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鮪魚,很多人都會想到日本。沒錯,作為世界第一的鮪魚消費國,日本無論是食用還是捕撈的鮪魚數量都是世界之最,這其中就包括藍鳍鮪魚。
然而,生而為魚,藍鳍鮪魚注定不是為了餐桌而生,泳技和力量才是它們曾經引以為傲的生存之道。

成年藍鳍鮪魚身長普遍在2米以上,體重可達300斤,有記錄的、人類所捕獲的最大的藍鳍鮪魚長度4.5米,重量1360斤。
藍鳍鮪魚體型大,屬于力量型選手,想用傳統釣魚方式釣起一隻,絕對是場人類必輸的角力,但是現代漁業發展很明顯把藍鳍鮪魚的力量優勢化為烏有了,當然這是後話,單就力量而言,藍鳍鮪魚在海中稱得上是“霸王”,它們每天都要吃掉大量魚類,以維系生命所必需。
雖然體型很大,但藍鳍鮪魚的身體可以說是為了遊動而生。
首先,流線型的身材,藍鳍鮪魚身體最寬處,前後比例為2:3,這種造型對于遊動來說最為省力;
第二,強有力的尾巴,藍鳍鮪魚的尾巴粗壯有力,遊動時它們的身體很少左右擺動,而是依靠尾部提供的力量直向向前,既節能又高效;
第三,可以貼近身體的鳍,藍鳍鮪魚的胸鳍、背鳍、腹鳍等都能收向身體,進而減小遊動時的阻力。是以藍鳍鮪魚的泳速很快,大約為每小時60公裡到80公裡,而且耐力極佳,一天的遊動距離大緻可達150公裡。
另外,藍鳍鮪魚可以将自己的體溫保持在水溫以上,維持在25攝氏度到33攝氏度之間,即使是在低溫環境中,它們的大腦、視力、心髒、肌肉、骨骼都能夠正常運轉。
這麼一個為遊動而生的大個頭,的确也需要不斷遊動,這樣才能讓水流進入鰓,進而獲得氧氣,否則它們就會缺氧。
正是由于始終保持着高速遊動以擷取足夠的氧氣,藍鳍鮪魚與其他魚類最大的不同就是血液中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的含量,尤其是血紅蛋白的濃度能達到其他魚類的兩到三倍,是以它們的肉質不僅呈現出牛肉般的紅色,還異常的肥美,脂肪含量高達15%以上,入口即化。
但是,如此高脂肪含量的藍鳍鮪魚肉在早期并不受人們待見,因為它們屬于深水魚,是以皮膚很薄,用“吹彈可破”多少有些誇張,但确實容易腐爛,一旦腐爛又會發出難聞的氣味,是以鮮有人問津。
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的北美,人們釣起藍鳍鮪魚合影留念後都會放掉,甚至有連貓都不吃的說法,是以價格非常低廉。而當時的日本,正值電子産品出口的興盛時期,飛機滿載貨物漂洋過海,卻通常都是空機傳回,于是有人就想出了将北美的低價藍鳍鮪魚運回日本做成罐頭售賣的想法。
這一下,藍鳍鮪魚迎來了影響“魚生”的重大轉變,被貼上了“進口食品”标簽的藍鳍鮪魚肉成了人們的心頭好。
接下來的時間裡,在冷凍技術快速發展的加持下,近八成被捕獲的藍鳍鮪魚都會進入日本市場,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導緻捕撈量激增和價格飙升,藍鳍鮪魚也就逐漸成了搶手貨。
比如:
2011年,342公斤的藍鳍鮪魚賣到了40萬美元,平均每公斤1234美元;
2013年,222公斤的藍鳍鮪魚賣到了176萬美元,平均每公斤7927美元;
2019年,278公斤的藍鳍鮪魚賣到了300萬美元,平均每公斤10791美元。
正是這一次次的高價,使得藍鳍鮪魚有了“長着鳍的黃金”之稱,而與價格的一升再升同步的,是藍鳍鮪魚數量的一降再降。
相較于30年前,大西洋藍鳍鮪魚已經減少了90%,成為瀕危物種,太平洋藍鳍鮪魚則成了易危物種,南方藍鳍鮪魚更是成了極危物種,可以說三種藍鳍鮪魚的日子都不太好過,從種群受威脅程度考量,它們也有了“水中大熊貓”之稱,雖然保護野生藍鳍鮪魚的活動開始得很早,但早不等于好。
一面是保護藍鳍鮪魚的行動,一面是人們的口腹之欲,為了能将二者都照顧到,人們開始人工飼養,但結果卻是既沒能有效保護,口味也被很多人嫌棄。
人工飼養藍鳍鮪魚有兩種不同的方式,都是将野生環境中的魚弄回去進行人工養殖,暫且不說這本就是對野生藍鳍鮪魚種群繁衍的又一次打擊,單看飼養也并不成功。
具體來說,人工飼養的兩種方式,其一是養幼魚,即捕獲一個多月大的小藍鳍鮪魚進行養殖,但是這并不容易。
藍鳍鮪魚食量很大,而且挑食,根據計算每獲得1公斤藍鳍鮪魚肉所消耗的飼料魚達到了30斤到40斤,成本高不說,魚的存活率還很低,因為藍鳍鮪魚需要很大很深的空間遊動,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極高,稍有不适就會翻肚,隻有1%的幼魚能夠生存直至成熟。
其二是從魚卵開始養殖,這種方式同樣投入産出不成比例,要知道,一枚卵長大成魚的機率非常低。
雌性藍鳍鮪魚每年可以産下數以千萬計枚卵,野生環境中的存活率本身就不高,人工飼養更是要遇到更多、更困難的麻煩。
無論哪種養殖方式,人工飼養藍鳍鮪魚的肉質一般,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藍鳍鮪魚要不停遊動以呼吸,這不光關乎魚的性命,也是其肉質優秀的保證之一。
人工飼養水體不夠深、不夠大,魚根本遊不開,肉質也就大打折扣,導緻魚賣不上好價錢,這又使得人們重新回去捕撈野生藍鳍鮪魚。
對了,藍鳍鮪魚雖“好吃”,但是其體内的汞含量在上升,甲基汞作為一種神經毒素,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産生影響,是以少吃為妙。
最後想說,在面對魚類時,我們常會忘了最簡單的事,它們首先是動物而不是食物,這并不是要讓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放棄吃魚,隻是我們應該記得古人早就明白的道理:“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