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涼州集團覆滅史:李傕、郭汜跟董卓相比,誰更勝一籌?

作者:曆史長河雜談

董卓亂政,最被非議的是扶立漢獻帝,皇帝好好的你董卓憑什麼廢長立幼?是以,漢獻帝的合法性在袁紹為代表的關東諸侯中普遍不被承認,袁紹甚至還試圖擁立德高望重的宗室劉虞。

董卓遷都長安後,朝廷曾經派出韓融、胡母班等五位高官到關東進行招撫。這些人是與董卓合作的頂級士族,袁紹、袁術兩人毫不猶豫地舉起屠刀,将他們全部處死,隻有德望極高的韓融保住一命,僅僅被驅逐。袁紹為代表的關東群雄對董卓把持下的長安朝廷合法性是完全否定的。

涼州集團覆滅史:李傕、郭汜跟董卓相比,誰更勝一籌?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圖源/94版《三國演義》截圖

董卓死後,他麾下以李傕、郭汜為代表的涼州武人集團,在起兵殺入長安并處死王允等人後,把持了朝廷,也向關東多次派出高官擔任招撫大使。此時,這些使節及其背後的長安朝廷的權威性竟然得到了袁氏兄弟、曹操、公孫瓒等軍閥的廣泛承認。譬如袁紹和公孫瓒打得昏天黑地,朝廷派出使節趙岐調停,雙方接受了調停,并且停戰很久。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時把持朝廷的,正是我們印象中“除了打仗殺人放火什麼都不會”的李傕、郭汜等涼州武人。

那麼,李傕、郭汜等人何以比董卓政治水準還強,能和留在朝中的士大夫集團合作,兵不血刃地化解第二次關東反涼州同盟,讓關東諸侯承認朝廷的權威?化解了和關東諸侯的敵對後,為何又迅速走向了滅亡?

李傕、郭汜崛起于亂世的涼州中層武人

在《三國演義》中,大家對董卓陣營的印象大概是:打仗主要靠呂布,謀略主要靠李儒。在正史中,無論呂布還是李儒,在董卓陣營中的地位和作用都相當有限。李儒除了毒死被廢的漢少帝外,軍政上幾乎毫無事迹。那麼,曆史上董卓陣營的武将組成是怎麼樣的呢?

董卓陣營的第二号人物毫無疑問是他的親弟弟董旻。早在何進被十常侍所殺時,董旻就在首都洛陽擔任軍職,他聯合何進的心腹吳匡一起攻殺了何進的異父異母弟何苗。何苗是在母親改嫁何家後才改的姓,一向親近宦官。董旻為董卓入京後控制局勢提前鋪平了道路,更被封為左将軍,在董卓死後一并被殺。

除了董旻外,董卓集團入京時地位最高的五位将領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轸、徐榮,當時在董卓軍中都官拜中郎将——

牛輔是董卓女婿,曆史上沒有董卓之子的記載,董卓西遷關中後留在外圍的軍隊裡,牛輔部實力最強,是以他的地位在中郎将中當屬最高。董越可能是董卓遠親或僅僅同姓。

段煨是東漢末年第一外戰名将段熲的族人,繼承了段熲的一部分政治遺産,當年是段熲向朝廷推薦了董卓。

胡轸和另一位叫楊定的在史書中被一并稱為“涼州大人”,是加入了董卓集團的涼州大族。

徐榮是這些人裡最有名的,因為曾經大敗曹操和孫堅,差點在戰場上殺掉這兩人。

徐榮不是涼州人,他出身遼東,在涼州軍人中身居高位,大約和段熲有關:涼州人出生的段熲在遼東對鮮卑人立下功勳後,一路高升,徐榮早年很可能是被段熲在遼東任上挖掘出來的軍事人才,跟随段熲進入涼州軍體系中。至于呂布,在投向董卓後官職不過中郎将,出征時竟然一度要受同為中郎将的胡轸節制。

涼州集團覆滅史:李傕、郭汜跟董卓相比,誰更勝一籌?

