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發自南京

2020年恰逢李瑞清逝世一百周年,11月11日上午,由南京大學和南京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墨韻梅香——紀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書畫文獻展”在南京大學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李瑞清及其師友弟子的書畫、文獻作品160餘件,呈現其藝術與學術風采。開幕式後,“紀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學術思想研讨會”同期舉行。

一些學者認為,作為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創始者,清代碑學書派集大成的代表和現代“金石書派”的開拓者,李瑞清的曆史地位和書畫成就被低估,而身為晚清遺民,書畫于他也許隻是清末易代之際用以寄托情懷的方式。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李瑞清(1867-1920)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霖、仲麟,号雨農,又号梅庵、梅癡、玉梅花庵主,晚号清道人,江西撫州府臨川縣楊溪人。出身望族,幼年即習國學、觀圖畫、學篆分。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次年補殿試,選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官道員,分發江蘇,任師範傳習所總辦,光緒三十二年(1906)任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監督,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臨危受命為江甯布政使,城陷,李瑞清拒仕民國,民國九年(1920)因中風去世。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展覽現場

李瑞清雖為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人,然與南京、上海多有淵源。作為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創始者,他在南京大學前身之一的“兩江師範學堂”任學堂監督七年,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晚年定居上海鬻畫,與黃賓虹、吳昌碩、曾熙并稱“海上四妖”,書畫家張大千為其晚年寓居上海所收弟子。因對南京感情深厚,李瑞清去世後歸葬南京牛首山,李瑞清墓現為當地一處重要的文化遺迹。

李瑞清一生貢獻卓著,主要成就集中在教育和書畫藝術兩大領域。他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創始者、現代美術高等教育的先驅、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開拓者,任職兩江師範學堂監督七年,緻力于整頓教務、學風,延聘中外師資,改革學科和課程建制,創設圖畫手工科,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他的書學和書藝博大精深,是清代碑學書派集大成的代表和現代“金石書派”的開拓者,門下弟子多有成就,如胡小石、呂鳳子、張大千、李健、汪采白等。其在世時,就有約20多種碑帖作品刊行,身故後,門人為其編撰有《清道人遺集》。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李瑞清書法碑帖作品

在今天上午的展覽開幕式上,南京大學博物館館長史梅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南京大學118年的校史肇始于兩江師範學堂。李瑞清于1906—1911年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7年,今年适逢李瑞清逝世100周年,于是籌辦了這麼一個展覽。然而南京大學關于李瑞清的書畫收藏有限,所幸得到南京博物院與私人藏家的大力支援,廣征公私收藏一百六十多件(冊),展覽于11日對外開放。

展覽分為求篆于金、求分于石、納碑入帖、金石入畫、兩江筆墨、梅庵弟子、梅庵遺著7個單元,“求篆于金”、“求分于石”、“納碑入帖”、“金石入畫”主要呈現李瑞清的書法、繪畫藝術,“兩江筆墨”、“梅庵弟子”呈現李瑞清的師友、弟子的藝術與學術風采,梅庵遺著呈現李瑞清的學術風采。

一些學界和收藏界人士認為,李瑞清的曆史地位與藝術成就都被遠遠低估了。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李瑞清《篆書四條屏》

書畫家、收藏家蕭平表示,李瑞清先生在中國藝術市場30多年來一直不被重視,他的學生的價位都遠超于他,但是就李瑞清的曆史地位而言,他是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者,是美術教育的先驅者,在他短暫的50餘年裡有這樣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他被忽視是不應該的。蕭平認為,李瑞清總體而言是一位過渡型的人物,有兩個方面,教育他是開了先河,在書畫方面也是過渡者,他在探索,許多東西他僅僅開了一個頭。“但是開啟者是很了不起的,他的功勞在于開啟。”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仿朱耷山水》李瑞清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王高升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許多人認為李瑞清的書法中有抖筆的習氣,他對此曾做專門研究,認為這實際上是李瑞清、曾熙那一時代的人對碑學的一種了解,自有其源頭,包含兩種審美方式:其一是這種純粹的“波浪線”在黃庭堅的書法中就有,這是帖學中就有的,另一種是頓錯的筆法,這種筆法從金文而來,有着從金石到碑學一條脈絡,是以他們其實有非常理性的思考,并不是那種所謂的“習氣”。“這種筆法對我們現在仍然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我們現在寫碑的人仍然跳不出這個範例,仍在前人的原有技法上延伸,從這點來說,當代很多人對曾熙和李瑞清的認識是低估的,另外對他們的一些筆法也是存在誤解的。我覺得他們是有傳承,又有自己的思考。”王高升說。

