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門四弟子之張裕钊,書風獨特,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

作者:俊東說畫

導語:他的書法獨辟蹊徑,融北碑南帖于一爐,創造了影響晚清書壇百年之的“南宮體”。他還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的書法家,他就是張裕钊。

晚清書學大師康有為曾在《廣藝舟雙輯》評論之成就:

本朝書有四家,皆集大成以為楷:

集分書之成,伊汀洲也;

集隸書之成,鄧頑伯也;

集帖學之成,劉石庵也;

集碑學之成,張廉卿也。

其中張廉卿即是張裕钊,被康有為列為清代四家之一,他的成就不僅僅在于集碑學之成,更有融合碑帖之功。

曾門四弟子之張裕钊,書風獨特,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

《論學手劄》

曾門四弟子,桃李遍天下

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無所嗜好,獨自幼酷喜文事”。曾主講江甯、湖北、直隸、陝西各書院,培養學生甚衆,範當世、馬其昶等都出其門下。

張裕钊,近代散文家、書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人。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天資穎異,青少年時期悉力研讀唐宋古文辭和曆史等經世之學。尤其對宋代古文家曾鞏的《南豐集》揣摩精熟,頗有心得。

曾門四弟子之張裕钊,書風獨特,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

《楷書杜甫七言詩軸》

道光18年,張裕钊時年16歲,應縣試考取秀才。道光26年,于湖北鄉試中舉。考授内閣中書。後入曾國藩幕府,為"曾門四弟子"之一,被曾國藩推許為“可期有成者”。道光30年,張入京會試落第,後參加考選國子監學正。既而中選,官授内閣中書。張裕钊在京供職兩年,官職不顯。目睹官場腐敗,但以書文自娛,後棄官南歸。

同治十年,張裕钊先後主講于江甯鳳池書院,保定蓮池書院,武昌江漢書院,襄陽鹿門書院。直到光緒18年,70歲的張裕钊辭去鹿門書院職務,被長子接到西安養老。卒于光緒二十年,享年 72 歲。

張裕钊一生以治學為重,弟子衆多。精通古文經義,深谙詩文,文風質樸高古,功底深厚,是桐城派後期的重要作家;淡泊名利,精于書藝,長期從事教育,培養了許多弟子,享譽海内外,晚年更是慎處笃行,是晚清卓有成就的大學者;在書法上不斷傳承和創新,是碑學派書法泰鬥。

曾門四弟子之張裕钊,書風獨特,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

《行書沙苑天街七言聯》

碑帖糅合,千年無比

張裕钊将碑與帖雜糅出一種微妙的平衡,巧用墨法來表達不同碑文曆經風雨碑面的金石漶漫之感,終其一生緻力于碑派書法的探索。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來無與倫比”的書法家。

張裕钊的書法,初學柳公權,又學歐陽詢,均屬方硬一路,後以北碑為宗,師法《張猛龍》和齊碑。用筆外方内圓,剛健勁挺,墨氣飽滿,精光内斂,結體寬馳。康有為對他十分推崇,稱其為“集碑學之大成”者。

他的楷書突破了二王、顔真卿以來諸家的筆法和結字方法。行書氣韻貫通,意象開闊,筆力遒勁厚重,在柔媚清秀中揉進沉郁古雅。若以“沉雄”來概括,這沉雄的書風,就是北魏字韻的雄強風采,穩逸濃重而顯陽剛之美,沉靜中更見雄奇。其風格大緻可分為三個時期。

曾門四弟子之張裕钊,書風獨特,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

《滕王閣序》

早年按當時科舉考試“館閣”體要求,從帖學入門。結體方正,雖然外方内圓的結構已經出現,但是變化不多,十分工穩。

中年時期,考據之學興起,地下金石故物大量出土,墓誌刻石便把書法界吸引過去,“碑學”興起。張裕钊便以帖學的功力,自覺汲取漢隸碑味等碑刻,此時作品以内圓外方的筆意,呈現淩厲的北魏風貌,以端凝的趯鈎,顯示其峻宕的技法,以深厚的楷書功力,充實其茂密雄強的北魏字形。

晚年的張裕钊眼界大開,習書益勤,上自周秦,下迄漢魏,無不精心臨摹。作品以圓筆為多,圓起圓收,骨力内含,深得北碑精奧。

曾門四弟子之張裕钊,書風獨特,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

《客店商船七言聯》

筆法獨特,外方内圓

張裕钊的書法,乃集碑之成者,取法于六朝碑版,兼參晉唐指法,代表作為南宮碑體《重修縣南宮學記》。

張裕钊的筆法獨具特色,但他留下的關于自己用筆的論述卻隻有寥寥數語:

“明指得力,指能轉筆,落紙輕,入墨澀,發鋒遠,收鋒急,指腕相應,五指齊力。”“明指得力,指能轉筆,落紙輕,注墨辣,發鋒遠,收峰密,藏鋒深,出鋒烈。”“一點為側,二橫為勒,三豎為弩,四挑為趯,五左上為策,六左下為掠,七右上為啄,八右下為磔。弩如流金下注,磔如巨艦淩波,掠如饑鷹掠影,側如躍虎蹲崖,啄如利劍破的,勒如長劍決雲,趯如莽奉出□,策如潛虬趯淵,折如曲流赴壑,戈如壯士挽強。”

曾門四弟子之張裕钊,書風獨特,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

短短數字卻兩次提到“明指得力,指能轉筆”。指出行書時應該以無名指發力,手指轉筆讓筆力貫穿于筆畫始終。由此筆毫保持中鋒行筆,使線條勁健渾圓,筆畫間充滿力量感。

張裕钊用筆的獨特之處并不僅僅在于中鋒用筆,而是他獨創的“外方内圓”的體勢。行筆于轉折處外折為方内折為圓,一筆書就,使字勢挺拔剛健中略帶着些書生氣韻,其子曰:“漢人用筆,莫不中鋒,其法至唐尚存。宋以後純用偏鋒,失厥旨矣。先嚴苦索冥思數十年,盡得漢魏人之真谛。殆合北朝之高渾、唐人之整肅而為一”。

這種中鋒用筆講究一定的技巧,逆鋒入筆,行筆時幾乎筆筆中鋒,極少用到側鋒,斂鋒又似篆籀筆法。如此寫出的轉折、勾挑處呈外方内圓的結構,使字形更加高古,一改前人過度崇尚帖學用筆的纖弱之态。這種引篆隸筆法入楷書的寫法并非張裕钊獨創,但張裕钊卻在唐楷的基礎上,将北碑與帖相結合,走出了自己的風格。

曾門四弟子之張裕钊,書風獨特,被康有為譽為“千年以來無與比”

《朱柏廬治家格言》

結語:

張裕钊作為清代碑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由帖入碑的基礎上開拓創新,走出了自己的風格,創造了獨具個人魅力的書風。

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能夠突破禁锢,将碑帖融合,在筆法上推陳出新實屬不易。而在張裕钊長達半生的教育生涯中不僅培養了一批文學家、教育家和有識之士,還蜚聲海外,其弟子宮島詠士在日本也将其書法流傳下來。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