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鐵鑄當如意,硯題尚未明——高邑趙南星祠堂走筆</h1>
梁劍章

在高邑縣作客,與曾經擔任過高邑縣政協主席的陳金鎖先生聊起高邑的曆史文化名人。陳主席笑着說,我帶你去看看趙南星祠堂吧。于是,就近距離的接觸了趙南星和為紀念這位曆史名人而命名的趙南星祠堂。
一
趙南星祠堂,又稱趙忠毅公祠堂,位于高邑縣城關鎮東關村趙家街路南,原名趙氏宗祠,後為紀念趙南星而改稱今名。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清嘉慶元年改平頂為布瓦硬山頂,曆代雖有重修,但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築的格局。
現存的趙南星祠堂坐南朝北,南北長26.8米,寬8.45米,分為前後兩殿和中間一座小院,總占地為0.5畝。祠堂前殿正中為門庭,向後抱廈連左右側室,組成一排統一的格局。門楣匾額“趙忠毅公祠堂”由書法大師啟功親筆書寫。殿門一幅楹聯為:“鐵鑄當如意,硯題尚未明”。楹聯用與趙南星政治生涯中緊密相關的兩件重要文化藝術品鐵如意和東方未明硯作素材撰成,可謂獨具匠心。前殿左右山牆垛上鑲砌神獸祥瑞圖,其磚雕刀法流暢,形态生動,是祠堂最原始的文化遺産。正門過庭券門上方懸“趙南星祠堂”木制漆匾,原挂在正殿門口,後因啟功的題匾而移至此處。屏風儀門的《趙南星祠堂》文論介紹了祠堂的建制、沿革,記錄了各界人士同這座祠堂的交往逸事。其中一段是,民國年間北洋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帶兵途經高邑,了解到此地是“東林三君”之一趙南星故裡,便尋見趙氏族人趙雲章,贈撥銀兩,重印了南星著述,修整了祠堂。吳佩孚當時為什麼這麼做不得而知,但也為祠堂辦了一件好事。
穿過前殿,是祠堂的中間小院。院内置一口大水缸,下半截入土,作為儲水和防火之用。靠東牆一側種植月季數株,在陽光裡綻放着綠葉青枝花蕊,增添了幾分生氣。
跨過院落便到達後殿,後殿即是正殿,為三開間布局。正殿門外對聯取自趙南星《鄗上》詩中的對句:“末世簪裾應少味,晚年水石有餘清。”聯句凝結了趙南星在一生中為人處世的哲學思想和自律情操,由河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學東先生書寫,其隸書中正儒雅,蒼老挺撥,頗顯豪放大氣。正殿中堂懸挂趙南星畫像,儒雅慈善,忠貞剛毅。據說是高邑趙氏第22世孫、趙南星第15世孫趙力民用時26天潛心繪制。中堂對聯也出自趙力民手筆,摘錄了趙南星《秋懷八首》詩中的對句:“義溥九天仍欲上,名留千載讵雲奇”,揭示了趙南星光明磊落的氣度胸懷。殿内三面是今人所繪制的圖畫14幅,從趙南星出世、登第、為官、進谏、憤世、著文以至含冤終老到平反昭雪一生經曆的主要過程。
祠堂西側,是高邑縣圍繞祠堂保護而開辟的趙南星紀念園,總占地10畝,園内塑有趙南星全身青石雕像一尊,雙眉緊鎖,浩氣淩然,手持笏闆,撩衣整袍,緩步從容上朝的英姿。園内松柏翠竹遍植,小橋榭亭相映,流水曲徑通幽,還原趙南星在世時的一段風景。園林東北角存放着幾通明清時代留下的石碑。其中的聖旨碑和趙氏祖墳碑刻,對于研究高邑趙氏和趙南星的功德事迹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
趙南星,字夢白,号侪鶴,别号清都散客,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十九日,卒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一月廿三日,是明代後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趙南星所處的時代,正是明王朝從鼎盛向衰敗滑落的特殊時期,他一生經曆了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五代皇帝,在錯綜複雜的政治環境中表現了做人為官的正直氣節和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成為除弊扶正、倡廉正風的一位有影響的政治家。
