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與生命中的三個女人

他是天生的詩人,一個徹底的浪漫主義者;他一生追求自由的愛情,但收獲的僅僅是愛情。在他34年短暫的人生歲月裡,給後世留下的除了《再别康橋》等的浪漫詩篇之外,還有被世人津津樂道的羅曼蒂克史。

他就是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與生命中的三個女人

徐志摩像

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甯,是著名作家金庸的表哥。徐志摩在國内就讀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後。21歲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獲學士學位,并榮獲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經濟學。24歲赴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研究政治經濟學。26歲成立新月社并先後任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教授。33歲應胡适之邀,重任北京大學教授,兼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張幼儀——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與生命中的三個女人

徐志摩與張幼儀

1900年生于江蘇寶山。她的四哥張嘉璈,在任浙江都督的秘書時,陪同都督到杭州一中視察工作,無意中發現了正在學校讀中學的才華橫溢、出類拔萃的徐志摩,他為自己的妹妹做媒。徐家是江南富商,而張家也有着巨大的政治聲望與經濟地位,可謂門當戶對。張幼儀15歲時與徐志摩結婚,18歲生下長子徐積锴。

1920年,張幼儀往歐洲與徐志摩團聚,然而,此時的徐志摩正在熱戀林徽因。為了能夠追求到林徽因,徐志摩決絕地向張幼儀提出離婚。張幼儀極為痛苦,1921年生下了二兒子。1922年,徐志摩逼近尚在做月子的張幼儀在離婚書上簽字,并連續兩天在《新浙江報》公開發表,發表《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徐志摩也是以被稱為“中國離婚第一人”。

張幼儀,1926年傳回中國。張幼儀到底出生于大戶人家,受家庭熏陶,知情達理,對公婆極為孝敬,二老對其寵愛有加。離婚後,也一直沒有離開徐家,一直在盡兒媳的責任。為此,張幼儀也赢得了家族與親朋好友的一緻稱贊與尊敬。徐志摩的父母都極為不認可徐志摩的做法,并且覺得虧欠張幼儀太多,是以對其極為關照,像對待兒媳一樣對待她。

此後,張幼儀于1927年,在東吳大學任德文教授;1928年辭職,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并兼任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在其54歲時,與蘇紀之醫師結婚;1970年,蘇紀之去世,張幼儀搬往美國與家人團聚;1988年,在紐約去世。

林徽因——徐志摩用生命追求的女人。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與生命中的三個女人

徐志摩與林徽因

林徽因,福建閩侯人,建築學家、作家、詩人。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父親,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長詩文、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

林徽因8歲時,移居上海;12歲時舉家随父遷往北京,就讀于北京培華女中;16歲随父遊曆歐洲,在倫敦因對建築學産生濃厚興趣,在此期間,她認識了父親的弟子——詩人徐志摩。

徐志摩對林徽因一見傾心,二人相見後不久,便全身心追求林徽因,不顧他已兩個孩子的父親的身份。林徽因并沒有接受徐志摩的追求,回國後兩年,便與梁啟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成婚。

她與徐志摩的關系,正如她在晚年,與她的子女交談時所說:“在徐志摩腦海裡,她是被徐志摩以詩人的浪漫思想想像出來,而她不是那樣。”她兒子梁從誡也說:“徐志摩的精神追求,林徽因完全了解,但反過來,林徽因所追求的,徐志摩未必了解。”

後來,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但林徽因卻永遠是他一生當中的紅顔知己、偶像與女神。即使徐志摩的殉難,都是因為參加林徽因對國外建築學家舉辦的一場建築學演講會,從南京乘郵政飛機去北京的路上,由于遭遇大霧,最終撞上了濟南平山……

作為林徽因丈夫的梁思成,同時作為徐志摩朋友的梁思成,前往濟南料理徐志摩後事時,在飛機失事現場撿了一塊燒焦了的木頭,帶回去給了林徽因。林徽因把這塊木頭挂在卧室,一直挂到她離開人世。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與生命中的三個女人

