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三國(24):曆史難題,孫堅為何要投靠袁術?聯合劉表不行嗎?

上文說到,孫堅心甘情願依附于袁術,本文就聊聊其中的原因。

“後将軍袁術屯魯陽,各有軍隊數萬。”

“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衆。”

這兩句話,說明袁術是很有實力的,孫堅要想殺掉他,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何況袁術背後,是整個聯軍。

是以,說什麼孫堅兵多将廣、兵強馬壯、兵精糧足……沒必要,孫堅是英雄,但未必吃得下袁術,在沒有得勢之前先與他火并,恐怕傻子都不會去幹。

如果達成這個共識,那就隻需弄清楚孫堅“依賴于人”與“保持中立”這兩點的利弊就好了。

咱們從錢糧、名利、仕途這三個方面來分析,看看孫堅的最佳選擇到底是什麼。

品三國(24):曆史難題,孫堅為何要投靠袁術?聯合劉表不行嗎?

一、錢糧

孫堅與袁術結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擷取錢糧物資。

在逼死王睿之後,孫堅收編了他的部隊,雖然實力大增,但龐大的開銷顯然讓他無力招架,這是令無數人頭疼的問題,既然孫堅選擇接收,就不得不依靠别人接濟,遇到張咨這種不願意提供糧草的,索性就當起了土匪。

殺掉張咨,使南陽附近的官吏産生畏懼心理,這的确獲利很快,可并非長久之計,《琅琊榜》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任何違逆真心,強迫得來的交易,皆有不可控的變數。

孫堅也一樣,他的根據地遠在長沙,北上讨伐董卓之後,被“打劫”的荊州就夾在中間,如果沒有一個信得過的人穩定後方,别說運糧,不被兩面夾攻就阿彌陀佛了。

誰才是那個“信得過”之人呢?很顯然,是袁術。

當時,袁術在魯陽,有兵有糧,是孫堅最佳的人選,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诶?劉表不是荊州刺史嗎?他可是皇親國戚,孫堅為什麼不去聯合他呢?

話說,劉表與袁術的關系實在太差了,以孫堅的身份和威信,不可能做兩人的和事佬。

上文說過,由于袁術的阻撓,逼得劉表“匹馬入荊州”,而後,劉表上奏朝廷,任命袁術為南陽太守,看似是想與袁術和解,其實南陽為荊州一郡,劉表的做法無疑是在惡心他、激怒他。

孫堅棄劉表而選擇袁術,還有兩點重要的原因:

其一,劉表是董卓指派,而自己是去讨伐董卓的,沒辦法确定劉表和自己是否一條心;

其二,袁術夾在自己與劉表之間,一旦與劉表交好,夾擊袁術或許能成功,但這個時候,袁家兄弟還沒有徹底翻臉,孫堅這樣做,等于和整個關東義軍為敵。

除了袁術和劉表,其他人是不可能提供幫助的,此時的“酸棗幫”,早已敗光了糧草,分崩離析了,至于豫州,如果沒有袁術,豫州刺史的身份可不屬于孫堅。

那麼,無視袁、劉可不可以呢?顯而易見,不行。

剛剛說過,孫堅讨伐董卓,荊州就夾在自己與長沙之間,即便無視袁術與劉表,那麼獲得軍糧的方式,也不再像殺掉張咨那般簡單。回長沙去運糧?一來路程太遠,二來劉表會不會阻撓還是個問題,畢竟自己是去讨伐任命劉表的董卓。

是以,孫堅沒别的選擇,隻能以南陽作為籌碼,依賴,甚至投靠袁術。

這籌碼足夠大,南陽是塊肥地,肥到什麼程度呢?“戶口尚數十百萬”,而且劉表入荊州之後,幾乎全境都臣服于他,隻有南陽不受控制,可劉表對此沒有半點脾氣,當然,這不單單是南陽一郡的震懾力,但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此外,漢光武帝劉秀麾下的雲台二十八将中,有十一人出自南陽郡,這是塊人傑地靈的寶地啊。

品三國(24):曆史難題,孫堅為何要投靠袁術?聯合劉表不行嗎?

二、名利

孫堅出身,算不上名門,雖然世代于吳地為官,但官職小得可憐,從這一點來看,他和馬騰還有那麼點像。

在東漢末期,鄙視鍊是非常明顯的,以孫堅的身份,很難讓人看得起,即便四處平叛,戰功彪炳,也沒能得到尊重,被王叡鄙視,就是最好的證明,王叡出自琅琊王氏,王家當時還算不上頂流世族。

朱儁的出身與孫堅類似,他能一路做到太尉,受士人的推崇,是有無數貴人相助的。其中包括皇甫嵩,他可是将“平黃巾之亂”的功勞推給了朱儁,否則朱儁打了敗仗,不被罷官就燒高香了。

