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碗流傳千年的面食,成為了無數岐山人的驕傲,如今遍地開花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風味岐山臊子面去哪兒吃

要說面食,相信全國各地的朋友都能說出自己喜歡的一二三來,從古至今“小麥文化”也是我們國家一個重要的飲食文化之一。

而要說到吃面,作為一名陝西人一定會自豪自己家鄉的面食了。

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好漢齊吼秦腔,一碗燃面喜氣洋洋,沒辣子嘟嘟囔囔。

————陝西民謠

通過這首簡單的民謠就能看出來老陝對面食的喜愛了。

一碗流傳千年的面食,成為了無數岐山人的驕傲,如今遍地開花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風味岐山臊子面去哪兒吃

美味的面食

那今天要說的這道面食呢,就是一道流傳千年曆史悠久的陝西面食,在衆多好吃的陝西面食中,它不光味道好,顔值也頗高,一碗端上來紅油紅油的湯飄着翠綠的蔥花和金黃的雞蛋皮,光看外表忍不住口水直流,在聞上一聞,那酸香開胃的湯立刻會讓你食欲大開,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道美味的面食——這碗面就是著名的岐山臊子面。

<h1 class="pgc-h-arrow-right">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h1>

關于岐山臊子面的背景,可是大有來頭,而且還是起源于“皇室”的美食,那又是如何流傳到百姓家的呢?别急,且聽我慢慢說來:

岐山臊子面的起源

一碗流傳千年的面食,成為了無數岐山人的驕傲,如今遍地開花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風味岐山臊子面去哪兒吃

臊子面的起源相傳和周文王有關系

關于岐山臊子面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朔到周朝,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周原(今陝西寶雞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後相傳渭河有一惡龍為禍百姓,導緻當地大旱,民不聊生。

周氏族人世代居住于此,對辛勤開墾的土地不認舍棄遂奮起反擊,由周文王率衆将士與惡龍大戰七日七夜将惡龍斬殺,後文王為表彰将士(當然我更多的是相信當時沒什麼吃的),将龍殺了做成肉臊子,和面集體食之,并且為了讓大家能多吃幾碗,都隻吃面不喝湯,大家在吃了這碗肉臊子面後都覺得鮮美無比。

後來人們用豬肉代替龍肉來做此湯面,逐漸演化,每逢節日和祭祀都家家戶戶制作食用來慶祝,這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展。

從此之後臊子面就登上了曆史的舞台,人們也把做臊子肉當成了逢年過節的“必備項目”,當然上述說法是源于傳說,并且也很有可能是古人為了名頭響亮而故意把臊子面的誕生和周文王扯上關系。

話說回來,關于臊子面的起源的考證,比較确切的說法是源于周代屍祭制度的"竣餘"禮儀:

即先敬神靈祖靈,剩下的才輪到君卿,最後才是一般人。這種遺俗在岐山長期存在,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并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面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即取竣餘的餘字之意。臊子面是岐山和關中一帶招待客人的便飯,新媳婦過門,孩子生日,老人祝壽,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

這碗面流傳到唐朝時,被稱為“長壽面”,很多文獻上也都有過記載:

《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是皇親國戚慶祝壽辰的壽面,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雲:"餘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

唐朝時期臊子面被稱為“湯餅”,那時候面條都被稱為“餅”故而由此名稱,而那時候的“湯餅”就是所謂的長壽面。

時至今日,陝西地區人們不論是婚喪嫁娶都會來上一碗“長壽面”,取上名百歲之意。

臊子面在陝西很多地方都有,但屬岐山臊子面名氣最大,這也源于這道美食複雜的做法和講究的吃法。

一碗好吃的臊子面,味道好壞就是取決于臊子肉和湯(當然面也是十分重要的,稍後會講到),是以這兩點也是判斷一碗岐山臊子面正宗與否的标準。

<h1 class="pgc-h-arrow-right">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h1>

