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郭躍
針對中國新發展階段将帶來的新機遇,王俠認為,可以從四方面進行思考:第一,中國具備了更加開放和更高品質的市場環境;第二,中國巨大的内需将被持續激活;第三,技術創新驅動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對新技術新産品的需求與日俱增;第四,正确了解雙循環的雙向機遇。
“中國汽車不僅有市場優勢,還有制造優勢,資本和人才的優勢也正在聚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說,“汽車的研發和制造,不僅要在中國、為中國,還要為全球,要用好中國的各種優勢資源,更好地為全球戰略提供支撐。引得進來,走得出去,不僅适用中國車企,也适用跨國車企。”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 郭躍攝
11月4日至1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成為全球疫情肆虐大背景下的一抹亮色。作為官方配套的專業汽車論壇,中國汽車産業發展論壇于11月7日同期召開,王俠發表開幕演講,分析了汽車産業在中國的新發展階段所擁有的四大新機遇。
首先,中國具備了更加開放和更高品質的市場環境。王俠表示,多年來,中國堅持全球化發展理念,着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投資環境、政策環境、管理環境、服務環境越來越具吸引力;另一方面,持續加大基礎建設、配套設施建設力度,經濟發展的硬環境也越來越好。
到2022年,中國将全面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和合資企業家數的限制,中國汽車也将由此實作完全對外開放,跨國車企在中國也就有了更多的戰略選擇。“面對新的競争環境,中國品牌與外資品牌、外資品牌之間如何更新合作模式,找準新的生存發展之道,将考驗中外車企的智慧。”王俠強調。
第二,中國巨大的内需将被持續激活。中國中等收入人口超過4億人,絕對規模世界最大;同時,随着今年脫貧攻堅戰即将取得全面勝利,全民消費更新的需求将持續釋放巨大潛力。目前,我國城鎮化常住人口已經超過60%,北京、上海主城區人口密度甚至超過東京和紐約,建設大城市的郊區新城、推動多中心發展、加強縣城建設将是城鎮化接下來的重點方向。“城鎮化、新基建同時發力,無論在投資領域還是在消費領域都将釋放巨大需求。”王俠說。
第三,技術創新驅動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對新技術新産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十四五期間,中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制造業、服務業等,都和汽車密切相關,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便是最好的載體。11月2日,國務院釋出《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要達到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作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車銷售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作商業化應用,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作規模化應用,充換電服務網絡便捷高效,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在王俠看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有基礎設施、通信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但也有核心技術方面的短闆,是以,開放合作将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特征,中外車企都将迎來難得的曆史機遇期。新能源汽車走過了扶持培育的初級階段,即将迎來以技術突破為特征的更加蓬勃的新階段。
第四,正确了解雙循環的雙向機遇。中國提出建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内國際雙循環,不是國内經濟的單循環,絕不意味着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相反,我國進出口、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規模将會持續擴大,因為中國要發展,離不開國際優質資源的支撐。
王俠認為,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在30%左右,新車銷量也占全球的30%左右。對汽車産業而言,滿足中國市場需求本身就是一篇大文章,跨國車企一定會把最先進的技術、最新的産品、最全的配置和最好的服務投放到中國市場,更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需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郭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