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偉大的編劇,也編不出生活的十分之一。生活之是以足夠精彩,是因為欲望從不停歇,我們的歡樂和痛苦也就跟着搖擺,搖擺出一個善惡不明的世界。
本期,小編給大家推薦18本非虛構經典,這些書裡記錄了一些真實的故事,每一位作者的寫作都足夠精彩,故事的内容也足夠撼動人心!

《美國陷阱》
弗雷德裡克•皮耶魯奇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5月
小編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無數次化身為李佳琦,各種“OMG”完全不能停,因為這個故事實在太精彩,比我看過的所有美劇都精彩。
故事的核心非常簡單——美國司法部親自下場獵殺外國大企業。為了完成這個獵殺,美國司法部可謂是煞費苦心:先利用自己的情報網監視全世界所有的大額合同(超過2億美元的那種),接着動用複雜的法律武器起訴這些公司。
本書的主人公,法國公司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就是這樣一個倒黴蛋,他先是被美國司法部抓了起來,接着又被自己的公司給抛棄,最後還成了整個事件的替罪羊。(跪求美劇制作團隊,看看這個劇本吧)
《簡斯維爾》
艾米·戈德斯坦 著
2019年6月
“聖誕快樂,朋友們,從明天起,你們不上班的夢想終于可以實作了,因為我們倒閉了。我們很抱歉,祝各位好運!”
不要以為這件事情發生在很久遠以前,實際上它就發生在2008年。那一年的聖誕節前兩天,通用汽車的簡斯維爾裝配廠結束了自己的使命,9000多名員工走出公司,大門挂上了鎖鍊,世界一片漆黑。
一個工業城鎮的主要工業突然消失時,這裡的人要怎麼活下去?故事就從這裡開始。本書獲獎無數,各種“年度最佳”拿到手軟,因為它戳中的不隻是淚點,還有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的明天。
《壞血》
約翰·卡雷魯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4月
中國人迷信偏方養生,而美國人相信科學養生,這兩者,哪個進階?前者養大了權健,後者養大了希拉洛斯。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倆公司,都是騙子。
本書主要講的是這個美國的騙子公司是如何養成的。這個公司主打“一滴血就能知道你的前世今生,更能判斷你的全部健康狀況”,堪比故事會對鳳姐的作用。雖然聽起來就很不靠譜,但是架不住它便宜且實用。
再加上這個公司年輕貌美的CEO伊麗莎白·霍姆斯很懂營銷,她甚至拉來了美國前總統站台,短短幾年就讓自己成了矽谷最靓的仔。不過,騙術再高明,也總有曝光的時候。
《黑箱:日本之恥》
伊藤詩織 著
“在日本,女性公開承認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隻是别無選擇。”
被性侵之後的世界有多可怕?日本#MeToo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2015年4月3日,伊藤詩織因為簽證問題跟當時TBS電視台華盛頓分局長、首相晉三傳記作者山口敬之相約進餐會談,卻遭對方性侵。被性侵之後,伊藤詩織感覺自己被關進了一個“黑箱”,她隻能在這個隔絕的私密空間裡絕望掙紮。
而當她想要揭開這個“黑箱”時,暴露出來的則是調查機構與司法體系中更為巨大的“黑箱”——這個世界對被性侵的女人實在是太不友善了。
《切爾諾貝利的祭禱》
S·A·阿列克謝耶維奇 著
2018年8月
最近,HBO的《切爾諾貝利》看得人毛骨悚然,搭配這本書,我們能看到更多關于這場悲劇的細節。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上萬平民因放射性物質長期受到感染或緻命;數萬畝土地被污染,切爾諾貝利一夜之間化為廢城。
10年之後,著名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冒着核輻射危險,跑去這些地方做采訪,然後,我們就看到了500位幸存者的故事,他們的憤怒、恐懼、勇敢、同情和愛……
