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部地中海的曆史,就是一部戰争的曆史

潮起潮落戰未休

美麗之海亦是戰争之海

3000年歐洲難以平息的地中海困境

揭示3000年歐洲地中海沿岸戰争沖突

目前中東沖突不斷,歐洲難民問題再起争端,皆是圍繞着這一片美麗之海,亦是戰争之海——地中海。

您留言,我贈書

文末評論點贊數最高的兩位讀者将獲贈《地中海戰史》一本。

一部地中海的曆史,就是一部戰争的曆史

恺撒渡過盧比孔河

公元前49年,意大利北部,盧比孔河,一位年過半百的男人率領大軍渡河,留下名言“骰子已經擲下”,喻指戰争已經打響,關于命運的賭注已經開始。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戰争史,戰争勝敗,常常決定部族、城邦的存亡,乃至國家、文明的興衰。正如中國古代“兵聖”孫武所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作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地中海沿岸,自古烽煙四起,戰事不斷。北大老學長文聘元先生的《地中海戰史》一書,延續了作者一貫以來通俗生動、深入淺出的文風,圖文并茂勾勒出地中海沿岸數千年戰争的曆史,并由此生發,思考了曆史與當下、西方與東方、中國與世界的諸多問題。初讀此書,頓感酣暢淋漓;細細品讀,方覺回味無窮。

一部地中海的曆史,就是一部戰争的曆史

識别二維碼一鍵購買☟

國之大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一語,在萬裡之遙的地中海得到印證。

初讀樣書時筆者曾疑問,一部以戰争串聯曆史的著作,為何不叫《地中海戰争史》,卻單名《地中海戰史》。通讀全書發現,一字之差,作者可謂獨具匠心。相較于作為“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繼續”的戰争,所謂“戰”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精神氣質、生存狀态乃至生命形态,部族因戰而聚,國家因戰而立,文明因戰而起,思想因戰而興。

正如作者在全書第一章中的概括:“戰争,可以說是整個地中海曆史的圖騰——如果如此複雜的地中海可以有一個圖騰或者說象征的話。從這個意義上說,地中海乃是一片不折不扣的戰争之海。”

一部地中海的曆史,就是一部戰争的曆史

地中海

據不完全統計,從《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戰争算起,地中海周邊爆發的戰争至少有2000多場,最長的持續達200多年。

從連綿不斷的戰争中理清不同部族、城邦、國家乃至文明間錯綜複雜的關系,已然難度不小,《地中海戰史》卻并不滿足于史料梳理,而是見微知著,着重挖掘戰争在周邊文明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呈現戰争對周邊民族性格的塑造。

以《地中海戰史》中着重描寫的羅馬崛起為例,對外征服與對内改革互為因果,共同助推文明發展:最初是帶有原始社會遺留的“王政時代”,後來形成了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權分立”的共和制。伴随征服戰争,統治半徑的擴大需要強有力的權力中樞,其體制從共和走向獨裁,并進入帝國時代。帝國高效的行政特别是軍事動員機制,又使更大規模的征服戰争成為可能,最終将地中海變成了羅馬内湖。

回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話題,不難看出,如将文明視為“想象的共同體”,作為維系共同體的兩種手段,“祀”與“戎”可謂硬币兩面。“祀”旨在建構與維護共同體的意識形态基礎,“我祀故我在”;“戎”則以血與火的方式,不斷延伸着“意識形态共同體”的半徑,“我戰故我強”。

文明沖突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此說法雖過于絕對,卻非空穴來風。

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中,著名學者塞缪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認為,人類在經曆了君主沖突、民族國家沖突和意識形态沖突之後,将進入文明沖突的階段,未來文明分界線将成為沖突的“戰線”。

上述說法是否符合未來國際關系發展趨勢,有待時間檢驗。然而,如果将“文明沖突”放置于地中海曆史,無疑是貼切的。《地中海戰史》一書,較為完整地勾勒了沿岸文明沖突的來龍去脈。