林徽因墓(北京八寶山)

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都是當時國内建築學權威,尤其是古建築學方面,引領中國古建築學研究潮流。

陸小曼——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與生命中的三個女人

徐志摩與陸小曼

江蘇常州人,生于1903年,逝于1965年,民國時期女畫家。

陸小曼,于1903年11月7日,出生在上海市孔家弄。她父親是晚清舉人,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

陸小曼六七歲時,随母親遷往北京生活。因為接受過中西文化雙重教育,精通英語、法語。18歲時,被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聘用為外交翻譯。從此,她在北京逐漸聲名鵲起,并聞名于北京社交界。當時有“北陸南唐”之稱(“北陸”指陸小曼,“南唐”指唐瑛)。

同時,陸小曼多才多藝。繪畫師從畫家劉海粟,作品曾參加過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一生當中,知名繪畫作品就達近20幅。她的文學功底也十分了得,特别在文字的修飾方面,能力超凡。一生創作散文、故事、日記、譯著數十篇。還懂得昆曲,經常客串義演。社會公認的才貌雙全的女子。當時北京大學教授胡适評說:“陸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這也成了當時的流行語。

陸小曼的朋友大多都來自于外交與政界。在當時,有誰能參加陸小曼舉辦的舞會是件很有面子的事。

1922年,還不到20歲的陸小曼與第一任丈夫王赓結婚。王赓在她們結婚的第二年被任命為哈爾濱警察局局長,由于長時間分居,二人的感情也變得逐漸隔膜起來。

此時,徐志摩也正好走進了陸小曼的生活。那是陸小曼在出演戲劇《春香傳》一次演出中,兩人相見恨晚,一見傾心。一年後,陸小曼與王赓離婚,次年,與徐志摩結婚。

在新婚典禮上,還出現一個插曲。當時,他們邀請了他們的老師梁啟超作為證婚人,而梁啟超卻直言不諱。“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是以在學問上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是以結婚以離婚。是以,以後要痛自悔改。”梁啟超又說,“徐志摩,陸小曼你們都是過來人,都是離婚又結婚。希望你們不再成為過來人。” 新婚祝詞讓所有人驚愕,也讓徐志摩尴尬不堪。

陸小曼不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在生活上極盡排場。為了解決家中巨大的開銷,徐志摩同時在東吳大學、上海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北京大學任職,同時還拼命寫作。徐志摩多地奔波,兩人也就聚少離多。

翁瑞午,有着推拿手藝的上海有名票友,結識了陸小曼。陸小曼與他關系漸漸親密,在他的影響下,還染上了煙瘾。徐志摩得知兩人的事後,也有勸過陸小曼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來。

最終,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的唠叨激怒了陸小曼,陸小曼順手拿起桌上煙槍朝徐志摩扔去。這一扔,擊碎了徐志摩對愛情一直堅持的理想浪漫。徐志摩奪門而去。

11月19日,徐志摩在上飛機前,寫完了給陸小曼的最後一封信。

徐志摩去世後,陸小曼閉門謝客,因為生活的壓力,後與翁瑞午同居,但在他們的卧室裡,一直懸挂着徐志摩的遺像。陸小曼對徐志摩的書進行重新整理,先後出版了《志摩日記》《徐志摩詩選》和《志摩全集》。

1956年,陸小曼受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關懷,被安排到上海文史館當館員。1958年,成為上海中國畫院的專業畫師,并加入上海美術家協會。1959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與生命中的三個女人

陸小曼墓

如今,徐志摩的墓掩藏在西山之中,少有人祭拜,隻有夭折的兩個兒子陪伴旁邊。詩人墓兩邊是兩個詩碑,一邊是《再别康橋》,一邊是《偶然》。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與生命中的三個女人

徐志摩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