《二手時間》
2016年6月
“自由是什麼?自由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就像猴子想戴眼鏡一樣,誰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1991年,當小編還不知道這個世界的險惡,隻會為了沒吃飽狂哭的時候,世界上正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一個叫做蘇聯的超級大國轟然倒塌,抽走了蘇聯吃瓜群衆的信仰。
之後的二十年裡,整整一代人得學會理想的轉型——曾經的理想和主義,比不過今天的饅頭和鹹菜。但是這種痛苦是無聲的,當你側耳傾聽,你會聽見好像樹葉被碾碎的聲音。在沉默之中,它靜靜地破碎。
《美麗與哀愁》
皮特•恩格倫 著
2017年11月
一戰爆發之後,歐洲的驕傲沒有了。從天堂直接掉入地獄,代替美好、和平和進步的,是死亡。死亡的腳步緊跟着年輕人,在歐洲大地上踏出了幾個窟窿。
那些不幸生于斯時的人們,絕大多數和我們一樣,沒有踏平世界的雄心,隻有對生命最基本的留戀和渴望。在皮特·恩格倫筆下,這些普通人的故事,構成了一個與槍林彈雨的電影大片并不相同的戰争叙事。
23個人,23段命運在同一個背景之下交織而成的悲怆樂章。那是一代年輕的生命,在死神的懷抱中奮力燃燒。
《這就是奧斯維辛》
普裡莫·萊維 著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奧斯維辛将永遠作為一個人類作惡的證據,停留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沒有人願意重新去面對奧斯維辛,但真正醜惡的是納粹。是以,總有人為了曆史的證據,為了反思和前進,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個可怕的世界。萊維就是其中之一。
萊維是一名化學家,是在奧斯維辛的經曆把他變成了作家。在離開集中營之後的30年中,他從事化學家的工作,同時不停地寫作與奧斯維辛有關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這本書是他和獄友共同整理的奧斯維辛幸存者證詞合集。
《鄰人》
楊·T.格羅斯 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年9月
“隻要給跟你相親相愛的鄰居一個機會,他會毫不猶豫地殺了你全家。”你是不是一直好奇戰争中的屠殺到底是怎麼發動的?你是不是以為發動大屠殺的人都是些惡魔?
當我們把屠殺事件放在波蘭的一個小鎮上的時候,我們發現,殺人者就是他們的鄰居,他們熟識的人,他們過去的校友、向他們買牛奶的人、跟他們閑聊的人……
本書讓我們反思一個潛伏的危險——人類的獸性在何種情況下會爆發?
《廣島》
約翰•赫西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年8月
1945年8月6日8點15分,廣島上空一片亮光閃過,第一顆原子彈炸了。
于很多正在被日本侵略的國家而言,它是希望;于愛因斯坦而言,它是終身的後悔;于美國而言,那是大哥登上舞台的一次完美發言;于當地毫不知情的三十萬市民而言,那是真的慘。
本書記錄了六個普通人的平常經曆和他們四十年的人生軌迹,折射出“被爆者”一代的創傷記憶。戰争沒有獲勝者,但受苦的永遠是底層人民。
《南京大屠殺》
張純如 著
2015年7月
戰争沒有獲勝者,但是作惡者卻非常确定。南京大屠殺,一段中國人永遠都不能忘的曆史。
1937年12月,日軍攻入南京城。幾周之内,30多萬中國平民和士兵遭到強暴、折磨和屠殺。張純如在采訪了大量幸存者,并發掘了大量文獻之後,首度為我們還原了南京大屠殺的細節。
《我未盡的苦難》
帕特裡克·金斯利 著
當我們在努力建設美好生活時,有一群人卻在倉皇中離開家園,從此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心安之所。他們的名字是——難民。逃難的故事永遠都充滿殘酷,那個沙灘上的小男孩是人們心中永遠的痛。
金斯利為我們講述了逃難的故事,一個語言不通的人通過肢體告訴記者,他是如何爬過鐵網,躲過追查,最終如何混入人流的。