王高升認為,張大千作為曾熙的弟子,後又被引薦拜李瑞清為師,他受曾、李二人的影響非常之大。“張大千受李瑞清的影響展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是繪畫方面,曾熙和李瑞清都喜歡四僧,這對張大千的喜好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張大千後來成為石濤、八大的作僞高手,在藝術臨摹和創作方面也深受四僧影響,這些都源于曾熙和李瑞清對四僧的喜好;另外在書法上,張大千受李瑞清影響也很大,李瑞清學黃庭堅、學金文,這些書學理念都完整地傳授給了張大千。”王高升說。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李瑞清畫扇

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徐興無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李瑞清的書法成就不僅在于書藝,更在于書學,而他的書學也并未獲得大家足夠的重視。他通過治經之法和眼觀手摹,将清代學術和以新材料開發出新方法和中國傳統的春秋史學融合成他的書學概念,而“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納碑入帖”這三句話其實不足以概括他所有的書學。他的很多書學思想輯錄在一本語錄性的書法著作《玉梅花庵書斷》中,這是它的書學成就。他的繪畫傳世不多,主要是學石濤、八大和恽南田,這三位都是明末清初的遺民畫家,是以他也是從他們身上吸取以畫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懷。

有别于以往的書畫藝術展,此次展覽承辦和策劃者多為南京大學中文系培養出來的學子,也令觀衆多了一個從另外視角對李瑞清的解讀,呈現一個更立體的李瑞清。徐興無認為,如果清朝不亡,清道人的志向也許絕不是做一名書畫家,他很可能就成了一代名臣。“我們總覺得他是個文人、書畫家,其實對于他個人來說,書畫隻不過是他後來寄托志向跟心胸,以及維持生計所需,他真正目标、理想不在這裡。”

徐興無認為,李瑞清的成就并不在其書藝和書學成就,而在于他是中國近代少見的仁人志士。

11月11日下午,“紀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學術思想研讨會”在南京大學文學院二樓活水軒舉辦,趙憲章、趙昌智、羅青、陶喻之、朱友舟等學者将從多個角度對李瑞清的書法藝術和學術思想進行研讨。從展覽開幕到12月6日閉幕期間,南京大學還将舉辦《曾熙、李瑞清書法藝術風格及觀念比較——兼談曾、李書學理念的曆史影響》《清道人經典化之路:三座裡程碑》《清末民初的金石書派與金石書風》等一系列學術講座,讓人們走近和了解這位百年前的著名書法家和教育家。

展覽各單元簡介:

求篆于金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萬松草堂”橫幅》李瑞清 篆書

李瑞清作為一代書法名家,曾言:“餘書本從篆分入,學書不學篆,猶文家不通經也,故學書必自通篆始。學篆必神遊三代,目無二李,乃得佳耳。”

他在清代碑派書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主張,他認為秦刻石小篆不能完全展現篆書之妙,因而上追商周金文,追溯篆書的筆法。他吸取金文因澆鑄而産生的筆畫侵蝕感,以蹲鋒澀筆,令筆畫厚重古拙、沉郁頓挫,突出了篆書線條的審美價值,拓展了碑學書法的内涵。

求分于石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節臨〈瘞鶴銘〉》四屏 李瑞清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臨晉俞道由磚》隸書 李瑞清

李瑞清自言學書:“長學兩漢碑碣,差解平直。年二十六習今隸,博綜六朝……每臨一碑,步趨恐失,桎梏于規矩,縛绁于氈墨,指爪催折,忘其疲勞。”

