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榆樹市大川機械種專業植合作社積極探索“統種統收分管”的土地托管模式,充分發揮了合作社規模化、科學化、機械化經營的優勢,實作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地處榆樹市新莊鎮,成立于2011年9月21日,是全市最早進行土地托管的合作社,同時也是托管面積最大的合作社。截止到目前,合作社共托管農戶131戶,土地面積308公頃,合作社以農業種植、種肥供應、代耕服務為主業,現有各類農機具60台,其中大型農機具25台,建有農機庫房2400平方米。
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全市率先實行“統種統收分管”模式,并取得可喜成績。其成功經驗多次在國家和省市會議進行交流推廣,先後被評為長春市“土地托管十佳合作社”、吉林省守合同重信用AAA級企業、全國農機合作社示範社和農民合作社國家示範社。合作社理事長孫大川被評為長春市勞動模範、吉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理事、全國《農合之星》優秀人物。
強化擔當意識,在創新服務模式上求高招。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初創幾年,實行土地租賃的托管模式,受資金、機械、場地、人員、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每年規模經營的土地也就在50公頃左右,合作社始終停留在不大不強的狀态。2015年,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創新土地“統種統收分管”模式。
一是“統種”模式:合作社統一安排采購化肥、種子、農藥等生産資料,統一提供種、管、收和烘幹等機械服務,合作社承諾生産資料以低于市場價格(批發價)購進,機械使用服務費用同比讓利。2015年合作社全程服務費為600元/公頃,租用農機具進行播種,合作社僅收費300元/公頃,與農戶分散經營相比,成本降低,效益顯著。
二是“統收”模式:糧食由合作社統一收回,統一烘幹,統一外銷,比由農戶自行銷售明顯增收。
三是“分管”模式:合作社負責機械春耕播種、田間管理和秋季收獲等。農戶負責自家地塊田間監管,協助病蟲害防控(如發現病蟲害,及時通知合作社打藥)、适時收割等事宜。合作社采取“統種統收分管”全新的經營模式,對簽訂“土地托管”合同的農戶全程服務,進而使農戶通過合作社發揮資金優勢、機械優勢、管理優勢、技術優勢,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糧食産量,增加了收入,合作社在托管服務中也增加了效益。2020年,合作社托管的131戶農戶,367公頃,糧食同比增産623900斤,增收62萬元,合作社農機化大大解放了農耕勞動力,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從事務工收入戶均達5萬元,緻富道路越走越寬廣。
強化責任意識,在提升服務能力上鼓實勁。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會将提升服務能力看成是辦好合作社回饋社會和村民的沉甸甸責任。
一是加強上司和員工素質提升。注重上司帶頭技能學習。合作社不惜出資,派出理事會上司參加國家、省市相關業務學習和理論研修班,不斷提升服務管理能力。理事長孫大川就是在清華大學進階研修班,接受中國著名農業專家的指導,探索創新出成功的土地托管模式,有力指導了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注重員工技能教育訓練。合作社還制定員工農業科技和機械操作能力與工資獎金挂鈎政策,不斷激發員工學習技能、提升服務水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女員工金永蓮在合作社初期,隻是小型農機駕駛員,在激勵政策鼓舞下,堅持參訓學習和業餘自學,不僅掌握了各種大型農機具操作本領,而且熟練掌握了農機具維修的技能,為合作社創造了更多價格。二是加強機械裝備引進。2015年以來,先後引進大型播種機和收割機25台(套),其中:播種機15台,深圳大疆無人植保飛機3台,深松機3台,噴杆式高空噴藥機2台,智能土壤養分速測儀1台,農機固定資産總值達1000萬元,進一步提升了機械服務能力,加快了率先實作農業現代化程序。理事長孫大川還從實際需要出發,自主研發節本增效播撒農藥的适用機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強化優質意識,在健全服務機制上下真功。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非常重視營運管理和機制保障。一是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合作社從強化服務機制入手,成立了理事會、監事會、财務部、技術部、資訊部、生産部、銷售部和教育訓練部,部門之間各負其責,共同為合作社的發展服務。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合同簽訂行為規範管理,保證入社農民的合法權益。二是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合作社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章程,建立民主選舉、效益配置設定、财務公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合作社每年至少召開兩次以上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會議,對合作社的重大事項進行一人一票表決後方能執行,每半年财務公開一次,接受成員的監督。三是重視人才培養使用。現有經營管理人員22人,其中,聘請進階農藝師1人,會計師1人,技術專業人員2人。
強化高效意識,在完善服務手段上施良策。合作社通過創新土地托管模式,完善服務手段,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一是節本增效,合作社與農戶利益兼顧。由于合作社在農資購買和機械服務方面統一提供,同時經由農戶的參與降低了監管成本。據統計,參加托管後的小農戶一公頃土地耕作成本可以降低2000元左右。正常年份小農戶耕作,一公頃玉米産量為18000斤,而托管的産量可以達到25000斤左右,一公頃産量增加了7000斤。二是攜手管理,合作社與農戶權力共享。合作社在營運中,隻收取服務費,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的剩餘利益索取權依然儲存在小農戶手中,在解放勞動力,緩解小農戶勞動力強度的基礎上,滿足了小農戶對土地管理的參與權。三是風險分擔,合作社與農戶互利共赢。在财務風險分擔方面,大型農機具由合作社投資購買,減少了小農戶的投資支出,而小農戶的服務費用先由合作社墊付,等到年末糧食銷售之後再由農戶支付給合作社,降低了小農戶的财務風險。經營風險方面,“分管”模式有效降低合作社與農戶的經營風險,發揮了合作社規模化、科學化、機械化經營與小農戶精細化管理的雙重優勢。市場風險方面,小農戶一方面可以在農資采購和機械服務方面享受優惠價格,另一方面,可以在農産品銷售方面獲得較于當地市場價格較高的銷售價格,是以,該模式降低了小農戶的市場風險。這些都有效克服了小農經濟的不足,實作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2015年是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創新土地托管模式的第一年,托管土地115公頃。經過全體員工的辛勤耕作,總收入900多萬元,純利潤200多萬元。2016年以來,合作社收入和托管農戶收入年均在兩位數增長,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2020年,在惠農政策和市場糧價持續攀升的利好形勢下,合作社收益和入社農戶收益都好于曆年,合作社收入達到1290萬元,同比增長12%,入社農戶人均純收入達4800多元,同比增長15%。
2021年,合作社流轉土地308公頃,土地已經全部連片,進一步加快了土地規模經營,伴随着土地托管模式的日臻完善,農業科技和機械化水準的提高,合作社與村民共同發展緻富的前景必将越來越美好。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闫相友
編輯:吳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