與此同時,他也把這幅圖景中的其他人物介紹給我們。那些在另一端營救難民的海岸警衛隊,那些給難民提供食物和庇護的國際志願者,那些處心積慮希望難民隻是途經本國的政策制定者。
《穿越百年中東》
郭建龍 著
2016年2月
中東問題,從宏觀的層面上來講,它是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疼痛,是巨大的石油财富引起的禍端,是英法美瞎當老大造成的悲劇……
但是對于當地人來說,戰争則意味着回不去的家,失去的親人,和風雨飄搖的命運。郭建龍行走在這片土地上,透過彈孔和中東人民絕望的眼神,為我們回顧這片土地悲劇的根源,政治、宗教、地理位置和石油資源裹着沙漠,将這個地方徹底淹沒。
《我的應許之地》
阿裡•沙維特 著
2016年1月
猶太人在曆史上實在是太苦了,在被放逐和被屠殺中,他們終于決定要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
但是在他們建立自己國家的時候,卻也成了作惡者,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原住民并沒有做錯什麼,但他們同樣失去了家園。猶太人深受被侵略的痛苦,到頭來也變成了侵略者。
兩個種族,兩個宗教,一個聖城,一片聖土。如果不追溯曆史,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最初的傷口在何時留下,那個同時盤桓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心頭的幽靈,要怎樣才能消散。
《艱難時代》
斯特茲·特克爾 著
2016年12月
如果你的面包長了蟲子,那麼唯一的建議是——閉上眼睛吃。因為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代。
1929年那個黑色星期四,股市暴跌,泡沫破碎,這一切把富人逼上了天台,但是對窮人而言,他們來不及抱怨什麼,因為他們聽說臨近的城市有工作,盡管是200個人搶1個崗位,他們也是要去試一試的。
那真的是一個絕望的日子,很多年過去之後,不安全感依然緊緊抓着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
《掃地出門》
馬修•德斯蒙德 著
2018年7月
在美國香甜的空氣裡,竟然也有租不起房的窮人,這真的是一個能震驚XC震驚部的新聞。但實際上,美國也有很多,隻要你足夠努力,那麼你的房東總會默默暴富的故事。
作者在窮人區遇見了很多故事。單親媽媽阿琳,交完房租之後,每個月隻剩下20美元來養活自己和兩個兒子;失去雙腿的拉馬爾照顧着整個社群的男孩,還要打兩份工才能負擔房租;這裡更不缺誤入歧途的年輕人蹉跎青春……
為什麼這裡沒有美國夢,有的隻是在泥淖裡掙紮着下墜的無産者?其實這世界上的每個地方都一樣,新聞裡活着的永遠是兩個極端,幸福的大多數和不幸且被幫助的極少數。
《鄉下人的悲歌》
J.D.萬斯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階層固化,向上通道的關閉,把我們所有的努力都變成了毫無意義的掙紮。在中國是這樣,在美國也一樣。
在一個宣稱平等與自由的國度裡,貧窮依然通過世襲的方式傳承着。本書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通過三代人的努力,終于将一個人送進了中産的大門,但卻又無法适應中産的生活。
作者沒有給我們提供解決辦法,隻是讓我們看到,每個人與生活所做的鬥争,永遠不會停止。
《青苔不會消失》
袁淩 著
2017年4月
“即使一個人走遍了世界,也不會見過所有的艱難,永遠有一些艱難比艱難更艱難。”跟這些負重前行的人生相比,我們平日裡的煩惱實在不值一提。
本書精選了袁淩十多年來記者生涯中最為傑出的非虛構作品,記錄了100多個中國社會底層的人物故事。全書分為“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課”三個部分。
其中,側重于寫底層人物對磨難與困境的掙紮,還有新舊一代關于故土的沖突與争奪。更從無數個跌宕起伏的命運回聲中,為我們呈現了一片震撼的精神與生存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