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顯祖紀念館
湯顯祖是我國古代著名戲曲家,湯家亦是臨川(今江西臨川)有名的書香門第。自其祖文德公開基文昌裡(今撫州老城區外),這支湯姓族人便定居于此,詩禮傳家,耕讀相繼,累世不辍。湯顯祖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齊家之道尤其值得後世學習。
以詩書之道傳家
詩書傳家是湯氏家族由來已久的傳統,湯顯祖祖上四代皆以博學聞名:高祖、曾祖藏書、好文;祖父湯懋昭博覽群書,“望重儒林”;父親湯尚賢亦是位知識淵博的儒士、藏書家,“為文高古,舉行端方”,并“建家塾以開繼緒”,十分重視家族教育。湯顯祖在《廣意賦》中道:“鸠遺書蓋四萬卷餘兮,招餘曾與餘祖”,從曾祖手中傳下的詩書竟達4萬餘卷。
湯顯祖繼承家族教育傳統,非常重視讀書學習,時時告誡子弟應刻苦求學,他在《正覺寺示弟儒祖》《看演新舉人馬示兒侄》等詩作中寫道,“窗間白發催愁鏡,燭底蒼頭勸讀書”,“九十五騎雲似錦,就中誰是我家駒”。在他的勉勵下,長子湯士蘧、三子湯開遠接連中舉,文脈流傳不息。
以清正之風傳家
湯顯祖為官素以廉能清正著稱,無論居廟堂之上抑或處江湖之遠,始終如一。早在其科舉時期便嚴詞拒絕權貴招攬,後任遂昌縣令時,整頓縣治,廉潔為政。他曾言“予為縣官,于祿入固無所愛”,主動捐出俸祿修建縣學書院。他離任後百姓甚為不舍,為之立生祠以記其恩德。而他聽聞此消息後猶感愧疚,在《與門人時君可》的信中感歎道:“平昌祀我,我以何祀平昌也?”
湯顯祖的清正德行使門人子弟深受感染。平日裡,他對子弟教誨不斷,辭官歸隐後,他仍不忘教育後輩“陶家隻合栽楊柳,玉樹芝蘭自不多”,希望子孫要立志做高潔芬芳的芝蘭玉樹,不堕湯氏家風。
以勤儉之義傳家
男勤女儉,家業興旺,是他對家人最樸素的期望。在《望耆兒》中,他講道:“遊閑不是兒家業,大好歸來學種田。”在《内人入齋》中則對妻子贊賞道:“清齋素服光如月,自賞香璎茉莉花。”勤儉是這個耕讀世家的興旺之由,也是其長盛不衰的根本所在。正如他在《智志詠示子》中說的:“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惰士鮮明體,昏人無出意”,隻有勤勞才能催生遠大的志向;也正如其在《粒粒歌》中所寫的:“米粒粒,我所入,不愛惜之真可泣。書篇篇,我所箋,不愛惜之真可憐”,隻有儉樸才能使人懂得珍惜。是以直到去世前,湯顯祖仍以“七祈免”組詩誨喻子孫:給自己簡單地辦理後事,節儉花費,所省錢财可以之捐資助學。
湯顯祖一生極為傳奇,雖然才華橫溢,但因個性率直、正道直行,仕途頗為坎坷。經曆了“十五載仕宦如夢”,年近半百的他又開始潛心于戲曲創作,開啟了創作的高峰。特殊的人生軌迹使得湯顯祖的教育觀念極富特色,不是闆着面孔的教誨,而是蘊含着生動與诙諧;不是“唯有讀書高”,而是要為濟世才。他将其真情至理化作詩詞警句,融于唱段戲文,傳諸子孫,也警醒世人。
◎本文原載于《學習時報》(作者徐偉鵬),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