總之,大部分世家大族,看的都是門第傳承,而非軍功和暴發戶,甚至權力。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那可是開國功臣,又是個有錢人,這樣的身份,在楊家眼裡是什麼呢?啥也不是,即便找來唐高祖李淵幫忙,楊家也隻答應嫁一位四十四歲的姑娘,否則,楊家的女人死都不會嫁。

關于這段曆史,有記載說,是“武士彟提議找一位年齡相仿的姑娘,李淵想到了楊達的女兒楊氏,楊氏以“信仰佛教”為由推辭數次後,同意了這門婚事”。我是不大相信的,在當時,婚姻大事不由自己,即便父母已故,也由長輩或長者說了算,沒地位的晚輩,沒有話語權。

就拿荀彧來說吧,因為父親荀绲忌憚宦官的勢力,居然讓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荀彧是不能拒絕的,也無權拒絕。男人尚且如此,何況“封建社會”中的女人啊。這件事,也代表了另一部分願意“低頭”的世族,他們無所謂家族榮譽。

話說回來,要想讓人看得起,單憑戰功,還是太慢了,孫堅沒有朱儁的運氣、沒有武士彟的高度,更沒有唐衡的權力,那麼唯一的捷徑,就是找靠山,強行與世家大族扯上關系。

孫堅找的靠山,自然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之後——袁術了,當時的袁家,與“四世太尉”的弘農楊氏齊名,其門生故吏遍及天下,有了袁術的幫助,孫堅便有可能跻身“名士”之列,最起碼能搭上世族這層關系。

和名士結交,這太重要了,尤其作為一方諸侯,劉備一路供着許靖,就是這個道理。

相反,無視袁術,雖然不會與世族為敵,卻會被其孤立,孫堅手下可沒有名門出身或是有名士身份的人。

當然,還是有個例的,比如周瑜結交孫策,我認為不能認定是孫堅“投靠”袁術的“功勞”,周瑜與張昭、陳群不同,如果孫策名聲響亮,與自己意氣相投,還是會與之結成莫逆的。

英雄,大多不是被“傳統”禁锢的“士人”。

品三國(24):曆史難題,孫堅為何要投靠袁術?聯合劉表不行嗎?

三、仕途

從史實來看,孫堅結盟,或說依附于袁術,被表為破虜将軍、豫州刺史,如果他沒有這樣做,還能得到這些身份嗎?

我不能說完全沒可能,因為“萬事不絕對”,個例也是有的,比如陶謙,他爹生前是個縣長,可惜死得早,陶謙成了孩子王,沒想到運氣爆棚,被蒼梧太守相中,還把女兒嫁給了他,從此陶謙“洗心革面”,一路成長為安東将軍,領徐州牧。

撇開這種可能性不談,我們再來看史實:

孫堅在逼死王睿後,隻是收編了部隊,沒有自領荊州刺史,不是他不想,而是沒有這個能力。

自領荊州刺史,等同于宣布自己在荊州造反,後果是很嚴重的,不僅是與董卓為敵,更是與天下為敵,這和“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完全是兩碼事。

董卓自不用說,他名義上還是代表朝廷的,而關東義軍,是個聯盟,雖然實質為叛軍,但從道義和人數上,是不懼這頂“帽子”的。

這也是為何袁紹能自封車騎将軍,而孫堅不能的原因,說白了,孫堅沒有資本,這又說回到了“名利”,沒有實力派的支援,能堅持多久呢?

當天下分崩離析之時,有實力,當然能自立,不會有人在意,也沒空去在意,但尚有“天下”之時,“身份”還是非常重要的,楊奉、李樂、胡才、張燕、韓暹……這些造反的人,擠破頭去争朝廷的官,為的就是一個合理合法的身份。

退一步講,孫堅突然轉了性,安于荊州,會怎麼樣呢?

荊州是四戰之地,其重要性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孫堅能守得住嗎?即便孫堅英明神武,把荊州打造的鐵桶相仿,甚至成了荊州的土皇帝,可年年被戰亂襲擾,這樣的“前途”,恐怕也算不得光明吧。

再想想陶謙,他雖然娶了太守的女兒,但“官”與“世族”畢竟不能劃等号,何況連他丈母娘都打心裡不喜歡這野孩子,後來惹了曹操,被曹操胖揍,隻有劉備肯去救他,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品三國(24):曆史難題,孫堅為何要投靠袁術?聯合劉表不行嗎?

好啦,分析了這麼多,最後點點主題吧:

當孫堅來到魯陽,準備讨伐董卓時,選擇與袁術結盟,甚至投靠袁術,從他自己的角度看,有百利而無一害。

孫堅看不到後面的事:袁術與袁紹翻臉、劉表隔着袁術與袁紹結盟、袁紹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周昂趁自己讨伐董卓時襲取了自己在陽城的治所……

當然,他更想不到自己會死得那麼窩囊。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才留下了“孫策席卷江東”的佳話,才有了“三足鼎立”的美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