臊子面的做法要先從做好一鍋臊子肉說起,通常岐山人會稱為“蘭臊子”,而臊子肉的好壞則直接決定了這碗面的好壞。

臊子肉的做法

一碗流傳千年的面食,成為了無數岐山人的驕傲,如今遍地開花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風味岐山臊子面去哪兒吃

臊子肉的做法說複雜不複雜說簡單也不簡單,但是更做好的卻沒幾家,放到岐山,家家戶戶逢年過節都能做一大鍋,而且味道沒的說,但放到西安卻又找不到幾家正宗的,原因也是衆說紛纭,不過目前可信度比較高的兩個原因一個是水,另一個就是醋,當地人有自家釀醋的習慣,而經過手工釀制的農家醋的厚重口味是工業流水線上下來的醋遠遠達不到的水準,故而去岐山吃的臊子面味道格外好吃。

臊子肉要制作通常會選用帶皮較肥的豬五花肉,煮肉時肥肉的油會為臊子肉增添别樣的風味,選好一塊肥瘦相見的豬五花,切成小拇指大小的碎肉片,想吃的過瘾就切厚些(通常家裡做會切的薄一些);随後熱鍋燒油,待油溫上來後放肉片不斷翻炒攪拌,過程中火候要掌握好。

肉三成熟時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加鹽調味;開鍋之前加陳醋,繼續翻炒;加入醬油、花椒、幹辣椒等調味品(當然也可加入其他合适的調味品);快出鍋時加入适量紅辣椒粉攪拌,在稍微炖一會即可出鍋。如果肉太幹可适當加些水中和。

做臊子肉要注意控制火候和時間,火太猛則肉可能炒老或炒焦影響口感,火候不夠則無法做熟,肉會有一股子腥味。岐山當地農戶家家都會做,對這些複雜的做法早已熟記于心,做出來的臊子肉鮮、嫩、辣,酸香可口。

做好一鍋臊子肉是制作臊子面的基礎。

做湯之前先備菜

臊子面湯的做法相對于肉就沒那麼複雜,但備菜也是們學問,通常岐山農家人會用木耳、黃花菜、豆腐、雞蛋餅、胡蘿蔔來作為配菜:

木耳溫水泡開切碎,豆腐切薄片,雞蛋煎成蛋皮切小菱形片,黃花菜溫水泡開切段,胡蘿蔔切丁,如果喜歡吃的話可以在放些韭菜或蒜苗,以蒜苗最佳。洗淨,晾幹,切成細小片,留用漂菜。

一碗流傳千年的面食,成為了無數岐山人的驕傲,如今遍地開花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風味岐山臊子面去哪兒吃

要想菜更香一些可以提前炒一下,當然這一步省略掉也并無不妥(據本人觀察一部分當地人做面也不提前炒菜),準備好配菜,就開始燒一鍋湯吧!

湯好喝面才好吃

一碗流傳千年的面食,成為了無數岐山人的驕傲,如今遍地開花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風味岐山臊子面去哪兒吃

湯的做法相對簡單一些:

在鍋裡倒少許油後大火燒熱,等油熟之後将備好的姜末倒入油中,然後在倒入食鹽、十三香、岐山醋(可以多倒一些),用勺子攪直至鹽化開,再倒入開水轉中小火加熱讓湯繼續翻滾。

平時家裡做可以往湯裡放少許雞精提鮮,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來決定,如果喜歡吃味重一點的可以再加一些鹽和醋。

加入提前備好的配菜,同時放入臊子肉。

準備好蔥花, 撈面時将蔥花撒在湯上即可。

湯也有了,就剩下面了

一碗流傳千年的面食,成為了無數岐山人的驕傲,如今遍地開花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風味岐山臊子面去哪兒吃

要想口感更好就用手擀面,面要做到韌、勁道,沸水出鍋有光澤。通常是生面做好,也可以在和面時加個雞蛋,将面揉團後準備“醒面”,蒙上濕布放五六個小時後再擀,這樣面有韌勁,易于擀薄切細,沸水出鍋有光澤,面勁道滑潤。