呂布。來源/94版《三國演義》截圖

董卓死後,段煨、胡轸、徐榮都投降了朝廷。牛輔和董越拒絕投降,牛輔還擊敗了朝廷的讨伐軍。但接下來的事情證明了牛輔的無能:他先是火并董越,随後懷疑手下有人會殺了自己向朝廷請功,便帶着财物和親信一起棄軍潛逃。牛輔的眼光也是毒辣,挑出來的親信果然把他殺掉,攜款潛逃。

到這裡,不安定因素似乎已經被消除,最初拒絕投降的牛輔和董越所部現在群龍無首,準備各自回鄉。但是,牛輔軍中的謀士賈诩改變了曆史的走向。他指出,現在涼州軍人隻有重新組織起來進軍長安才能掌握主動權。如此,李傕、郭汜被推向前台。

李傕、郭汜此前不過是牛輔軍中的普通校尉,但他們善戰的名聲在涼州軍中早已傳開。當初,孫堅盯着董卓窮追猛打,還打敗了呂布,董卓頗為頭疼,一個叫劉艾的人曾經對董卓說:“孫堅用兵不如李傕、郭汜,之前遠征西北羌人的時候幾乎戰死,沒啥好怕的。”可見在時人眼裡,李傕、郭汜的作戰水準很高。董卓對李傕頗為信任,曾經派他作為使者去和孫堅讨論聯姻。

董卓死前,李傕、郭汜已經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他們擊敗了讨伐黃巾的主要名将朱儁。朱儁留守洛陽附近地區,并受到陶謙等地方實力派軍隊和物資上的支援。董卓派牛輔前去鎮壓,牛輔軍中的李傕、郭汜、張濟等人表現出色,大敗名将朱儁。随着牛輔棄軍逃亡被殺,李傕、郭汜這些原本隻是軍隊中層的武人受到軍隊的普遍推舉,走向了前台。

涼州集團覆滅史:李傕、郭汜跟董卓相比,誰更勝一籌?

郭汜曾率部擊敗呂布。來源/新《三國》截圖

李傕、郭汜率董卓餘部開始向長安進軍。朝廷派出讨伐軍,但是王允和呂布不和,派出的讨伐軍司令竟是原董卓所部的徐榮和胡轸。胡轸倒向了叛軍,徐榮戰死。叛軍最終占領長安。王允被殺,呂布逃亡,涼州叛軍在長安大肆燒殺。

到這時,這支為故主董卓報仇的涼州軍隊似乎隻會殺戮和破壞。讓人意外的是,随後他們開始恢複關中地區的秩序,還讓朝廷合法性與日俱增。

涼州武人和朝廷士大夫階層合作,和平化解第二次關東同盟,重建權威。在李傕、郭汜率領董卓餘部進攻長安的戰役中,太常種拂、太仆魯馗、大鴻胪周奂、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颀相繼戰死。但在破城後,涼州軍人雖然大肆燒殺搶掠,但對謀刺董卓的報複卻很有限。除了刺董主謀王允和他的兩個掌軍心腹宋翼、王宏被殺,僅有掌握軍權又參與了刺董的司隸校尉黃婉被捕殺。刺殺董卓的另一位主謀士孫瑞,在董卓死後和日漸專橫的王允關系惡化,于是把家人送到荊州,自己留在朝廷。涼州軍破城後竟然沒有找他麻煩,更别說殺他了。率軍殺光了董卓族人的軍界強人皇甫嵩也沒有受到為難,在朝廷中繼續擔任三公要職。

在殺了王允等幾個有威脅的人後,涼州軍借漢獻帝之名宣布大赦,謀殺董卓這個事情就翻篇了。王允的舊部屬趙戬為他收屍,并沒有是以被追究,趙戬的叔父趙岐在不久之後還被任命為安撫關東諸侯的大使。相比之下,王允在殺董卓後,蔡文姬之父、名士蔡邕僅僅因為歎了口氣就被處死,另一位名士丁彥思也因為受董卓器重被處死。這兩位名士并沒有跟随董卓作惡的事迹,也沒有為董卓收屍這種态度鮮明的表态。可以說,雖然在攻伐過程中涼州軍人殺戮甚重,但他們入城後卻表現出驚人的克制。李郭這幾個大老粗軍人能在勝利後顯得克制而有政治智慧,當與涼州軍謀主賈诩的勸谏和限制有關。