地中海面積僅有251.2萬平方公裡,相當于中國國土面積四分之一強,卻有多種文明在周邊“你方唱罷我登場”,每個文明還存在不同分支,“從古老的埃及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波斯人,到後來的希臘人、馬其頓人、羅馬人、土耳其人、意大利人特别是威尼斯人……”彼此迥異的文明“短兵相接”,戰争在所難免。

作為東方與西方、亞洲與歐洲之間第一場大戰,希波戰争就是場典型的“文明沖突”,崇尚商業文明的希臘與崇尚農耕遊牧文明的波斯之間随着各自影響力的擴大,最終陳兵馬拉松平原。戰争過程或許早已被忘卻,但曆史記住了馬拉松這個因戰争而不朽的地名。

一部地中海的曆史,就是一部戰争的曆史

米凱勒之戰,波斯人與雅典人在波斯營壘外展開激戰。

平心而論,在希波戰争的時代,文明沖突還相對和緩。後來随着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世界性宗教的形成和傳播,文明沖突的“烈度”明顯上升,其中的标志性事件,無疑是十字軍東征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此後的許多戰争,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上述兩場大戰的延續。

值得關注的是,同是文明沖突,不同時期“主角”不盡相同,伴随“地理大發現”,地中海之外的勢力在地中海擁有了越來越大的話語權。特别是二戰之後,美國“鸠占鵲巢”,成為地中海無可争辯的新“海霸”,“誰控制了地中海,誰就無異于控制了地中海周邊許多的國家。”

《地中海戰史》準确地把握了上述變化,指出美國勢力在地中海一家獨大,導緻“不對稱”越來越成為戰争常态,不僅展現在戰争武器上,更展現在戰争背後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上。地中海沿岸居民不再是地中海的主宰,這對曆史悠久的地中海文明而言,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巨人背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英雄崇拜,是人類永恒的情結。

然而,盡管世間從不缺乏英雄故事,講述者的功力卻存在高低,導緻英雄形象在有些講述者口中光彩照人,在另一些講述者口中卻蒼白幹癟。

《地中海戰史》的作者顯然屬于前者,于是在他的講述中,戰争中湧現的英雄呼之欲出,各具特點:從阿喀琉斯到赫克托耳,從亞曆山大大帝到凱撒,從漢尼拔到查理曼,從羅傑到拿破侖,從加裡波第到丘吉爾……

意大利民族英雄加裡波第,無疑是《地中海戰史》中濃墨重彩的形象之一,他的足迹遍布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甚至作為船長在1852年來過中國。1860年,他率領區區1000名“紅衫軍”出征西西裡島,兩個多月占領全島,從此之後,“千人遠征”成為專有名詞。

一部地中海的曆史,就是一部戰争的曆史

加裡波第親自指揮的最大一場戰鬥沃土諾斯之戰,不過歸于失敗。

然而,接下來橋段,更凸顯了加裡波第的傳奇色彩:

“據說,1860年10月26日發生了這樣一幕:加裡波第和伊曼努爾二世在意大利西南部的泰諾亞的一座橋上相遇了,兩人握手言歡,舉行了友好的會談,加裡波第将他征服的廣大領土全部奉獻給伊曼努爾二世國王,自己則回到卡佩勒拉島上種糧種菜去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潇灑随性如斯,地中海史上唯加裡波第一人而已。

說到《地中海戰史》中的人物,女性同樣鮮活生動,盡管未必有“不愛紅裝愛武裝”的英姿飒爽,但足以證明,美麗,有時比武力更有殺傷力。

由于傳說中的絕世美女海倫,希臘聯軍兵臨城下,特洛伊戰争持續十年;“埃及豔後”克莉奧佩特拉,讓兩位征服地中海的男人——凱撒和安東尼——先後臣服在自己的石榴裙下。當然在筆者看來,出身青樓的傳奇皇後狄奧多拉無疑是智勇雙全的奇女子。面對公元532年爆發的尼卡暴動,狄奧多拉力排衆議,“勒令”丈夫查士丁尼大帝留在君士坦丁堡平定叛亂,并留下名言:頭戴皇冠的人不應在失敗時苟且偷生。