不過現在人為了節約時間通常會用挂面代替,而現在市面上也有很多不錯的挂面品牌可供選擇(城裡人做的話就用岐山挂面吧,省事的多)。

一切備齊,隻等面條上桌

所有一切備齊後,就等着面條上桌了,農家用的竈具都有兩口大鍋,一口鍋燒湯一口鍋煮面,煮好的面放進涼水裡備用,再挑起一小筷子面放入小碗,澆一勺湯,撒上蔥花,一碗美味的岐山臊子面就完成了!

一碗流傳千年的面食,成為了無數岐山人的驕傲,如今遍地開花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風味岐山臊子面去哪兒吃

這種面通常都是拿小碗盛的,通稱為“一口香”,也叫“口水面”,至于為什麼有這個叫法呢?因為當地人吃面都在效仿周文王隻吃面不喝湯,湯回鍋繼續煮,煮開了為下一鍋面做準備(讓我想到了老火鍋)——這種吃法顯然不符合現在衛生标準,很多年輕人也無法接受,如今很多地方已經摒棄了這種陋習,而且飯館也大多以小碗裝的“一口香”來讓人體驗過去的老傳統,不過很多老一輩依然改不了吃面不喝湯的習慣,這也成了岐山農村的一道獨特的飲食風俗。

<h1 class="pgc-h-arrow-right">風味岐山</h1>

歧山臊子面享譽中外,很多名家在品嘗過之後也都對其大加贊揚,一碗好吃的岐山臊子面該具有"薄、勁、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點。作為岐山美食代表的臊子面如今也成了陝西文化的一張美味的明信片。

一碗流傳千年的面食,成為了無數岐山人的驕傲,如今遍地開花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風味岐山臊子面去哪兒吃

而岐山臊子面的靈魂“臊子肉”也是一項多功能的美食,除了做臊子面吃之外還能與各種美食搭配着吃,比如早上起來加馍吃或者拿來炒菜,都是不錯的選擇。臊子肉做好後常溫下可儲存一年,農家人通常會用一口大瓦罐裝肉,平日裡想吃了就挖上一勺,在過去日子緊張的那些年,人們買肉都會買肥肉多的,目的就是為了多榨些油,而做臊子肉大油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故而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臊子作肉成為了人們一年裡最為幸福的時候,農家院子都是獨門獨院,但每家做肉時香味都會飄到很遠的地方,勞作了一天的人們聞到味道就知道家裡飯要好了,讓一天的疲憊也有了能量補充。

現在,人們可選擇的美食就太多了,然而岐山臊子面依然是岐山人心中難以忘掉的味道,這更多的是對于家鄉的思念。

<h1 class="pgc-h-arrow-right">臊子面去哪兒吃</h1>

臊子面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而且味道可口,是衆多陝西面食中的一道非常有特色的面食,在西安臊子面館不少,但要想吃正宗的臊子面,還是推薦去岐山當地。

如今旅遊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岐山當地也為了促進農民增收,建成了多個民俗村以及文化廣場,這些地方也成為了臊子面的集合地,每逢節假日衆多城裡人去岐山遊玩時,必定會品嘗當地的特色,同樣的大飯館裡的臊子面永遠不會是人們熱衷的主流,而那些普通人家柴火房裡做出來的才是承載着人們情懷的美味。

一碗流傳千年的面食,成為了無數岐山人的驕傲,如今遍地開花關于岐山臊子面的故事岐山臊子面做法如此講究風味岐山臊子面去哪兒吃

岐山當地農家樂

岐山作為周朝的發源地,本身就有着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文化,而這道臊子面和它背後的曆史,也讓人們在遊玩之餘能夠學到更多知識,來一趟可謂是一舉多得。

如果你也喜歡,歡迎來岐山品嘗這道流傳已久的獨特美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