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狂雪暴,三代“清道夫”接力救援

作者:中國經濟網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1日電題:風狂雪暴,三代“清道夫”接力救援

新華社記者關俏俏、趙戈

3月底,我國南方草長莺飛,西北邊陲的荒漠戈壁才剛剛褪去冰雪。直到這個時節,守護在瑪依塔斯的巴圖散才放心離開。

瑪依塔斯位于我國西北邊境的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這裡是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暴風雪災害區,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多達180天,最大風速達每秒40米,狂風裹挾暴雪,常常埋堵此地的公路。

算上剛剛過去的冬季,現年41歲的巴圖散在這裡守護了10年。每年入冬後,陷入風雪的車輛和旅人,靠着巴圖散和夥伴開路,才能安全走出險境。

巴圖散是位蒙古族漢子,他所在的瑪依塔斯應急保障基地,有一支多個民族組成的公路養護班。因為長年清雪護路,救援落難行人,被人稱為“清道夫”。

因為地理位置偏僻,加上天氣惡劣,冬天的瑪依塔斯很少有車輛和行人。直至2002年,連接配接克拉瑪依市和塔城市的省道201開通後,往返車輛多了,為保證通行安全,瑪依塔斯防風雪搶險基地救援隊被組建起來。

每年11月初到來年3月底,由26人組成的班組承擔着省道201線、318線等103公裡風雪路段的搶險保通任務。

“這一段俗稱‘駱駝脖子’,受山谷狹管地形的影響,風雪順着廊道形成‘風吹雪’,嚴重時能見度幾乎為零。”自幼居住在附近,54歲的海依拉提·白毛拉的風雪記憶很深刻。

三年前,海依拉提·白毛拉退休了,他見證了瑪依塔斯的三代變遷,也經曆了三代人艱辛護路的歲月。

海依拉提·白毛拉說:“剛工作時,在西邊山腳下有條老公路。後來和新疆其他地方一樣,公路越建越好,有了省道,又有了高速公路。”

但風雪沒有消失。遇上惡劣天氣,雪花還未落到地面就被狂風卷起抛向天空,形成強勁的風雪流。不到半天時間,垭口處路段的積雪厚度就能達到1.2米左右,能見度極低。“風雪中不到5分鐘就被寒風吹透了,過去每年冬季都會發生人畜凍死、凍傷的事故。”巴圖散說。

風力達到8級的時候,獨行艱難,甚至需要趴在地上才不會被吹跑,隻能三五個人拖拽着前行。

在一次救援中,巴圖散和隊員們拉着被困群衆将32公裡的路程走了7個小時。

“風速快到令人窒息,必須憋着氣走一段再背過身去換氣,深吸一口再轉身繼續前行。”巴圖散說,“暈雪”更是時常發生,在風雪中待久了,會産生惡心的感覺。

“你能想象這輛車被塞進50個人是什麼景象嗎?”巴圖散說,救援隊特殊配備的一輛86式步兵戰車曾在風雪中往返3次,救下150人。“在生死關頭,戰車就像‘諾亞方舟’,裡面擠得滿滿的,每個位置都意味着生的希望。”

15年間,随着磁傳感器和GPS導航儀等新裝備的應用,“80後”“90後”的李長青、尹豔濤、瑪爾達尼·多力洪等人也加入了救援隊。三代人的隊伍由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5個民族組成。

長年駐守在風口,出沒于暴風雪中,隊員們除了一身亮眼又厚重的橘紅色制服,還有幾乎一緻的外貌:粗糙甚至皴裂的雙手;不規則作息熬出的鼓鼓囊囊的眼袋;風雪和紫外線作用下的紫紅臉龐。

“這個工作沒有白天黑夜的概念,風雪就是指令,随叫随到。”這樣的說法背後,是一組驚人的資料:清除積雪1.44億立方米,救助1.2萬輛車,在狂風暴雪中救助5.6萬人,相當于每天救援10人。

在救援基地的樓道裡挂滿了錦旗,獲救人員以此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春天來了,積雪消融,路邊的土層裸露出來,45歲的阿裡木江·達吾提駕車巡路,心情格外輕松。

未來,他和巴圖散可能會越來越輕松。當地正在探索新的技術,開展防風雪試驗工程,以此保障出行安全。變化已經很明顯,在氣象、公路、交通等多部門的聯合保障下,瑪依塔斯暴風雪困住車輛和行人的事件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