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大主流媒體的報道中突然頻頻出現“90後”這一字眼,且其内容多為褒揚性質的事例和對“90後”一代年輕人年少有為的贊許。不知不覺中,“90後”已逐漸用實際行動颠覆世俗的偏見,用青春奮鬥奏響時代最強音,逐漸成長為社會的脊梁。
以青春之我,大開新局,獨領風騷。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95後”博導馮磊因其優秀的學術履曆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25歲本是國内碩士研究所學生剛畢業的年紀,可他卻已經直博并提前畢業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走上了科研教學的工作崗位,并成為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年齡最小的引進人才和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破例,反映了目前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的新興科技領域不拘泥于傳統窠臼,更加重視科研者的實際能力和學術成果而非工作經驗和學術輩分,這也為“90後”甚至更年輕的學者提供了“一飛沖天”的可能性,讓年輕一代可以掌握新領域的話語權,進而進一步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能迅速在行業的尖端大展身手。
以青春之我,承先人之志,助力圓夢。“北京明白”在神舟十三号發射期間數次占據微網誌熱搜榜,以高健為代表的九個“90後”排程員共同組成了這個北京總排程團隊,在神舟十三發射過程中負責飛行控制和與航天員進行實時聯絡,確定一切運作正常,也向祖國傳遞航天員的情況和消息。為了這份工作圓滿完成,他們一宿未眠,絲毫不曾有一絲松懈,直到完成那句“祝賀神舟十三航天員順利進入空間站組合體”才露出疲憊而欣慰的微笑。直至此時,我們發現原來後浪早已經開始翻湧,“90後”默默接下前輩的接力棒,成為了值得祖國信賴和依靠的中堅力量。
以青春之我,繼中華之美德,傳大無畏之精神。中國農業大學2021級研究所學生徐正航在度假區偶遇一對母子湖中遇險,毫不猶豫地下水施救,憑借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能堅持到了外援支援,使母子二人成功獲救,并發揚了“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直到獲救的母親寫感謝信緻中國農業大學,他的光榮事迹才為人所知。實際上,“90後”作為接受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最系統的一代,浸潤于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熏陶之中,也是更有實踐動力和實踐願望的一代人,尤其是他們在大衆傳媒中見證了社會的多方面後能夠在多元價值中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并付諸實施,這也是“90後”特有的 “深思熟慮的特立獨行”。
現今的各行各業都有着“90後”的身影,在抗疫中踴躍參與的“90後”醫護工作者,身先士卒的90後消防員,意志堅定的“90後”軍人,夙興夜寐的“90”後警察……他們用青春奏響時代最強音,已經在曆練自我和成長成熟的路上行穩緻遠。
稿源:荊楚網
作者:王映雪(武漢洪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