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战未休
美丽之海亦是战争之海
3000年欧洲难以平息的地中海困境
揭示3000年欧洲地中海沿岸战争冲突
当前中东冲突不断,欧洲难民问题再起争端,皆是围绕着这一片美丽之海,亦是战争之海——地中海。
您留言,我赠书
文末评论点赞数最高的两位读者将获赠《地中海战史》一本。

恺撒渡过卢比孔河
公元前49年,意大利北部,卢比孔河,一位年过半百的男人率领大军渡河,留下名言“骰子已经掷下”,喻指战争已经打响,关于命运的赌注已经开始。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胜败,常常决定部族、城邦的存亡,乃至国家、文明的兴衰。正如中国古代“兵圣”孙武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作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地中海沿岸,自古烽烟四起,战事不断。北大老学长文聘元先生的《地中海战史》一书,延续了作者一贯以来通俗生动、深入浅出的文风,图文并茂勾勒出地中海沿岸数千年战争的历史,并由此生发,思考了历史与当下、西方与东方、中国与世界的诸多问题。初读此书,顿感酣畅淋漓;细细品读,方觉回味无穷。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国之大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一语,在万里之遥的地中海得到印证。
初读样书时笔者曾疑问,一部以战争串联历史的著作,为何不叫《地中海战争史》,却单名《地中海战史》。通读全书发现,一字之差,作者可谓独具匠心。相较于作为“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继续”的战争,所谓“战”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生存状态乃至生命形态,部族因战而聚,国家因战而立,文明因战而起,思想因战而兴。
正如作者在全书第一章中的概括:“战争,可以说是整个地中海历史的图腾——如果如此复杂的地中海可以有一个图腾或者说象征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地中海乃是一片不折不扣的战争之海。”
地中海
据不完全统计,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算起,地中海周边爆发的战争至少有2000多场,最长的持续达200多年。
从连绵不断的战争中理清不同部族、城邦、国家乃至文明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已然难度不小,《地中海战史》却并不满足于史料梳理,而是见微知著,着重挖掘战争在周边文明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呈现战争对周边民族性格的塑造。
以《地中海战史》中着重描写的罗马崛起为例,对外征服与对内改革互为因果,共同助推文明发展:最初是带有原始社会遗留的“王政时代”,后来形成了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权分立”的共和制。伴随征服战争,统治半径的扩大需要强有力的权力中枢,其体制从共和走向独裁,并进入帝国时代。帝国高效的行政特别是军事动员机制,又使更大规模的征服战争成为可能,最终将地中海变成了罗马内湖。
回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话题,不难看出,如将文明视为“想象的共同体”,作为维系共同体的两种手段,“祀”与“戎”可谓硬币两面。“祀”旨在建构与维护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基础,“我祀故我在”;“戎”则以血与火的方式,不断延伸着“意识形态共同体”的半径,“我战故我强”。
文明冲突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说法虽过于绝对,却非空穴来风。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中,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认为,人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之后,将进入文明冲突的阶段,未来文明分界线将成为冲突的“战线”。
上述说法是否符合未来国际关系发展趋势,有待时间检验。然而,如果将“文明冲突”放置于地中海历史,无疑是贴切的。《地中海战史》一书,较为完整地勾勒了沿岸文明冲突的来龙去脉。
地中海面积仅有25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四分之一强,却有多种文明在周边“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文明还存在不同分支,“从古老的埃及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波斯人,到后来的希腊人、马其顿人、罗马人、土耳其人、意大利人特别是威尼斯人……”彼此迥异的文明“短兵相接”,战争在所难免。
作为东方与西方、亚洲与欧洲之间第一场大战,希波战争就是场典型的“文明冲突”,崇尚商业文明的希腊与崇尚农耕游牧文明的波斯之间随着各自影响力的扩大,最终陈兵马拉松平原。战争过程或许早已被忘却,但历史记住了马拉松这个因战争而不朽的地名。
米凯勒之战,波斯人与雅典人在波斯营垒外展开激战。
平心而论,在希波战争的时代,文明冲突还相对和缓。后来随着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的形成和传播,文明冲突的“烈度”明显上升,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无疑是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此后的许多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上述两场大战的延续。
值得关注的是,同是文明冲突,不同时期“主角”不尽相同,伴随“地理大发现”,地中海之外的势力在地中海拥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特别是二战之后,美国“鸠占鹊巢”,成为地中海无可争辩的新“海霸”,“谁控制了地中海,谁就无异于控制了地中海周边许多的国家。”
《地中海战史》准确地把握了上述变化,指出美国势力在地中海一家独大,导致“不对称”越来越成为战争常态,不仅体现在战争武器上,更体现在战争背后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上。地中海沿岸居民不再是地中海的主宰,这对历史悠久的地中海文明而言,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巨人背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英雄崇拜,是人类永恒的情结。
