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輝教授獲2021年度孫越崎青年科學技術獎

趙輝教授獲2021年度孫越崎青年科學技術獎

10月16日,第三十屆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在北京召開,石油工程學院趙輝教授獲孫越崎青年科學技術獎。

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包括能源大獎、青年科技獎,另設煤炭、石油高等院校優秀學生獎及家鄉教育獎,是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審定首批獲準登記設立的26項社會力量辦獎的獎項之一,每年評審、頒獎一次。本屆頒獎大會共頒發孫越崎能源大獎4名、青年科技獎20名、優秀學生獎174名、家鄉教育獎8名。其中青年科技獎石油高校僅兩人入選。

趙輝教授獲2021年度孫越崎青年科學技術獎

趙輝:我希望能為石油行業留下有用的東西

2011年入職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2013年晉升副教授;2017年破格晉升教授和博導,入選長江大學領軍人才和傑出人才計劃;2019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這位以火箭般速度晉級的老師是我校石油與工程學院趙輝教授,其主要從事智能油氣藏開發理論的研究與應用工作。

很多人都知道,這位29歲升副教授、33歲升教授和博導的老師是人到中年“順意人生”的代表;但很多人不知道,這位科研成果累累的“人生赢家”背後又有哪些故事。

趙輝教授獲2021年度孫越崎青年科學技術獎

2019年7月6日,在學校舉行的科技獎勵大會上,趙輝在發言中用中華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作為他的人生追求。“立德”乃站好三尺講壇,教書育人,桃李滿園;“立功”乃紮根石油行業,孜孜不倦,服務社會發展;“立言”乃潛心科研學術,著書立說,傳于後世;進而達到“久而不廢”“曆萬世而不朽”。那趙輝是怎麼做的呢?

下笨功夫,做實在人

在美國塔爾薩大學明亮的教室裡,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正在黑闆闆書,他還在堅持手寫推導公式。不僅是上課,就是課題組會上,學生科研成果中運用到的每個公式,他都力求掌握,演算推導。這位70多歲的老者,是國際SPE終身榮譽成就獎和富蘭克林獎獲得者,趙輝在美留學時的指導老師。

導師身上這種最“笨拙”的方法,教會趙輝不能隻做科研的管理者,更要做學術上的行家裡手和内功高人。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趙輝始終腳踏實地,求真務實,不投機取巧。

大年三十,在萬家燈火璀璨,家家戶戶洋溢着節日的喜慶和熱鬧之時,趙輝一人獨自坐在書桌前,對着電腦螢幕的閃閃微光,反複修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申報書。這張圖能否進一步優化?這句總結能否進一步凝練?他仔細雕琢他的申報書,像對待一件工藝品,反複琢磨,力求精益求精。

用最笨拙的方法做最重要的事情,終于在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申報成功。這也是我校獲得此項國家級項目的第一人。

在同僚眼裡,趙輝對待科研上的每一件事都一絲不苟。臨近飯點,團隊成員盛廣龍在送出了一頁文章審稿意見後準備離開,恰巧趙輝經過,他說:“一篇SCI論文的審稿意見至少寫滿3頁,才算對論文負責。”趙輝因晚上思考一個科研難題,輾轉反側,整夜難眠,他的神情稍顯疲倦,但語氣嚴肅認真。

匿名審稿是行業内為提高學術品質、淨化學術氛圍而采取的評審措施,因為是匿名,是以沒有那麼多客套委婉,都是真刀真槍的幹貨。于評委而言,也是一個沒有酬勞的“義務勞動”。做好做壞,全憑審稿人的專業功夫和敬業程度。

盛廣龍說:“這也是趙老師最讓我佩服的一點,不管于他是否有利,他都會認真對待。他曾經為一篇文章寫了34頁的評審意見,評審意見比文章正文還多。”也正是趙輝的專業和敬業感染着團隊成員,下笨功夫,做實在人,他們團隊所在的辦公室C413室經常燈火通明。

堅定目标,專心不二

趙輝自美國塔爾薩博士學習期間便将“智能油氣藏開發”作為他主要的科研方向,此11年間,他在該領域紮根、發展。該領域不同于傳統油氣田開發研究,“智能”提法來源于國外,但運用在油氣藏領域的研究尚屬空白。

2013年,趙輝獨辟蹊徑提出了一套基于資料驅動的智能油藏模拟及優化模型INSIM。理論提出初期,并未得到業界權威專家認可,甚至他的國外導師也提出質疑。在科研的瓶頸期,趙輝也有過失落和懷疑。但基于對實驗資料和行業趨勢的研究,他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斷。

堅持科研的路是孤獨的,在日複一日如白水般寡淡的重複裡,設想、實驗、研究、推翻、重來,一遍一遍演算,一遍一遍修改,他對模型不斷地完善。經過三年的堅持,他的提法終于被國外一些知名專家教授認可。2016年該成果發表在SPE Journal後,被作為重要技術突破被石油界發行量最大的新聞雜志JPT(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石油科技)報道。

在他看來,油氣藏開發的智能優化是他做科研的“根”,他必須一心一意把“根”牢牢紮實了,依附于樹根生長的科研項目才會枝繁葉茂。在他孜孜不倦地紮根堅守下,通過近十年的系統攻關,形成了一套自主産權的智能油藏模拟與實時優化調控體系,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對我國油氣田資訊化和智能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也正是這樣專注做好一件事的态度,讓他成為智能油藏領域的領軍人,慕名而來加入他團隊的成員也越來越多。94年的饒翔便是其中之一,26歲便博士畢業的他,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武漢,毛遂自薦,希望加入趙輝團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棵認準方向、緊緊向土地紮根的大樹,任憑風雨洗禮,不改初心,頑強生長,在時間的淬煉下,一定能夠開出絢爛的花,結出碩大的果。

守缺勿盈,不怨不憂

“滿招損,謙受益”,這也是趙輝一直以來的自我激勵,他說:“就好像一個杯子,當它注滿水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吸收新的東西了,然而知識的探究是沒有盡頭的。是以我們要始終懷抱謙虛之心,以吸收更多的養分和知識。”

在學術研究中如此,在生活中亦如此。盡管是學術翹楚,趙輝依然以平和之心待人,以開放和尊重的理念建設團隊。科研面前,人人平等,這種探讨式的模式互促相長,讓他團隊的學術氛圍更加活潑和自由。

在學生培養上,他以亦師亦友的态度和學生們相處,課堂上毫無保留地将自己留學和科研中的體會與大家分享。這使得僅面向大學生的課程,卻引來博士生、碩士生慕名旁聽。他對他的研究所學生說:“青年時期是人求知欲最強和精力最旺盛的時期,而三年的研究所學生生涯放眼整個人生可以說是最寶貴的時間。要珍惜這短暫而又珍貴的時光,在這段黃金的時間内,勇于探索,小心求證,培養出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成為一名合格的研究所學生。”

閑暇之餘,趙輝喜歡讀古典文籍,《道德經》《大學》《中庸》都是他的案頭讀物。“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以他把不足看作是人生常态,不怨不憂,常懷感恩。正是這種通達的人生哲學,讓他很好地平衡了工作與生活,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當你白發蒼蒼、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時,你需要為自己做過的事感到自豪。物質生活和你實作的占有欲,都不會産生自豪。隻有那些受你影響、被你改變過的人和事,才會讓你産生自豪。”諾貝爾實體獎獲得者朱棣文的這段話對趙輝影響深遠,當問及他的人生理想時,他說——“我希望能為石油行業留下有用的東西。”

來源 | 長大新聞網

編輯 | 江小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