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園驚夢》:湯顯祖為何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作者:十裡荷塘秋水長
《遊園驚夢》:湯顯祖為何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牡丹亭》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經典劇目被改編為多種形式

《遊園驚夢》是中國傳統戲曲《牡丹亭》的一個曲目。作者為中國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當屬杜麗娘與柳夢梅那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

杜麗娘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師,和丫環春香到後花園遊春,花香鳥語,觸景傷情,遊倦之後,回房休息。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在花園中相會,并有許多花神一起來為他們做媒。回來後竟然夢中與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園内有了一番雲雨之情,在夢醒之後獨自入後花園尋找夢裡多情郎。杜麗娘的母親來到床前将女兒喚醒,母親看見女兒神情恍惚;囑咐她以後少去後花園。杜麗娘雖然應允,但心裡仍在追戀夢境,不久竟憂郁成疾,因情而死,又死而複生的故事。由此,也就有了《牡丹亭》中杜麗娘“遊園”、“驚夢”和“尋夢”等幾段戲。

湯顯祖的《牡丹亭》放在現在來看,也依然有着明顯的進步意義,更别說在當時問世之初,震撼了多少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心靈,在這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西廂記》。曾有評價說《牡丹亭》作品出來後,“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五),堪稱中國戲曲史上最偉大的傳奇浪漫主義傑作。

為什麼湯顯祖能以一己之力将中國古代戲曲創作再推至一個新的高峰,成就《牡丹亭》這樣的戲曲佳作呢?

《遊園驚夢》:湯顯祖為何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湯顯祖紀念館

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傳奇。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五種,即“玉茗堂四夢”(或稱“臨川四夢”)及《紫箫記》。《紫钗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這四部戲都與“夢”有關,都以“愛情”為主題,是以被合稱為“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

《遊園驚夢》:湯顯祖為何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郵票上的湯顯祖和《牡丹亭》

湯顯祖(1550-1616),撫州府臨川縣人(今江西省臨川區)。據說自幼就聰敏異常,十四歲就補了秀才,二十一歲就參加了鄉試,但是生性耿直,得罪了權貴,直到三十四歲才賜進士出身。可是即便這樣,與清代蒲松齡真正參加鄉試的經曆來比較,湯顯祖已經算是青年得志了,畢竟蒲松齡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跋涉了幾十年。

湯顯祖的文學上的成就也是早早即顯現出來,刻印第一部詩集《紅泉逸草》時年26歲,刻印第二部詩集《問棘郵草》時年29歲,《紫箫記》創作時年30歲,《紫钗記》完成時年38歲,49歲辭官回臨川創作出了《牡丹亭》,這之後的三四年間完成了《南柯記》《邯鄲記》。從這一創作年譜上來說,湯顯祖一直都是筆耕不辍的典範,辭官後的生活更是圍繞着戲曲創作進行,讀書寫作,訪親會友,随心而為,優哉遊哉。

湯顯祖的創作經曆中,“文如其人”是說得通的,有段時間他描述自己的生活用詞如下:“清夜秉燭而遊,白日見人欲睡”(《達龍君揚序》),也是夠坦誠,還說自己入仕後“貪看繡袂舞,貫踏花枝卧”。他還在給朋友的信中說自己的寫作“弟從來不能于無情之人作有情語也。”(與沈華東憲伯)湯顯祖在寫作的創作實踐中秉承的是以人為本,以情為本,這也是他創作中思想表達和創作實踐的核心。

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詞》中說“夢中之情,何必非真?”這是一個激情昂揚的世界,是一個對客觀世界來說的夢幻世界,也是一個對現實世界中禁锢僵化的倫理道德進行嘲諷和颠覆的神仙世界。

《遊園驚夢》:湯顯祖為何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杜麗娘身上是覺醒了的生命和青春的顯現

湯顯祖在題詞中還說:“天下女子有情,甯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乎畫形容傳于世而後死。死三年矣,複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挂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湯顯祖詩文集》卷三十三)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這句話的流傳程度之廣不用我們在此贅述。

《牡丹亭》在那樣的時代能将杜麗娘這一人物刻畫得如此深入人心,足以見得人們心中對生命之美和自然情感需求的了解,具有無可辯駁的合情合理性,這其實就是人文關懷理念入心。

