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東坡和袁枚,詩人當中的美食家

作者:明月來相伴

在曆史的長河之中,如果提到詩人,大家可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

如果提到詩人當中的美食家,蘇東坡和袁枚實至名歸。

本期文章筆者帶領大家走進蘇東坡和袁枚,看看他們留給了我們怎樣的美食文化?

一、蘇東坡和他的東坡肉

東坡肉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一說為其小妾王朝雲創制(蘇被貶黃州之際王為改善其飲食所創),最早發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蘇東坡和袁枚,詩人當中的美食家

相傳宋神宗熙甯十年(1077年)四月,蘇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轼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上司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轼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緻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并成為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記述。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蘇轼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号稱“東坡居士”。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饪紅燒肉并将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轼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隻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并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并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轼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蘇轼來到闊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于蘇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顔。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轼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于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擡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轼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将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溯源,蘇轼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附東坡肉的一種做法

食材

豬五花肋條肉1500克、紹酒250毫升,姜、蔥、醬油、白糖等适量。

步驟

蘇東坡和袁枚,詩人當中的美食家

1.将豬五花條肉刮盡皮上餘毛,用溫水洗淨,放入沸水鍋内氽5分鐘,煮出血水,再洗淨,切成方塊。

2.取砂鍋一隻,用小蒸架墊底,先鋪上蔥、姜塊,然後将豬肉整齊地排在上面,加白糖、醬油、紹酒、再加蔥結,蓋上鍋蓋,用旺火燒開後密封邊沿,改用小火焖兩小時左右,至肉到八成熟時,開蓋,将肉塊翻身,再加蓋密封,繼續用小火焖酥。

3.然後将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浮油,皮朝上裝入兩隻陶罐中,加蓋,上籠用旺火蒸半小時左右,至肉酥嫩。食用前将罐放入蒸籠,用旺火蒸10分鐘,即可。

二、東坡肘子

蘇東坡曾到過江西永修一帶,并為當地一個農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農夫為表感謝,特地留他吃飯。席間蘇東坡吟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 ”。正在竈間做飯的農夫聽了,以為這是蘇東坡在教他怎樣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趕緊将豬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進鍋裡去煮,後世稱為東坡肘子。

蘇東坡和袁枚,詩人當中的美食家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四川大學4位學生,改善并推廣了“東坡肘子”的制法。

淨洗铛,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轼•豬肉頌

把鍋子洗得幹幹淨淨,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富貴人家不肯吃,貧困人家又不會煮。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飽了您莫要理會。

中國人對于餐桌上的一道菜——“東坡肘子”,有時美餐一回,都津津樂道;其實,人們所吃的東坡肉,比起當時蘇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進。用的雪豆、蔥、紹酒、姜、鹽啊,等等,在蘇轼時代,不可能有這麼多花樣。然而,今天與當初東坡的做法,有一點卻是未變的——慢慢用微火煨炖。

東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約3小時,直至用筷子輕輕一戳肉皮即爛為止。蘇東坡在煨炖時,用多少時間,在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是,從蘇轼的《豬肉頌》裡,一眼就能發現其中的核心語句:“柴頭罨煙焰不起”——這就是強調用微火來煮炖的意思。

慢火煨炖,這是東坡肘子的精髓,沒有了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東坡肘子的“靈魂”。這是蘇轼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的結果。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豬肉煮焦,而且肉與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隻有用微火,漸漸地煮爛,不但吃起來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所謂“少著水”,目的在于:當肉煮爛了,水也剛好沒有了,這樣,軟軟的、鮮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嘗了。

