的都是先入為主的政策,認為隻有當下占據王者地位,才能更有利于自己後來統一江山。

但是這個時候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他知道要最終奪得天下,就要首先掩藏鋒芒,暫時的儲存實力,于是采用了“緩稱王”的政策。

朱元璋一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的時候才稱為吳王,後來等到天下局勢已經明朗,也就是說他已經具備了稱帝的實力之後,才自然而然的登上帝位。

《莊子》:以宏觀角度審視人生,在當下際遇中進退自然一、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二、</h1>

朱元璋當時的這一政策有效地保護了自己,削減自己的鋒芒,又減少了自己反元的政治色彩,進而避免成為元朝的眼中釘,又避免了過早的與各路諸侯決戰的可能性。

這也算是用暫時的隐忍來換來最終的穩步發展,以暫時的潛藏換來最終的成功。

一個人能在一件事情上謀取成就,其實是從他剛開始布局的那一刻就已經存在了苗頭,因為主導我們在一件事情上作出反應的是自己的潛意識,這個潛意識則是在事情一開始的時候就參與進來,而最終的成就則是自己潛意識發揮的作用能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以更有利的方式使自身取得最終良好的結果。

而我們今天所表述的道理,就是讓自己懂得隐忍且以宏觀視角看待人生的智慧,并将這種意識融化在潛意識之中,用這樣的方式來為自己在每一個關鍵時刻做出一個正确的抉擇,最終換來一個良好的結果。

人生是需要慢慢沉澱的,一個人想要獲得最終圓滿成功,相對理想的生活,就一定要學會接納暫時的不如意。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甘于蟄伏,等到條件成熟的時候,再一舉擷取自己祈求的結果。

《莊子》曾說過一句話,叫: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明了人的行為,順從自然,處于自得的環境,進退有度,或屈或伸,随機應變,這就是返歸于大道的中心來談論極至的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以世俗短淺的偏見來衡量事物的本質是非,也就好像我們總會将人生一時呈現的際遇,當作人生永久的得失。

其實這是一個極其狹隘且偏見的定論,隻有摒棄世俗的定論,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審視世俗,才能發現世俗之間的一得一失未必是人生最終或者實際呈現的本相,以此避免自己因世俗偏見影響而生成負面情緒。

《莊子》:以宏觀角度審視人生,在當下際遇中進退自然一、二、

是以在任何時候不要以主觀偏見使自己陷入偏激的狀态之中,學會順其自然,能進能退,才能使自己的狀态更好的服務于自己的人生。

隻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審視事物自然,以此來通達事物本質,才能最終塑造出更合乎人生,更有利于自我發展的結果。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