在清理完董卓舊案後,涼州軍人和朝廷中的公卿士大夫展開了有效的合作。此時朝中主要有影響力的公卿士大夫包括:鎮壓黃巾的名将皇甫嵩,周瑜的堂叔周忠,弘農楊氏代表人物、和袁家聯姻的楊修之父楊彪,刺殺董卓的主謀之一士孫瑞,以及地位崇高的太傅馬日磾及太仆趙岐。在董卓挾持朝廷西遷後,這些人的政治影響力和政治資源遭到了極大的削弱,比起在關東紛紛開始割據的諸侯來喪失了先發優勢。要在随後的亂世中保持和擴大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就必須讓朝廷恢複權威。是以,涼州軍人在為董卓複仇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克制,而随後公卿士大夫與涼州軍人集團便緻力于恢複朝廷權威,長安的朝廷是以開始正常運作起來。

在涼州軍人攻入長安後僅僅兩個月,朝廷就派出太傅馬日磾及太仆趙岐持節慰撫天下。馬日磾向南進入荊州,荊州刺史劉表遣使到長安進貢,被升任荊州牧。後來,馬日磾進入袁術地界,但是已經有了不臣之心的袁術偷取他的符節,并扣留了他希望他當軍師,氣得他生病病死在了袁術地界。趙岐向北進入河北地界,成功促成了袁紹和公孫瓒的停戰,但是在奉迎漢獻帝回洛陽的問題上被袁紹忽悠一番沒有實際成果。稍後,朝廷派出去調停幽州牧劉虞和公孫瓒争端的段訓,被公孫瓒脅迫,成了他殺劉虞的名義授權人。無論如何,比起董卓時代出使關東諸侯的大臣們幾乎被袁紹袁術兄弟殺光,這次朝廷的使節的權威在表面上得到了尊重。比起董卓時代朝廷被普遍視為僞政權,現在關東諸侯至少願意承認朝廷的合法性,利用朝廷來實作自己的目的。

涼州集團覆滅史:李傕、郭汜跟董卓相比,誰更勝一籌?

一方霸主袁紹。來源/新《三國》劇照

就在李傕、郭汜率涼州軍控制長安當年年末,徐州刺史陶謙召集了一堆關東的太守、國相,聯合推舉朱儁為太師,打出了奉迎天子、讨伐涼州軍人的旗号,并發公文給各地長官尋求支援。這是繼反董卓同盟後關東地區針對涼州軍的第二次同盟。由于當時袁氏兄弟交惡,關東群雄大部分都在混戰。參與此次關東同盟的大部分成員影響力較低,比較知名的是孔融和鄭玄,但是這兩個人留名于曆史從不是因為他們的軍政能力,而是因為他們大儒和名士的身份。這次同盟可謂雷聲大雨點小,但仍然是對李傕、郭汜為首涼州軍合法性的挑戰。

李傕向賈诩和周忠詢問應對之策,得到的答複很簡單:釜底抽薪,把這些人推舉的盟主、名将朱儁征召入朝就行了。朱儁此時有着獨立武裝,還有陶謙等人的支援,但一方面李傕、郭汜在董卓生前就擊敗過他,另一方面陶謙等人的實力和動機都讓人存疑。相比之下,長安朝廷方面的涼州軍人和公卿士大夫階層暫時合作愉快,征召他的建議來自周忠,和自己齊名的名将皇甫嵩也相繼擔任太尉、光祿大夫、太常等要職。朱儁認為李、郭這些後輩也不會把自己怎麼樣,于是辭謝陶謙的推舉,應召入朝。

陶謙見準備擁戴的盟主直接入朝了,幹脆也厚起臉派使者去拜見漢獻帝并進貢,算是承認了涼州軍對朝廷的把控。朝廷也投桃報李,升任陶謙為徐州牧。就這樣,李傕、郭汜達成了董卓生前都沒能達到的目标:關東主要諸侯在表面上都承認了涼州軍把控之下的東漢朝廷,涼州軍和關東諸侯的敵對狀态暫時告終。

