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法宗師李瑞清,為了追求澀筆而使用顫掣筆法,晚年更是故意顫抖

作者:俊東說畫

導語:上一篇“海上四妖”李瑞清,一生從未拜師勤于臨帖,書承家學别具一格說到李瑞清自幼鑽研六書,學習書法,對殷墟、周、秦、兩漢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今天我們來說說李瑞清書法獨特的用筆風格和他的顫掣用筆的優缺點。

你是否知道南大校史館“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由誰提出?

你是否知道豎立在南大老圖書館樓前的那塊“兩江師範學堂”魏碑體石匾由誰題字?

那塊無數人合影留念的石匾,就出自這兩日我們談及的南大老校長李瑞清。

他既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創始者,也是清代碑學書派集大成的代表和現代“金石書派”的開拓者。

書法宗師李瑞清,為了追求澀筆而使用顫掣筆法,晚年更是故意顫抖

《臨晉俞道由磚》

01顫澀用筆,魏碑風姿

李瑞清書藝的明顯特征是其澀行、澀筆、頓挫,“以濃墨膠筆,務使堅結。臨用之時,咬開分許,即以作字。”

李瑞清作書,真氣彌滿,氣貫十指,筆力充沛。他的用筆全靠一股柔和之力牽掣而行,必使萬毫齊力,向且轉折處善用轉鋒,故其線條有血有肉,渾圓道美,立體感強。

他運筆甚澀而不滞,自然流暢,寓直于曲,或如古松傲立,蒼勁挺拔。或如波浪起伏,饒有韻緻。以之寫兩漢隸書,莫不從心所欲,有意外效果。再以篆隸之筆,入魏晉鐘王諸帖,窺六朝北魏諸碑,并不時滲入其他筆法,實踐運用,得心應手,遂成絕詣。

門人胡小石及遊壽皆以此法書篆隸北碑。張其皂曰:“清道人書,下筆堅實,故無施不可,其多道兼擅,殆唐後所無。簡樸素不留意,而包蘊宏多,腴詹可愛,以筆實也"。

對于這種澀筆寫法很多人并不了解,祝嘉雲:“惜其波折太露,若揮顫筆,淺學效颦,遂流醜怪,蓋無心而流毒後世者也。”對此胡小石先生對了解這種用筆時曾說道:“凡用筆作出之線條,必須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須有豐富之彈力。剛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之,即須如鐘表中常運之發條,不可如湯鍋中爛煮之面條。如此一點一畫始能破空殺紙,達到用筆之最高要求。”

行筆有頓挫這是他獨特的用筆風格,他不僅用筆以碑為主,而且字的體勢也多具魏碑風姿,特别是他的行草書表現出古拙的風格,使行草書有了嶄新的面貌。

書法宗師李瑞清,為了追求澀筆而使用顫掣筆法,晚年更是故意顫抖

《六言聯》

02晚年顫掣變顫抖

據鄭逸梅記載:“蕭悅庵論書,謂‘近代之清道人、鄭孝胥、康有為、吳昌碩,學者皆不可沾其習氣’”。清道人與其他幾位同時期書法家都被認為學習他們容易沾染習氣。尤其清道人書法創作中使用的顫掣用筆。

劉熙載說:“運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唯筆方欲行,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争,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澀法與戰掣同一機竅,第戰掣有形,強效轉至成病,不若澀之隐以神運耳”。李瑞清就是為了追求澀筆,而使用了顫掣的筆法,而且在晚年更是故意顫抖,明顯屬于“強效”的類型。

王羲之說:“力圓則潤,勢疾則澀。”澀是一種筆勢,不能通過筆畫的形态來表現。顫掣和澀是一樣關鍵,而顫掣是表面的、顯性的一種筆法。澀筆更多是一種感受和體驗,是不能用語言來形容或者具體的技法來表現的,隻能在書寫的過程中自己感受毛筆與紙的摩擦,很難用具體表現手法來表現澀勢。