在四川有句俗語:“無膀不成席”,這裡的膀就是東坡肘子。

蘇東坡和袁枚,詩人當中的美食家

東坡肘子制作要點

調煮:将豬前肘入鍋,加水接近其表面,大火燒開後放入辣椒、花椒、白酒等,小火慢炖≥4小時。

油炸:選用産地範圍内的菜籽油,将油溫加熱到180℃至200℃,調煮好的肘子油炸40秒至1分鐘,至其表面呈金黃色後,撈出速入冷水,表皮激出均勻的皺紋狀。

配湯:清湯類:調煮湯中加入鹽、白糖、醬油、香辛料、姜、蔥等,煮制1小時至1.5小時,過濾待用;紅油類:将菜籽油燒制220℃至230℃,倒入生姜粒、豆瓣醬和泡紅椒煸炒至油色紅亮後關火,加入糖等調味料,攪拌均勻,冷卻待用。

三、東坡魚

蘇東坡平生最愛吃魚,當年他吃魚常常是自己動手烹制,故他深得制作各種魚肴之妙法。他在《魚蠻子》一詩中記述了他做鯉魚的方法:“擘水取鲂鯉,易如拾諸途。破釜不著鹽,雪鱗筆青蔬。” 他在黃州寫有《鳊魚》詩:“曉日照江水,遊魚似玉瓶。誰言解縮項,貪餌每遭烹。杜老當年意,臨流憶孟生。吾今又悲子,轟著淚縱橫。”四川樂山一帶的岷江中,出産一種黑頭魚。蘇東坡和其弟蘇轍曾用香油、豆瓣、蔥、姜、蒜等調料,以炸、烹、收汁之法制作了“東坡墨魚”,其味“芳香妙無匹”。蘇東坡曾在《過新息留示鄉人任師中》中寫道:“怪君便爾忘故鄉,稻熟魚肥信清美。” 他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記述了将“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鲈”的鳜魚烹煮以佐酒的故事。在《浣溪沙》中寫了“西塞山邊白鹭飛,散花州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魚肥”的美好詩句。他在任登州太守時吃了鮑魚,贊不絕口,說“膳夫善治薦華堂,坐令雕俎生輝光。肉芝石耳不足數,醋筆魚皮真倚牆。”

蘇東坡和袁枚,詩人當中的美食家

蘇東坡在黃州時,曾寫有《煮魚法》一文,介紹他“在黃州,好自煮魚,其法:以鮮鲫或鯉魚治斫,冷水下。入鹽于堂法,以菘菜筆之,仍入渾。蔥白數莖,不得掩半,熟入。生姜、蘿蔔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桔皮片,乃食。”這種烹魚方法,就是至今仍被眉山一帶老百姓所保留的“水煮魚”,或者又叫“江水煮江魚”。具體做法是:魚去鱗,剖腹,掏出内髒,用刀在魚肋兩邊各輕劃五刀後,入沸水鍋文火煮,煮時鍋裡還要加姜、蔥、桔皮等,起鍋時入鹽。魚湯酽而白,魚肉而嫩。吃魚肉時可蘸醬油,湯尤為鮮美。人稱“東坡五柳魚”,又稱東坡魚。

材料

鯉魚或 鲫魚 一條

青蔥生姜少許

大白菜少許

橘皮切絲

做法

1.魚先抹上鹽,肚裡塞上大白菜葉。

2.熱油鍋,将魚與蔥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姜片,澆上鹹豆汁(醬油)與酒煮至熟。

蘇東坡和袁枚,詩人當中的美食家

3.起鍋前,将切細橘皮撒在魚上,盛盤上桌。

四、東坡餅

蘇轼在宋神宗元豐年間,被貶黃州。在這裡,他除“赤壁之遊樂乎”外,也常去隔江相望的西山遊覽。一天,西山的靈泉寺和尚們為款待這位峨嵋名士,特地制作了一種油炸餅,請他吃。蘇轼見此餅呈淡黃色,且玲珑剔透,簡直如象牙雕成似的。觀賞良久,然後才放進嘴裡。香甜酥脆,口味極佳。連忙問和尚為何這般好吃?和尚答日:因寺内有四眼泉,泉水極佳,此餅是汲了四泉之水調制而成,是以好吃。東坡聽罷,連連叫絕,并要和尚取來文房四寶,當場對餅揮毫,畫了一餅,并寫上“東坡居士”四字。畫餅與真餅一模一樣。從此,這餅便被叫作“東坡餅”了。由于蘇東坡也常去黃州赤壁附近的承天寺、定惠院,東坡餅亦成為這一帶和尚道士的齋品。到了明清時期,東坡餅便傳到社會上,成為黃州府的地方名産,一直流傳至今。