其隸書得力于《禮器碑》《張遷碑》等,而楷書得益于北魏《鄭文公碑》尤多,此外他還主張“學漢分、隸必旁及鏡、銘、磚、瓦”。

他将寫大篆的澀筆一并運用到漢魏六朝碑版臨寫和書法創作之中,篆、隸、楷、行兼揉摻合,縱橫變化,使大篆、隸書、魏碑諸體風格統一,于晚清民國的碑派書法創一新格,為當時習大篆與北碑者所宗法。

納碑入帖

李瑞清對曆代法帖亦研習頗多,尤喜顔真卿、蘇轼、黃庭堅、米芾諸家。晚年接受沈曾植等友人建議,嘗試“納碑入帖”。

在當時揚碑抑帖的書學風氣下,他主張碑帖在筆法上有脈絡淵源可尋,二者可以融通。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王長者墓志銘》行書 李瑞清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節臨懷素〈自叙帖〉》李瑞清

納碑入帖,克服了碑筆寫簡劄小字易失之笨拙困踬且不利行筆之弊,又可以碑筆之剛健,挽救法帖淺弱之弊。他臨帖之書,筆勢開張、雄強古秀,兼有濃厚的金石氣,而簡劄亦流麗天然,若行雲流水。

金石入畫

李瑞清的繪畫師法朱耷、石濤、恽壽平等明清易代之際的遺民畫家,山水、人物、花卉皆擅,所作松竹梅石,氣骨高标,又能畫古佛羅漢,質樸傳神,而佳妙處正得力于書法用筆。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仿石濤山水》李瑞清

他作畫運筆遒勁超逸,熔金鑿石,以書入畫,将篆隸筆法融于繪畫的勾、皴、點、染之中,慢慢寫出,穩健深沉,格調高古。其畫筆墨與物象渾然天成,豪邁奇縱,意境蒼茫,開一代高雅古拙畫風。

兩江筆墨

李瑞清在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期間,常與端方、缪荃孫、陳三立、徐乃昌、夏敬觀、柳诒徵、蕭俊賢等人交遊。

他們不僅是官員、教習,而且是名士碩儒,暇時常一起吟詩作文,賞評碑帖書法,一時風雲際會,筆墨酬答,詩酒留連。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自作詩二首》陳三立 行書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緻劉世珩劄》缪荃孫

隐退滬上之後,李瑞清又與曾熙、沈曾植、鄭孝胥等人交往較多,尤與曾熙最契。李書得名北碑,生澀方勁,自謂“北宗”,而曾熙則宗南碑,圓通流麗,自号“南宗”,時有“南曾北李”之譽。這些交遊,無疑是促成梅庵藝術大成的重要因素。

梅庵弟子

李瑞清在兩江師範學堂辦學七載,以“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自勉,親書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他緻力于整頓教務、改革學制、完善師資、添置裝置,并增設了中國最早的藝術教育專科——“圖畫手工選科”。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送公糧》呂鳳子

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兩江師範名師荟萃、聲譽卓著,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學府,培育出衆多優秀人才,名著者如李健、胡小石、呂鳳子、姜丹書、汪采白、陳鐘凡等,他們多得梅庵親自指授,終成一代大家。晚年又有張大千入其門下。梅庵弟子,彬彬濟濟,薪火相傳。

梅庵遺著

李瑞清逝世後,其詩文辭賦題跋等文字經門人親友搜羅裒集,編為《清道人遺集》,其中包括《遺集》二卷、《佚稿》一卷、《攟遺》一卷、《附錄》一卷,1939年線裝刊印。

現場|南大紀念李瑞清辭世百年:影響了張大千,何以被低估?

《清道人遺集》

另有《圍城記》記辛亥南京圍城之事,惜已亡佚。亦有《李瑞清鄉試硃卷》藏國家圖書館、《清道人緻程雪樓手劄》藏南京圖書館。

而其在世時,有20多種書法碑帖作品由上海震亞圖書局刊行,影響較大的如《清道人節臨六朝碑》、《李梅庵臨帖選》、《清道人臨散氏盤》、《泰山金剛經》等。這些碑帖的影印出版,不僅傳播和擴大了梅庵書法的影響力,更為中國近現代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劉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