一部地中海的曆史,就是一部戰争的曆史

狄奧多拉

不難想象,查士丁尼大帝倘若當時放棄君士坦丁堡,整個東羅馬帝國的曆史很可能會被改寫,東地中海沿岸的力量平衡也将随之變化。

此外,在《地中海戰史》中,一些扮演“小角色”的大人物,同樣讓讀者印象深刻。如在中國人未必熟悉的西西裡之戰中,哲學家柏拉圖與暴君狄奧尼修一世相遇,結果非但沒有産生類似魏征與李世民之間的“化學反應”,就連哲學家自己也險些淪為奴隸,這對曾聲稱“奴隸決不會成為主人的朋友”的柏拉圖而言,不能不說是個諷刺。在世界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勒班陀海戰中,西班牙文藝青年塞萬提斯攜筆從戎,結果身中數彈左手殘疾,後來還被海盜俘獲淪為人質。不知小說《堂吉诃德》中幾乎貫穿始終的虛無與幻滅感,是否來自地中海上“樯橹灰飛煙滅”的無奈?享有“詩壇拿破侖”美譽的英國著名詩人喬治·拜倫,毀家纾難遠赴希臘,賦予年輕生命以理想的寬度,在詩人眼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戰場上的不眠之夜。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觀史上潮起潮落,方知當下成敗得失。

地中海的藍,是夢想之藍,也是憂郁之藍,至少對當代中國人來說,關于地中海的記憶并不都是美好的。若幹年前,作為“遼甯艦”前身的前蘇聯瓦良格号航母在穿越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時遭遇百般刁難,讓多少國人扼腕歎息。

著名學者曹錫仁在該書序言中說:“成就西方文明源頭的‘地中海文明’将戰争演繹得淋漓盡緻,追逐霸主和霸權的‘正當性’仍被保留在當下世界政治理念的中央版圖。”換言之,在合作共赢越來越成為國際關系主流的當下,濫觞于地中海文明的“零和博弈邏輯”,依舊頑固地占據着一些人的思維。

作為建立新型國際關系、建構“人類命運的共同體”的重要舉措之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五年,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商貿與文化交流不斷加深,其中就包括地中海沿岸國家。作者在全書最後一章明确提出:“就經濟利益而言,作為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中國才是在地中海擁有最大利益的國家……中國在地中海擁有一定的海軍力量是必須的,是以我們的海軍會經常性地遊弋在地中海上,甚至成為地中海另一支強大的力量。”

《地中海戰史》中對“地中海文明”邏輯的梳理,對中國未來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不容回避的是,在中國大國崛起過程中,“走向深藍”勢在必行,在中國周邊海域特别是号稱“亞洲地中海”的南中國海,盡管曆史上少有争鬥,但随着亞太地區在全球政治經濟版圖中重要性的提升,特别是域外勢力的不斷介入,國家主導、文明沖突、霸權争奪、改革創新的“地中海文明”邏輯,完全有可能以形形色色的方式“借屍還魂”,這是中國在未來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部地中海的曆史,就是一部戰争的曆史。地中海戰史綿延千年,誕生了英雄,也荼毒了生靈;催生了文明,也毀滅了家園。回望曆史,當千帆落下,鑄劍為犁守望和平,或許才是人類未來唯一的出路。

從這個角度而言,地中海,也是一片“心海”;《地中海戰史》,也是一部人類的心靈史。

本文作者:

龐書緯:自由撰稿人,曾為新華社青海分社記者,現為青海師範大學新聞學院講師。

圖書作者:

文聘元,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迄今已出版作品60餘部,其中12卷本《話說西方》暢銷數年。除專業研究著作外,擅長以通俗的視角講述文學、曆史、哲學知識,并展現西方曆史文明鮮為人知的一面,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

一部地中海的曆史,就是一部戰争的曆史

圖書内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