然而,尽管世间从不缺乏英雄故事,讲述者的功力却存在高低,导致英雄形象在有些讲述者口中光彩照人,在另一些讲述者口中却苍白干瘪。
《地中海战史》的作者显然属于前者,于是在他的讲述中,战争中涌现的英雄呼之欲出,各具特点:从阿喀琉斯到赫克托耳,从亚历山大大帝到凯撒,从汉尼拔到查理曼,从罗杰到拿破仑,从加里波第到丘吉尔……
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无疑是《地中海战史》中浓墨重彩的形象之一,他的足迹遍布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甚至作为船长在1852年来过中国。1860年,他率领区区1000名“红衫军”出征西西里岛,两个多月占领全岛,从此之后,“千人远征”成为专有名词。
加里波第亲自指挥的最大一场战斗沃土诺斯之战,不过归于失败。
然而,接下来桥段,更凸显了加里波第的传奇色彩:
“据说,1860年10月26日发生了这样一幕:加里波第和伊曼努尔二世在意大利西南部的泰诺亚的一座桥上相遇了,两人握手言欢,举行了友好的会谈,加里波第将他征服的广大领土全部奉献给伊曼努尔二世国王,自己则回到卡佩勒拉岛上种粮种菜去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潇洒随性如斯,地中海史上唯加里波第一人而已。
说到《地中海战史》中的人物,女性同样鲜活生动,尽管未必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姿飒爽,但足以证明,美丽,有时比武力更有杀伤力。
由于传说中的绝世美女海伦,希腊联军兵临城下,特洛伊战争持续十年;“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让两位征服地中海的男人——凯撒和安东尼——先后臣服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当然在笔者看来,出身青楼的传奇皇后狄奥多拉无疑是智勇双全的奇女子。面对公元532年爆发的尼卡暴动,狄奥多拉力排众议,“勒令”丈夫查士丁尼大帝留在君士坦丁堡平定叛乱,并留下名言:头戴皇冠的人不应在失败时苟且偷生。
狄奥多拉
不难想象,查士丁尼大帝倘若当时放弃君士坦丁堡,整个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东地中海沿岸的力量平衡也将随之变化。
此外,在《地中海战史》中,一些扮演“小角色”的大人物,同样让读者印象深刻。如在中国人未必熟悉的西西里之战中,哲学家柏拉图与暴君狄奥尼修一世相遇,结果非但没有产生类似魏征与李世民之间的“化学反应”,就连哲学家自己也险些沦为奴隶,这对曾声称“奴隶决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的柏拉图而言,不能不说是个讽刺。在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勒班陀海战中,西班牙文艺青年塞万提斯携笔从戎,结果身中数弹左手残疾,后来还被海盗俘获沦为人质。不知小说《堂吉诃德》中几乎贯穿始终的虚无与幻灭感,是否来自地中海上“樯橹灰飞烟灭”的无奈?享有“诗坛拿破仑”美誉的英国著名诗人乔治·拜伦,毁家纾难远赴希腊,赋予年轻生命以理想的宽度,在诗人眼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战场上的不眠之夜。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史上潮起潮落,方知当下成败得失。
地中海的蓝,是梦想之蓝,也是忧郁之蓝,至少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关于地中海的记忆并不都是美好的。若干年前,作为“辽宁舰”前身的前苏联瓦良格号航母在穿越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时遭遇百般刁难,让多少国人扼腕叹息。
著名学者曹锡仁在该书序言中说:“成就西方文明源头的‘地中海文明’将战争演绎得淋漓尽致,追逐霸主和霸权的‘正当性’仍被保留在当下世界政治理念的中央版图。”换言之,在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主流的当下,滥觞于地中海文明的“零和博弈逻辑”,依旧顽固地占据着一些人的思维。
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五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商贸与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其中就包括地中海沿岸国家。作者在全书最后一章明确提出:“就经济利益而言,作为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中国才是在地中海拥有最大利益的国家……中国在地中海拥有一定的海军力量是必须的,因此我们的海军会经常性地游弋在地中海上,甚至成为地中海另一支强大的力量。”
《地中海战史》中对“地中海文明”逻辑的梳理,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不容回避的是,在中国大国崛起过程中,“走向深蓝”势在必行,在中国周边海域特别是号称“亚洲地中海”的南中国海,尽管历史上少有争斗,但随着亚太地区在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中重要性的提升,特别是域外势力的不断介入,国家主导、文明冲突、霸权争夺、改革创新的“地中海文明”逻辑,完全有可能以形形色色的方式“借尸还魂”,这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部地中海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地中海战史绵延千年,诞生了英雄,也荼毒了生灵;催生了文明,也毁灭了家园。回望历史,当千帆落下,铸剑为犁守望和平,或许才是人类未来唯一的出路。
从这个角度而言,地中海,也是一片“心海”;《地中海战史》,也是一部人类的心灵史。
本文作者:
庞书纬:自由撰稿人,曾为新华社青海分社记者,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图书作者:
文聘元,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迄今已出版作品60余部,其中12卷本《话说西方》畅销数年。除专业研究著作外,擅长以通俗的视角讲述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并展现西方历史文明鲜为人知的一面,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图书内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