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澤東給長津湖戰役提供指導,但由彭德懷宋時輪自行決斷

毛澤東給長津湖戰役提供指導,但由彭德懷宋時輪自行決斷

電影長津湖劇照

從目前公開的文獻資料來看,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的彭德懷關于長津湖戰役的相關電文較少,在《彭德懷自述》關于第二次戰役的内容中也沒有涉及東線戰場;而毛澤東關于長津湖戰役的相關電文較多,其中大部分涉及到第9兵團的作戰任務。據此,有研究者認為毛澤東直接指揮第9兵團,幹預了前線作戰。但事實并非如此,毛澤東對于長津湖戰役是間接性的指導,而不是直接指揮。

戰役之前的電文均由彭德懷轉告并做最後的決斷

戰役之前,盡管早在1950年10月23日,毛澤東就緻電陳毅、張震,要求“宋兵團須從速進行政治動員和軍事訓練,并準備先開一個軍去東北”,不過這隻是毛澤東從整個戰略全局的角度出發,未雨綢缪,先讓第9兵團做好入朝準備。此後,毛澤東所發出的有關第9兵團事項的電文大都經彭德懷轉告,并由彭德懷做最後的決斷。

10月27日,毛澤東複電彭德懷“九兵團定十一月一日起車運梅河口地區整訓,前線如有戰略上急需可以調用,如無此種急需則不輕易調用”,也就是說第9兵團的調動需要彭德懷根據北韓戰局的戰略形勢判斷,決定權在彭德懷手中。11月5日,毛澤東在給彭德懷回複的電文中特意提到“各電均悉,部署甚好。江界、長津方面應确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九兵團之一個軍應直開江界并速去長津”,此電文中“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已明确第9兵團歸志願軍司令部指揮。而後彭德懷發出的電文也應證了這一點。

11月6日,彭德懷訓示宋時輪、陶勇“東線戰場(小白山以東)歸宋兵團擔任,應采取誘敵深入至舊津裡、長津線,首先達到消滅美陸戰一師兩個團之目的”。11月8日,彭德懷、鄧華、樸一禹将志願軍下一步的作戰方針和部署發電報給毛澤東:“敵為牽制我主力,有沿清川江北進,配合其東線迂回江界的企圖。我為以逸待勞,便于後方運輸,拟仍以誘敵深入,各個殲擊方針。西線部署為:以三十八軍一個師沿清川江東岸節節抗擊,引敵至妙香山地區,堅決扼守之;主力蔭蔽集結于下杏洞、球場以東,德川以北之山地。四十二軍主力掩護任務,待宋時輪兵團到後,靠一二五師集結德川東北、德岘、杏川洞、校館裡地區;待宋兵團打響後,協同三十八軍主力由東北向西南出擊,但不放松消滅僞軍之一切機會。三十九軍、四十軍、六十六軍主力位溫井、雲山、泰川、龜城地區,休息七天,搜尋散兵,補充糧彈,修路。如敵不進,待宋兵團打響後調動敵人時,拟集中三個軍出德川及其以南尋機殲敵,把戰場推向前些,以利持久作戰。現正準備修熙川經杏川洞至甯遠的公路”,此電文表明彭德懷對第9兵團如何部署已有明确的安排。

11月12日毛澤東緻電彭德懷、鄧華、樸一禹:“美軍陸戰第一師戰鬥力據說是美軍中最強的,我軍以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一個至兩個師作為預備隊,九兵團的二十六軍應靠近前線,戰役指揮必須是精心組織的,請不斷指導宋、陶完成任務”,這封電文毛澤東直接發給了彭德懷、鄧華、樸一禹而沒有直接發給第9兵團宋時輪,如果是毛澤東直接指揮第9兵團,那麼他必然會直接緻電宋時輪,何必又要經彭德懷等人再去“指導”呢?不能因為毛澤東在電文中使用了“指導”這樣的措辭就推判彭德懷沒有指揮而毛澤東直接指揮第9兵團作戰。

戰役期間的電文以指導性意見為主,由于宋時輪自行決斷

戰役期間,毛澤東多次緻電彭德懷、宋時輪等人,對戰役給予了一定的指導,而非直接指揮。11月30日,毛澤東緻電彭德懷、宋時輪等:“請不要提出過冬休息的口号,隻在兩個戰役之間作必要的休息整訓。此種整訓隻要情況許可,在一個大戰役之後,可以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如果情況許可則延長,不許可則縮短。部隊整訓宜在前線适當地點實施,打殘破了的部隊,可以在較安全的地點,但在鴨綠江以南北韓境内各軍軍部直接掌握和監督為有利。以上是否可行,請考慮酌定”,此電報帶有商量性質,隻是指導性的意見,是否采納還需宋時輪等自行決斷。

12月1日,毛澤東緻電彭德懷、宋時輪等:“美七師主力及僞三師一個團由惠山西犯,企圖切斷我厚昌、長津間補給線,請宋覃令在厚昌之一個師向東迎阻該敵,務使敵不能西進”,此處電文毛澤東用了一個“請”字,而非強制性指令,意在提醒宋時輪注意敵軍向西推進。

12月2日,毛澤東緻電彭德懷、宋時輪等:“我九兵團除應加緊殲滅被圍之敵外,并應準備與必然增援之兩個李承晚師和美三師一部作戰”,實際上這封電報并不是指揮宋時輪打援,而是提醒宋時輪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敵軍可能有解圍部隊出現在第9兵團的外圍。

12月3日毛澤東緻電彭德懷、宋時輪等:“(一)請宋覃考慮,将二十六軍迅速南調,執行打援任務。(二)對柳潭裡地區之敵,除殲滅其一部外,暫時保留一大部,圍而不殲,讓其日夜呼援,這樣便可吸引援敵一定到來,使我有援可打。如果柳潭裡地區之敵被我過早殲滅則援敵一定不來了,他們将集中鹹興一帶,阻我南進,對我下一次作戰不利,以上意見是否可行,請宋覃就當面情況統籌決定為盼”,也就是說毛澤東隻是提出一些戰術性的建議和指導,而有關長津湖戰役的具體行動,則需要宋時輪依據戰場實際情況自行決斷。

12月4日,毛澤東緻電彭德懷、宋時輪等:“僞首僞三兩師因火車甚少其主力由步行撤退,何時到鹹興尚難定。敵已下令由下碣隅裡以飛機撤走被圍之美軍五七兩團,望宋陶覃迅速控制下碣隅裡飛機場不使敵軍撤走,并對五七兩團之南退部隊予以殲滅,隻留下其在柳潭裡地區之固守部隊圍而不殲,以利釣魚”,此處毛澤東是希望宋時輪能夠達成預期的目标。同日,宋時輪回電志願軍司令部并報中央軍委:“二十六軍現正接替二十軍,擔任攻擊下碣隅裡之任務。拟明晚發起戰鬥。二十軍将下碣隅裡攻擊任務交代後,其五十八、六十師主力即進入黃草嶺及以南地帶,準備打北援之敵。八十九師主力即進到隐峰裡、上下通地帶(五老裡西北)。五十九師今晚仍參加對柳潭裡南逃敵之作戰。二十七軍大部今晚正與柳潭裡逃敵作戰中”,毛澤東12月5日回電:“宋陶覃十二月四日二十二時五分電部署意見很好,望即執行”。由戰役期間的電文來看,毛澤東在戰役期間隻是根據彭德懷、宋時輪等回報回來的資訊,給予宋時輪一定的指導,而具體軍事行動的部署是由宋時輪依據戰場形勢而制定和修訂。

作者:張海燕 梅世昌

編輯:衛中

*本文摘自湘潭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11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