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门四弟子之张裕钊,书风独特,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

作者:俊东说画

导语:他的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的“南宫体”。他还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书法家,他就是张裕钊。

晚清书学大师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辑》评论之成就:

本朝书有四家,皆集大成以为楷:

集分书之成,伊汀洲也;

集隶书之成,邓顽伯也;

集帖学之成,刘石庵也;

集碑学之成,张廉卿也。

其中张廉卿即是张裕钊,被康有为列为清代四家之一,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集碑学之成,更有融合碑帖之功。

曾门四弟子之张裕钊,书风独特,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

《论学手札》

曾门四弟子,桃李遍天下

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张裕钊,近代散文家、书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天资颖异,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尤其对宋代古文家曾巩的《南丰集》揣摩精熟,颇有心得。

曾门四弟子之张裕钊,书风独特,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

《楷书杜甫七言诗轴》

道光18年,张裕钊时年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道光26年,于湖北乡试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道光30年,张入京会试落第,后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既而中选,官授内阁中书。张裕钊在京供职两年,官职不显。目睹官场腐败,但以书文自娱,后弃官南归。

同治十年,张裕钊先后主讲于江宁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直到光绪18年,70岁的张裕钊辞去鹿门书院职务,被长子接到西安养老。卒于光绪二十年,享年 72 岁。

张裕钊一生以治学为重,弟子众多。精通古文经义,深谙诗文,文风质朴高古,功底深厚,是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淡泊名利,精于书艺,长期从事教育,培养了许多弟子,享誉海内外,晚年更是慎处笃行,是晚清卓有成就的大学者;在书法上不断传承和创新,是碑学派书法泰斗。

曾门四弟子之张裕钊,书风独特,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

《行书沙苑天街七言联》

碑帖糅合,千年无比

张裕钊将碑与帖杂糅出一种微妙的平衡,巧用墨法来表达不同碑文历经风雨碑面的金石漶漫之感,终其一生致力于碑派书法的探索。被康有为誉为“千年来无与伦比”的书法家。

张裕钊的书法,初学柳公权,又学欧阳询,均属方硬一路,后以北碑为宗,师法《张猛龙》和齐碑。用笔外方内圆,刚健劲挺,墨气饱满,精光内敛,结体宽驰。康有为对他十分推崇,称其为“集碑学之大成”者。

他的楷书突破了二王、颜真卿以来诸家的笔法和结字方法。行书气韵贯通,意象开阔,笔力遒劲厚重,在柔媚清秀中揉进沉郁古雅。若以“沉雄”来概括,这沉雄的书风,就是北魏字韵的雄强风采,稳逸浓重而显阳刚之美,沉静中更见雄奇。其风格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曾门四弟子之张裕钊,书风独特,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

《滕王阁序》

早年按当时科举考试“馆阁”体要求,从帖学入门。结体方正,虽然外方内圆的结构已经出现,但是变化不多,十分工稳。

中年时期,考据之学兴起,地下金石故物大量出土,墓誌刻石便把书法界吸引过去,“碑学”兴起。张裕钊便以帖学的功力,自觉汲取汉隶碑味等碑刻,此时作品以内圆外方的笔意,呈现凌厉的北魏风貌,以端凝的趯钩,显示其峻宕的技法,以深厚的楷书功力,充实其茂密雄强的北魏字形。

晚年的张裕钊眼界大开,习书益勤,上自周秦,下迄汉魏,无不精心临摹。作品以圆笔为多,圆起圆收,骨力内含,深得北碑精奥。

曾门四弟子之张裕钊,书风独特,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

《客店商船七言联》

笔法独特,外方内圆

张裕钊的书法,乃集碑之成者,取法于六朝碑版,兼参晋唐指法,代表作为南宫碑体《重修县南宫学记》。

张裕钊的笔法独具特色,但他留下的关于自己用笔的论述却只有寥寥数语:

“明指得力,指能转笔,落纸轻,入墨涩,发锋远,收锋急,指腕相应,五指齐力。”“明指得力,指能转笔,落纸轻,注墨辣,发锋远,收峰密,藏锋深,出锋烈。”“一点为侧,二横为勒,三竖为弩,四挑为趯,五左上为策,六左下为掠,七右上为啄,八右下为磔。弩如流金下注,磔如巨舰凌波,掠如饥鹰掠影,侧如跃虎蹲崖,啄如利剑破的,勒如长剑决云,趯如莽奉出□,策如潜虬趯渊,折如曲流赴壑,戈如壮士挽强。”

曾门四弟子之张裕钊,书风独特,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

短短数字却两次提到“明指得力,指能转笔”。指出行书时应该以无名指发力,手指转笔让笔力贯穿于笔画始终。由此笔毫保持中锋行笔,使线条劲健浑圆,笔画间充满力量感。

张裕钊用笔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中锋用笔,而是他独创的“外方内圆”的体势。行笔于转折处外折为方内折为圆,一笔书就,使字势挺拔刚健中略带着些书生气韵,其子曰:“汉人用笔,莫不中锋,其法至唐尚存。宋以后纯用偏锋,失厥旨矣。先严苦索冥思数十年,尽得汉魏人之真谛。殆合北朝之高浑、唐人之整肃而为一”。

这种中锋用笔讲究一定的技巧,逆锋入笔,行笔时几乎笔笔中锋,极少用到侧锋,敛锋又似篆籀笔法。如此写出的转折、勾挑处呈外方内圆的结构,使字形更加高古,一改前人过度崇尚帖学用笔的纤弱之态。这种引篆隶笔法入楷书的写法并非张裕钊独创,但张裕钊却在唐楷的基础上,将北碑与帖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风格。

曾门四弟子之张裕钊,书风独特,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

《朱柏庐治家格言》

结语:

张裕钊作为清代碑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由帖入碑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创造了独具个人魅力的书风。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突破禁锢,将碑帖融合,在笔法上推陈出新实属不易。而在张裕钊长达半生的教育生涯中不仅培养了一批文学家、教育家和有识之士,还蜚声海外,其弟子宫岛詠士在日本也将其书法流传下来。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