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中海:将成“伊斯蘭國”内海?

[華夏時報]

■馬曉霖

襟連亞非歐三大洲的地中海從來沒有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内海,現在卻有人擔心曆史将被改寫,起因是“伊斯蘭國”的迅速崛起以及四面擴張。奈及利亞暴力恐怖組織“博科聖地”3月7日宣布,它将效忠在叙利亞和伊拉克割地建國的“伊斯蘭國”,服從其所謂政教領袖的統領,而且“不論榮辱”。這一最新動态容易讓人聯想到,“伊斯蘭國”漸成跨洲力量。

據法新社、BBC等媒體報道,“博科聖地”頭目阿布·伯克爾·謝考通過旗下“推特”賬号釋出音頻說,“我們向穆斯林的哈裡發易蔔拉欣·伊本·阿瓦德·伊本·易蔔拉欣·侯賽尼·古萊希效忠”。這一長串名字的主人古萊希,指的正是以阿布·伯克爾·巴格達迪著稱的“伊斯蘭國”首領,古萊希顯示他是古代阿拉伯半島麥加貴族古萊氏後裔,也即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族人,藉此證明其作為穆斯林政教領袖血統純正,源遠流長。分析家們認為,這多半是伊拉克人巴格達迪的僞托之詞。即便如此,沒有文化但不可一世的“博科聖地”領袖信以為真,甘心投靠。謝考的音頻檔案用阿拉伯語播出,配有英語和法語字幕。其真僞難考,但西方情報機構判斷,音頻主人确為謝考。

原本各自為政、分屬不同地區的兩大國際恐怖組織似乎要結成橫向同盟,如果“伊斯蘭國”積極響應,外加已在北非地區活躍的該組織各路支脈搭橋,一個規模空前、地跨兩洲的“哈裡發國”已現雛形,至少其在地圖上已連綴成片,而這必将對西亞非洲現有政治秩序和安全體系造成颠覆性沖擊。

“博科聖地”在奈及利亞為非作歹已11年,其宗旨是反對西方化、世俗化和現代化,認為西方世界以這三種方式,将腐敗、肮髒的非伊斯蘭文化廣泛傳播,解構神聖而純粹的伊斯蘭文明,是以,不惜以暴力、恐怖和屠殺等手段進行所謂的矯正與消毒,至今已造成1.3萬人死亡,而且将活動範圍擴大到境外,成為黑非洲最殘忍的恐怖組織。

“博科聖地”曾被認為效忠“基地”組織。但是,自從去年“伊斯蘭國”宣布與“基地”絕交并自成一統後,“博科聖地”就公開宣布自己是“哈裡發國”的組成部分,隻是未明确這個“哈裡發國”就否為“伊斯蘭國”。謝考此次親表忠心說明,該組織已公然與“伊斯蘭國”合流,充當其在黑非洲的根據地。

部分西方分析人士認為,“伊斯蘭國”未必會笑納這份送上門的大禮,因為該組織是以阿拉伯人和遜尼派穆斯林為主的團夥,可能看不起并排斥其黑非洲的同道。也有人認為,在非洲數國聯合圍剿處境艱難的情況下,“博科聖地”主動跨洲對“伊斯蘭國”俯首稱臣,也許是為了獲得财力或人力等方面的支援。不知是“博科聖地”顯示誠意靠攏“伊斯蘭國”,還是後者影響或操控所緻,“博科聖地”最近已認證網際網路加強外宣,并采取斬首處決方式,而這都是“伊斯蘭國”的典型行為範式。

“博科聖地”投懷送抱,“伊斯蘭國”會接受嗎?理論上而言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它并不是最新的加盟者。自去年6月29日“伊斯蘭國”宣布建立後,巴格達迪就自封為世界穆斯林的“哈裡發”,呼籲全體“傑哈德”分子迅速向其王國集結,參加針對異教徒的聖戰。事實上,“伊斯蘭國”也确實從全球80多個國家招募近3萬追随者,包括5000多西方國家的公民。

“伊斯蘭國”不僅宣布建國,還在叙利亞中部拉卡定都,并公布廣闊的未來控制版圖。據報道,該組織宣稱5年内要征服西起大西洋,東至中國西部,北起南歐、高加索,南至中非和印度全境的地區,比曆史上的阿拉伯和奧斯曼土耳其伊斯蘭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都要大,換言之,已将地中海劃為其控制的内海。

然而,這首擴張狂想曲并非曲高和寡,去年10月,巴基斯坦塔利班就宣布追随“伊斯蘭國”,成為首個“海外”策應的組織。11月,沿地中海東岸、南岸和北岸一線,沙特阿拉伯、葉門、埃及、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等國的恐怖和極端組織紛紛改換門庭,轉投“伊斯蘭國”。控制德爾納和蘇爾特等地的利比亞極端分子不僅于年關前後宣布追随巴格達迪,更于今年2月中旬在地中海濱悍然集體斬首21名埃及基督徒人質,并以此警告地中海對岸的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發誓将越洋踏平歐洲。

巴格達迪及其追随者,顯然活在對昔日伊斯蘭輝煌時代的舊夢裡,渴望以暴力方式重建被塵封千年的政治體系與文明格局。穆罕默德去世後,阿拉伯半島為中心的穆斯林共同體進入“四大哈裡發”時代,并在300多年間擴建起一個地跨亞非歐的超級帝國,統治伊比利亞半島800年左右,其刀鋒甚至一度逼近巴黎。1453年,取代阿拉伯人主導伊斯蘭世界的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将勢力擴充到巴爾幹地區,甚至兩次圍攻維也納。無論是阿拉伯穆斯林,還是土耳其穆斯林,都曾試圖沿地中海北岸征服整個歐洲,将地中海完整地納入囊中。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穆斯林對西南歐洲的征服,就是借助皈依伊斯蘭的西北非摩爾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而完成。是以,關于“伊斯蘭國”歧視黑人并可能拒絕與“博科聖地”合流的分析,無論觀照曆史或現實,都難以立足。

對“伊斯蘭國”一衆而言,其野心已明顯蓋過千年前的前輩,整合力量,吸納“博科聖地”等外籍兵團,顯然符合其擴張需要和曆史邏輯,甚至符合“穆斯林皆弟兄”的傳統理念。當然,也許“伊斯蘭國”還奢望着自己存活下來,等待幾十年後歐洲被伊斯蘭化,進而使其征服理想在歐洲可以兵不血刃地實作。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其實,在強大的世俗和現代文明主導的世界,“伊斯蘭國”這樣的激進和恐怖勢力,既不可能得到伊斯蘭世界主流力量的支援,更不可能改寫現有的中東版圖。作為世界公敵和全球公害,等待它的隻能是覆亡,所不确定的恐怕隻是時間和成本而已。是以,地中海成為“伊斯蘭國”的内海,也許就是個假命題。

(作者為國際問題專家、博聯社總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