長平觀之戰李傕、郭汜引發董卓舊部的分裂與内戰

在東邊結束了和關東群雄的敵對狀态後,李傕、郭汜遇到了新的麻煩:西邊的韓遂、馬騰。雖然董卓所部以涼州軍人為主,但東漢朝廷早就喪失了對涼州本土的控制。漢、羌兩族的大量士兵大約在黃巾之亂同時就叛亂反漢,他們劫持并擁戴當地的一些豪族為首領。經過博弈,韓遂殺掉了另外幾個叛軍首腦,成為擁兵十萬的大軍閥,此時漢靈帝和何進尚在世。後來,涼州人叛亂進一步擴大,馬超之父馬騰也加入了叛軍,并且成為和韓遂分庭抗禮的勢力。涼州的叛軍在漢靈帝末年一度進逼長安,在陳倉附近被皇甫嵩和董卓率領的漢軍勉強擊退。随後漢軍在董卓、孫堅等人帶領下反攻進入涼州,但是又被叛軍打得一敗塗地,損失較小的董卓全師而退都算立了功。随後,韓遂、馬騰等人互相争奪地盤,短期不再進攻關中,但是朝廷也無力阻止他們在涼州割據。

董卓遷都長安後,自然要籠絡這兩個涼州老鄉一起對抗關東諸侯。雙方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韓遂、馬騰帶兵去拜見董卓,結果還在路上董卓就被刺殺了。李傕、郭汜上台後,封韓遂為鎮西将軍,馬騰為征西将軍,還讓出了一部分關中地盤,連董卓生前打算養老的郿縣都交給馬騰駐守,這裡距離長安城不過一百公裡左右。

到公元194年初,距離李傕、郭汜攻占長安已經一年半時間,這期間關中局勢整體還算平穩。但是李傕、郭汜作為出身低微的武人,以純粹的暴力起家,内心不服他們的大有人在。此時,在長安西邊郿縣駐守的馬騰有求于李傕,但是李傕并沒答應。馬騰大怒,招兵買馬準備武力解決,并拒絕漢獻帝使節的調解。韓遂打着調停的旗号帶兵趕來後,和馬騰結盟一起對付李傕、郭汜等人。

涼州集團覆滅史:李傕、郭汜跟董卓相比,誰更勝一籌?

董卓愛将李傕。來源/新《三國》劇照

馬騰在郿縣駐紮的這些時間,和朝廷有着頻繁的往來,是以發展了不少内應。谏議大夫種邵、侍中馬宇都暗中加入了他的陣營。此外,益州牧劉焉深度介入了此事,他在朝的兩個兒子劉範、劉誕加入了馬騰一方。這些内應因為事情敗露向西逃亡到右扶風地界。劉焉應兒子要求,從益州派出一支五千人的軍隊,由一名叫孫肇的将領統帥增援他們。這些人負責保護韓遂、馬騰軍後方,沒有參戰。

韓遂、馬騰軍在一個叫長平觀的地方和李傕方展開了決戰。李傕本人留在朝中坐鎮,前線将領主要有他的侄兒李利、郭汜和樊稠。最初,李利所部先和韓遂、馬騰軍激戰,不利。自認為資格更老的樊稠大怒,讓人對李利傳話:“别人要你叔父的人頭,你還敢不拼命,以為我不能殺你嗎?”最後,李、郭、樊三人所部大破韓、馬所部。随後,他們又擊敗并斬殺了種邵、劉範、劉誕等人,導緻劉焉隻剩下暗弱的劉璋一個兒子。韓、馬敗退途中,追擊的樊稠與韓遂有舊,也深知窮寇莫追的道理,于是和韓遂相談甚歡,随後便不再追擊。