蘇東坡和袁枚,詩人當中的美食家

東坡餅做法

1.盆内放入精鹽、蘇打粉、雞蛋清,加清水500克攪打均勻,徐徐倒入面粉反複揉拌,直到面團不粘手時取出,放在案闆上搓條,摘成重150克一個的面劑,搓成圓團,擺放在盛少許芝麻油的瓷盤裡饧10分鐘即可。

  2.案闆上抹勻芝麻油,将饧好的面團取出,逐個在案闆上按成長方形的薄面皮,用雙手從面皮兩邊向中間卷成雙圓筒狀,再側着從兩端向中間卷成一個大、一個小的圓餅。将大圓餅放在底層,小圓餅疊在上面,逐個做完後,複放在盛芝麻油的盤裡浸沒,約饧5分鐘。

  3.小鍋置中火上,放入芝麻油燒到七成熱時,将餅平放在鍋裡,一手拿鐵絲築籬,一手拿筷子邊炸邊撥餅,邊用竹筷一夾一松地使餅松脆,待餅炸到浮起時,翻面再炸,邊炸邊用竹筷不斷地點動餅心,使餅炸得松泡不散呈金黃色時,撈出瀝油,盛盤,每個撒上少許白糖即成。

說完蘇東坡給我們留下的美食,再走進袁枚的《随園食單》

▶袁枚和他的《随園食單》

袁枚,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号簡齋,晚年自号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铨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甯、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甯(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随園”,築室定居,世稱随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裡過了近50年的閑适生活,從事詩文和美食文化著述。《随園詩話》和《随園食單》就是袁枚的得意之作。

《随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饪著作。共一卷。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他一生著述頗豐;作為一位美食家, 他所著的《随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産物,以文言随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國飲食名著。

蘇東坡和袁枚,詩人當中的美食家

《随園食單》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在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二十個操作要求,在戒單中提出了十四個注意事項。接着,用大量的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中流行的 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涉及。從中可以看出,中國菜肴幾百年來沒有多少根本性的變化,他推崇的美食,如今仍然廣受追捧,非常實用。

《随園食單》文字簡單清爽,人人都可照着去做,有趣的是,作者還将某菜做法,出自何人何家大都寫了出來。實在是一本美食家的必讀之書。

漫畫版

2008年中信出版社出版漫畫版的《随園食單》,它以原文為腳本,構思了袁枚、廚師、管家等人物形象與袁家的生活場景,在真實反映原著的思想與精髓之餘,處處展現自然飲食的天然旨趣,又不拘泥于飲食本身,更注重傳統文化在飲食層面的現代化表達。

漫畫手法娴熟,人物各有特性,工筆形象與水墨菜肴畫交融,别緻。此随園食單即是清代食譜,按葷素分類,有多個“須知”,通過漫畫加了一些插诨打趣,漫畫人物的互動,減少了菜單的單調性。

彩色插圖版

《随園食單》,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講究。乾隆才子袁枚平生九大愛好,第一是“吃飯”,讀書排最後。“豆腐煮得好,遠勝燕窩;海菜若燒得不好,不如竹筍。”飲食,是大雅學問。本版《随園食單》 ,是青年設計師徐婧儒全新設計繪制,配以57幅全彩插圖,以現代手法,诠釋了袁枚四十年美食實踐。

蘇東坡和袁枚,詩人當中的美食家

結語

蘇東坡和袁枚

一個是宋代大才子,一個是清朝大才子,他們的一生都著述頗豐。

留給了我們很多“财富”,讓我們受益無窮。

人生在世,美食是不可辜負之一。

像蘇東坡和袁枚這樣偉大的詩人美食家更加值得敬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