如果為了追求澀而使用顫掣這種形式的筆法,是一種病态的手法,不如不用澀而純以神行。劉熙載雖然不是針對李瑞清的書法作品而發表的評論,但清道人的一些作品卻實實在在中了顫掣的病。

合理的使用顫掣能夠增加書法的意趣,但過度強調就會形成一種習氣。

在當時就有人反對顫掣的用筆,清道人的好朋友鄭孝胥在課徒稿評語中就發出了反對顫抖的聲音:評葉昕大字散盤用筆枯顫日:“仍宜雅訓深厚為主,一染時派,易入惡道”。用用筆枯顫的方法來臨摹《散氏盤》,顯然是受李瑞清顫掣的用筆的影響,被鄭孝胥稱為“時派、惡道”。可知鄭孝胥本人并不認同顫掣的用筆。他認為通過顫筆來追求古樸老辣的風格,大多數是俗手,不能作為取法對象,不值一提。

書法宗師李瑞清,為了追求澀筆而使用顫掣筆法,晚年更是故意顫抖

《節臨懷素〈自叙帖〉》

03一味顫掣,失去自然

清道人書法創作中用顫掣來表現澀,顫掣本來是用筆方法的一種,在李瑞清的一些作品中顫掣變成了唯一的用筆,為顫掣而顫掣,已經脫離了顫掣的本意。在行筆的過程中,他隻注意到顫掣的筆畫,被顫掣所牽制,失去自然書寫,違背了書法的本質。

20世紀之前學習隸書隻能依靠碑刻摩崖的拓片,拓本的效果不是書寫者的本意。20世紀後,随着西北漢簡出土,《流沙墜簡》的出版,人們第一次見到漢人的墨迹。墨迹中沒有澀筆,沒有顫掣,完全是自然狀态下的書寫。李瑞清的顫掣用筆顯然與漢代墨迹不是同一種方法。他的的顫掣用筆,雖然表現出一些碑版的外貌,但是失去了書法用筆的自然,付出的代價是極為沉重的。

李瑞清出生在碑學大旗興起的時代,他鑽研當時落寞的樸學和正在興起的公羊學,他嗜古如癖,又能開拓創新。在文學上,他秦漢以下書不讀;在書法上也以秦漢為宗,旁及六朝,偶涉唐碑。矯正時弊,開拓創新。

李瑞清書法創作以顫掣的用筆名于後世。顫掣用筆一方面源于鄉賢黃庭堅和近人何紹基,另一方面在模仿碑刻的剝蝕殘損狀。顫掣用筆的形成與他執筆用筆有着密切聯系,肘不離桌,用筆時手指松散,都是他獨特的方法。

不可否認,顫掣的用筆方法也導緻了一些誤區,一味顫掣形成一種習氣,其二顫掣用筆使書法失去了書寫性,書寫變得不自然。

綜合來看,李瑞清用顫掣的筆法改變趙之謙、陶浚宣的不足,這在當時來說是很有創造性的,應該被書法史所肯定,但顫掣過度形成習氣,也失去了自然書寫的效果。

書法宗師李瑞清,為了追求澀筆而使用顫掣筆法,晚年更是故意顫抖

《節臨〈瘞鶴銘〉》四屏

結語:

楊鈞說:“餘每勸清道人從新執筆,盡抛前勢。然一高懸,悉失故步,競不能成字。”楊重子是李瑞清朋友,也是書法家、畫家。他發現李瑞清執筆不太正确,勸他改變過去執筆方法,使用懸肘,然而“高懸”之後,李瑞清“競不能成字”。這表明:李瑞清寫字不懸肘,而且懸肘後“不能成字”。由于執筆松散,緻使他隻能“取貌”,不能達到“超逸”的境界。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書壇的代表人物,篆隸楷行草無所不能。在書法上表現出強烈的創造欲望,他書法創作中的顫掣用筆改變當時書壇的趨向,對當時新出土的漢簡墨迹也十分關心,志願為漢代草書的複興而努力。

他的這些嘗試在現在看來,并不算太成功。顫掣用筆遭到後來人的嚴厲批評,章草也沒有成為他的專長,但他為書法發展所做的貢獻不可磨滅。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