最初,李傕、郭汜入長安後,李傕擔任車騎将軍兼任司隸校尉、假節,并和朝廷的三公一樣擁有開府設定自己僚屬的待遇,地位明顯最高。相比之下,郭汜擔任後将軍,樊稠擔任右将軍,張濟擔任鎮東将軍并駐紮在外,地位明顯差了一截。從僅有李傕一人享受三公的開府待遇來看,涼州軍人對朝廷和公卿權力也相當尊重,這是他們能互相合作的前提。但是,長平觀之戰的勝利讓李傕、郭汜的武功到達了巅峰,卻也讓局勢的平衡發生了明顯變化。

凱旋的郭汜、樊稠獲得了開府資格,開府之後的李、郭、樊三人得意忘形,開始參與官員的推薦和選舉,逐漸侵蝕朝廷的權力。在涼州軍内部,原來李傕的權威受到普遍認可,郭汜、樊稠開府後,地位上和李傕足以分庭抗禮。到這裡,涼州軍人内部開始走向分裂,他們和公卿士大夫的合作也到了盡頭。

長平觀之戰後連續幾個月都沒有下雨,加上之前戰事的損耗,關中陷入饑荒,甚至連長安都出現了人吃人現象,李郭上台初期和士大夫合作維持近兩年的太平日子結束了。但是,對于在關中的朝廷、大臣和人民來說,噩夢才剛剛開始。

郭汜、樊稠開府後,勢力越來越大。195年初,朝廷準備讨伐扣押馬日磾、竊取朝廷符節的袁術等不順從的關東諸侯。最初,李傕忌憚郭汜、樊稠繼續壯大勢力,又想和朝廷搞好關系,是以決定派遣此時擔任骠騎将軍的朱儁擔任主帥。但是樊稠提出自己要當東征軍主帥,并要求李傕給他增加部屬。李傕對樊稠已經忌諱了很久,加上之前因為作戰不利被樊稠威脅要軍法從事的李利一直懷恨在心,多次向李傕添油加醋地說了樊稠和韓遂會見相談甚歡之事。李傕最終下手誘殺了樊稠。

樊稠一死,郭汜也慌了,從此避免接受李傕的宴請。不久之後,兩者徹底反目,開始了内戰。到這時,李傕、郭汜等人暴露出大老粗本質,完全抛棄了任何遠大的政治目标,也無視漢獻帝或者之前的謀主賈诩的勸谏,隻求消滅對方。李傕綁架了漢獻帝,郭汜則劫持了大量公卿,雙方的軍隊在長安城内甚至皇宮内肆意縱火搶劫,死傷枕藉,最終兩敗俱傷,軍士、群眾死傷數以萬計。公卿大臣死傷慘重,朝廷威嚴徹底被一掃而空。關中地區完全變成了人間地獄。

結局

利用李傕、郭汜打得不可開交、勢力削弱的機會,漢獻帝和部分公卿東返,一路數次遭到多支涼州軍的追殺,随行公卿和士兵死傷大半,但總算逃出了他們的魔爪。當然,漢獻帝和公卿們落入曹操手中,是标準的“才出虎口,又入狼窩。”

涼州集團覆滅史:李傕、郭汜跟董卓相比,誰更勝一籌?

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來源/新《三國》劇照

在失去了天子和朝臣的合作、喪失了大義名分和朝廷官職,又因為内戰損失了大部分兵力後,李傕、郭汜隻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從掌握着中央政權、計劃讓朱儁出函谷關東征的強大勢力,淪為實力弱小的三流軍閥。因為沒有深度涉入内戰,軍隊儲存相對完整的張濟率部試圖入侵劉表控制的荊州時戰死,侄子張繡成為劉表客将。郭汜不久被手下人殺死,李傕支撐的更久一點,最終被朝廷節度下的段煨擊敗并殺死。段煨在董卓死後這些年一直置身局外,滿足于在屯駐地華陰大興農業、保境一方。最終,整個董卓系統中得以善終并獲得較好結局的,隻有賈诩、段煨二人。

涼州集團一步步毀滅,東漢朝廷重建權威的希望也在這個過程中徹底破滅,到最後漢獻帝連基本的體面都難以維持,朝臣更是死亡大半。董卓一系涼州軍人和東漢王朝最終走向了同歸于盡的結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