“人文關懷是一種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它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生存狀态及其命運、幸福相聯系。”人文關懷曆來都是一切優秀文學作品的主題,它是“善”的終極價值展現,并且與曆史理性一起築起文學真、善、美的價值體系。

《遊園驚夢》:湯顯祖為何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杜麗娘與春香《驚夢》一折

杜麗娘聽完老師授課,在婢女春香的慫恿下,她偷偷走出閨房,來到她在太守衙門住了三年卻從沒去過的後花園。與常人一樣,見到生機勃勃的自然美景,愛上這滿園美景,她說:“我生于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顔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驚夢》)

作品中借杜麗娘的形象否定的是陳腐的封建禮教和僵化倫理道德,向往的則是“天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合理的“理(禮)生于情”的“天道”。

生命的激情是關押不住的,後花園的遊春喚醒了杜麗娘的青春意識和做人的情感需求: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驚夢·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遊園驚夢》:湯顯祖為何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後花園的遊春喚醒了杜麗娘的青春意識和做人的情感需求

在原作中,杜麗娘花容月貌,青春年少,卻要被父親杜寶封閉在巴掌大的房間裡,各種規矩限制着行為,來官衙的後花園都不許涉足,白日打盹兒和衣裙上繡了兩隻小鳥都會被母親呵責,擔心違反了婦德。家塾教師陳最良是她能看見的除父母和婢女外的外人,卻也是個陳腐的老學究,杜麗娘天性“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被關在春光之外她隻能“平白地為春傷”(《肅苑》)。

《遊園驚夢》:湯顯祖為何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遊園驚夢》之後,杜麗娘用全部生命來追求愛情和幸福,幸得得償所願

劇中的杜麗娘夢見書生柳夢梅,在夢中締結歡好,醒後魂牽夢繞,憂思成疾,恨恨而死,葬于花園梅樹之下,後來嶺南書生柳夢梅路經南安,寓于梅花觀,偶然撿到了杜麗娘生前的自畫像,心生愛慕之情。杜麗娘感念其誠,到夢中與之相會,并私定終身。

柳夢梅在石道姑幫助下發棺取屍,令杜麗娘得以重生,遂成夫婦,往告杜寶夫妻。後面的情節就很令人生出感慨:杜寶不相信女兒能夠得以複生,反而誣告柳夢梅是盜墓賊,對柳夢梅嚴刑拷打,後來由皇上主持廷辯,杜寶就算是理屈詞窮之際,也依然堅持不認可這種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所謂的自己做主的婚姻。

應該特别指出的就是這次以湯顯祖等人作為代表的明代中葉時期的浪漫主義思潮中關于人性的覺醒,是不同于以往的、真正的以人為本、以情為本的“情—理建構”方式,這種方式在後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的許多文學篇章中一脈相承,表現得更為明顯:

先秦時期,人類的覺醒是指人作為整體的覺醒;

魏晉時期的人的覺醒指的是追求個人個性價值的覺醒,開始重視感性生命體驗,求同存異;

盛唐時期以李白為代表的覺醒是人可以最大限度感性張揚,但是依然要靠政治理想的實作來論個人社會價值的展現和人生的成功度,因而李白一言不合就大發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背地裡卻還是做夢都想要實作政治抱負“直挂雲帆濟滄海”;

宋代更多強調的是感性生活要展現在文化價值的實作上,陸遊的事業和愛情很能說明這一生命選擇在當時的被認可度;

而明代中葉的這次浪漫主義思潮中人性的覺醒是展現在“人的存在是第一位的”,人應該作為個體本體擁有“具有合理性和開放性的情感”,性質上來說這才是“人本主義”的初期表象,當然距離真正的“個性解放”尚有更久遠的曆史程序。

《遊園驚夢》:湯顯祖為何自稱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現今《牡丹亭》也是各種藝術形式創作的源泉之一

一般而言,湯顯祖和徐渭、李贽被認同為明代中葉浪漫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徐渭和李贽更為關注的是社會不合理的現實,如何拯救群眾于水火之中;湯顯祖主要以自己的創作來否定陳腐封建禮教和僵化的倫理道德,用《遊園驚夢》來演繹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至性的愛情悲喜劇;在本質上來講,他們努力的相同之處在于對于舊有觀念的如何打碎和重建。

-END-

我是“十裡荷塘秋水長”,用文字記錄和分享美好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