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作者:丹書戰史

一戰時自動武器表現出很高的作戰效率,這促使了各交戰國加緊研發更好的自動槍械,例如著名的勃朗甯輕機槍、MP18沖鋒槍等,這些武器中有些成為一代經典,有些也隕落在曆史中,比如我們今天介紹的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介紹伯頓M1917自動步槍的文章相對較少,一方面是因為這款槍本身年代久遠且沒有量産裝備,另一方面是該槍保留下來的資料不多,甚至于它的測試資料都不見了,目前有一把樣槍存放在博物館中證明它确實存在過。

該槍由溫切斯特公司設計師弗蘭克.伯頓(Frank·Burton)在1917年設計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伯頓并不完全依靠自己研制,在20世紀最初的那幾年裡還有一位名叫TC Johnson的設計師在溫切斯特公司工作,他在那幾年時間裡陸續開發出幾種半自動步槍,這些槍械成為伯頓入職後研究的對象,對自動步槍的出現有很大的啟發。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在為數不多介紹這款武器的文章中,有很多都提到它的設計初衷是用來攻擊一戰時飛艇、防空氣球這類目标的,必須承認該槍設計時确實考慮到了這個功能,因為它本來就打算作為航空機槍,使用的也是從.351溫切斯特彈修改而來的.345溫切斯特彈(8.76毫米口徑),它的燃燒彈頭可以引燃飛艇、氣球内的氫氣。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但從槍支本身的結構來看設計師的思路顯然不局限于打打飛艇這麼單一,因為它還有可快速更換的槍管,槍管有航空槍管和地面作戰槍管兩種類型,槍管下還有地面部隊才用得到的護木,槍口有刺刀座等等。收藏槍支的溫切斯特博物館也沒有明确指出它的設計初衷就是用來打擊飛艇、氣球的。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人們之是以總是強調槍支的反氣球作戰能力,或許跟1991年一篇名為《伯頓氣球破壞者》(《The Burton Balloon Buster》)的文章有關,這篇文章是槍支被存放在博物館角落幾十年裡第一篇報道它的内容,作者獲得博物館允許研究該槍,其實作者在文中另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突擊步槍”,好像和它的标題有點沖突。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伯頓M1917采用自由槍機原理,擁有半自動和全自動兩種射擊模式,整槍結構緊湊顯得比較細長,它采用直列木質槍托和手槍式握把,擁有兩個扳機,護圈内的扳機負責半自動射擊,護圈下方的扳機扣動後為全自動射擊,不過這個扳機操作起來有點别扭。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兩種槍管都有一半帶有散熱環,散熱環段槍管的下方安裝護木,槍管中段上方安裝準星航空版本的槍管可以安裝在飛機的Scarff 支架上,而地面部隊版本的槍管除了可以安裝刺刀之外還有一種可拆卸的兩腳架。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伯頓M1917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雙彈匣供彈結構,嚴格來說它隻是單彈匣供彈,隻是可以在機匣上方同時插兩個彈匣罷了,兩個彈匣呈V字形安插,各自與水準面呈60°傾斜,單個彈匣内可以容納20發子彈。彈匣有兩個卡口,射手在插入單個彈匣的時候當聽到第一聲“咔哒”聲表明彈匣已經被固定不會輕易掉落,但此時它還無法正常供彈,需要再繼續插入聽到第二聲的時候才能順利供彈。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使用時射手可以将其中一個彈匣插到位并做好射擊準備,另一個彈匣隻需要固定好就行,前一個彈匣打空後被取出,将第二個彈匣插入就能繼續射擊。V字形的彈匣結構讓槍支可以将機械瞄具安裝在機匣頂部,該槍有3種不同的開放式瞄具可供不同環境使用。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伯頓M1917自動步槍本身還是不錯的,但它在競争中敗給了勃朗甯輕機槍,沒能量産服役,這其中它獨特的彈藥口徑或許有一部分原因。

一戰美國伯頓M1917自動步槍,不走尋常路的設計

伯頓M1917自動步槍空重4.5千克,長約1.16米,槍口初速度560米/秒,射速約800發/分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