趙南星自幼聰惠,9歲時即有“神童”之稱。14歲食廪生,21歲中舉,25歲中進士。入仕後初任河南汝甯推官,因為官廉明,升任戶部主事。萬曆十年調任吏部考功主事,因看不慣朝臣結派營私,引疾歸裡,這是他第一次被排擠出朝廷。1584年起任吏部文選員外郎,目睹社會弊端,疏陳時政“四大害”,由此觸犯權貴利益,又一次被排擠出朝廷,引疾歸裡。1592年,趙南星被起用為吏部考功郎中,協助尚書孫攏主計京官,不徇私情,不畏權貴,首先罷免了自己的姻親王三餘、孫攏的外甥呂胤昌等一批貪官污吏。但由于時政腐敗,讒臣當道,旋遭誣劾,被斥為民,在家閑居28年之久。在此期間,他積極著書立說,課子授徒,與無錫顧憲成、吉水鄒元标南北呼應,馳名天下,被譽為“東林三君”,海内外聲譽甚高。
1621年,明熹宗即位,70歲的趙南星又一次被起用,擢工部右侍郎,幾個月後提升為左都禦史。天啟三年,進吏部尚書。當時的朝綱依舊不穩,官場上買官賣官成風,有些人公開以權替别人要官,緻使考選官場一片混亂。趙南星主持吏部以後,重新制定規則,一切按章行事,謀官者送王府當差,說情者連帶撤職,甚至連朝廷權貴也不放過。知縣石三畏以A錢的銀兩走私,謀到禦史之差,眼看就要上任,被趙南星查出,依法送王府當差,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
在抵制不正之風的同時,趙南星還注意提撥正直而有才能的人。南京吏部主事程應祥,在任确山、光山知縣時很有清名,趙南星就把程調到吏部,并委以重任。僅僅幾個月,就把一個烏煙瘴氣的吏部治理的一派正氣。在趙南星晚年,最後終因得罪權閹魏忠賢,被羅織的一系列“罪名”罰戍代州,卒于代州戍所。後來崇貞帝即位後查清事實,趙南星诏複原官,被追贈太子太保,谥号“忠毅”。
在封建社會裡,趙南星是一個清廉正直的官吏,他疾惡如仇,伸張正義,明辨是非,除弊扶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進行官場改革。雖然他的思想和做法有着曆史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氣節和作風以及敢于與腐敗勢力頑強抗争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和敬仰。“許身追稷契,無力正乾坤”,是趙南星從政時真實的心理寫照。
三
如果說,在政治上趙南星表現了剛直不阿,匡扶社稷,憂國憂朝的精神;另一方面,趙南星的文學成就同樣不可忽視。作為一名處于權力核心的政治家,宦海浮沉,艱辛備嘗,使他的觀察視角更加具有特殊性與穿透力,自然有許多思考需要傾訴。數次遭貶,隐居鄉間,使他從文學上找到了突破口。在鄉閑居的日子,他用文賦、詩詞、散曲多種文體抒發憂國憂民情懷,抒發磊落不平之氣。他關注時事政局的變化,以一個飽經官場的離休者闡述自己的看法;他關注平民百姓的生活,為他們受到的艱辛艱難而鳴不平;他隐于山林,融入民間,講學授徒,将自己的人生經曆和文學知識傳授給平民學子;他不論獨處還是集會,都能寫出發自内心的優美詩篇供人們品讀。可以說,鄉間閑居的日子,是趙南星文學創作最為鼎盛的階段。
趙南星屬于一位現實主義流派的詩人,他主張“詩以道性情”,倡導“詩必從悟人”,使詩歌創作回歸到對“性情”的抒發之上。他反對盲目模拟的行為,重視詩“趣”的形成,要求将真“趣”和真骨格、真力量結合在一起。 在創作上,他治學嚴謹,詩從先哲,作詩必徇古道,以成大雅。他認為:“詩者,聖人之雅言也。握管命意,必覽先民而作,則赴理義以為歸,合于作者,乃成德音。”是以,曆代名家在談到趙南星的作品時,有“多寓憂世之懷”,“慷慨徘徊,不能自已”,“沉渾鴻博,秀色可餐”的中肯評價。
趙南星一生著述甚豐,流傳于世的有18部,包括文集《趙忠毅公集》《味檗齋文集》《史韻》《學庸正說》,詩詞集《趙忠毅公詩集》,散曲集《芳茹園樂府》等。這些,既是他本人的文學成果,也是今人研究明史和明代文學的寶貴文獻。
與陳主席握手告别時,晚霞透過雲層放射出金色的光芒。我想,趙南星在曆史上所留下的印迹,也如霞光一樣溫暖着高邑人的心。
202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