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們把達芬奇捧到天上去了,把他奉為文藝複興三傑之首。可是如果我們回到他們生活的年代去,就會發現達芬奇是三傑之中最不得志的一位。
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都有機會在羅馬這個文藝複興的主舞台大放異彩,達芬奇卻被發配到了米蘭,終生抑郁不得志。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了講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請出另一個畫家,就是上一期介紹過的波蒂切利,來和他做個比較。
雖然達芬奇和波利切利兩個人都是洛倫佐·美第奇的門客,但是兩個人的待遇可差太多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達芬奇不像波蒂切利那樣符合雇主,也就是美第奇家族的心意。
美第奇家族給了波蒂切利很多非常重要的訂件,比如這幅《三博士來朝》。

波蒂切利 三博士來朝 Adoration of the Magi 1475-1476
表面看講的是聖經故事,基督誕生在馬廄中之後,遙遠的東方三位賢者前來朝拜。
但其實這是一幅美第奇家族的全家福。作為一個佛羅倫薩的畫家,給美第奇家族畫全家福,這可是最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事情了。
反觀達·芬奇,雖然洛倫佐把他養在家裡,卻沒有給過他任何一個訂件。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兩個原因。
為什麼達·芬奇不讨雇主喜歡
第一個原因是達·芬奇這個人性格不讨喜。
達·芬奇于1452年在佛羅倫薩鄉下的芬奇鎮出生,名字就是“在芬奇鎮出生的那個列奧納多”。
他是個私生子。達·芬奇14歲那一年,父親把他接到城裡來,讓他給著名畫家維羅奇奧當學徒。
達·芬奇很快表現出極高的繪畫天分。據瓦薩裡說,這幅《基督受洗》,畫面左下角的兩個小天使,師傅維羅奇奧畫了一個,達·芬奇畫了手捧長袍的那一個。
維羅齊奧 Andrea del Verrocchio 基督受洗 Baptism of Christ 1475-1476
畫完一看,師傅說你畫得比我都好,那我就把繪畫戒了吧。從此專攻雕塑,不再動畫筆了。
瓦薩裡是個著名的段子手,他的話未必可信。但是這兩個小天使擺在一起一比,徒弟比師傅畫得好,這倒是顯而易見的。
左為達芬奇繪,右為維羅齊奧繪
雖然達·芬奇天資聰慧,但畢竟從小生活在鄉下,不懂幾何、不懂拉丁文、不懂數學,底子太差,說話有鄉下口音,再加上又是私生子出身,自然性格就比較孤僻。
達·芬奇不讨雇主喜歡,更重要的還是第二個原因,就是他的創作路數跟美第奇家族所推崇的理念美不相符合。
還是回頭看波蒂切利。洛倫佐和他的文人門客今天原型了,明天理念了,波蒂切利就緊着畫《春》,畫《維納斯的誕生》,洛倫佐和他的文人小圈子搞新柏拉圖主義,波蒂切利就各種緊跟,各種呼應。這樣的調調,洛倫佐和他的文人們怎麼可能不喜歡?粟渺社分享微信jnztxy謹防N手群轉賣,以免斷更。反觀達·芬奇,就不是這麼回事兒了。别人聊得火熱,他臭臭個臉子在筆記裡偷偷寫道:“我的研究都是從實踐經驗出發,而不是靠别人說的什麼……我把經驗視為我的情婦,在所有方面都向她求助。”
啥這理念那理念的,我就是要畫得像。達·芬奇主張,“鏡子是畫家中的畫家”。畫家的任務,就是像鏡子那樣,真實地再現客觀世界。
一個要畫得美,一個要畫得像。波蒂切利和達·芬奇,很好地表現出繪畫理念中柏拉圖與亞裡士多德的觀念之争。
波蒂切利和達·芬奇的風格差異
因為創作理念不同,兩個人的繪畫風格就産生了很大的差異。
就拿肖像畫來說吧。這幅女子肖像畫,為了突出線條,波蒂切利特意用深色的門框把五官的線條襯托得更加銳利和準确。
波蒂切利 年輕女子肖像 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 1475年
可是達·芬奇的這幅《吉内薇拉·斑琪》,卻是在盡力遮掩線條。輪廓線都是用色調的明暗變化暗示出來的。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吉内薇拉·斑琪 Ginevra de' Benci 1474-1478
這幅畫畫得非常好。雖然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非常不對付,瓦薩裡又是米開朗基羅的學生。但是瓦薩裡還是說了句公道話:在畫得像這件事情上,達·芬奇絕對是第一人。
達·芬奇為什麼要抹掉線條呢?因為線條過于銳利,立體感就沒有了。
為了解決這個沖突,從契馬布埃和喬托開始,畫家們在上色的時候,就用近乎透明的顔色,以很小很小的彎曲筆觸來表現線條的“反光效果”,讓線條呈現出一定的模糊性。這被稱為“罩染法”。
可是我們看達·芬奇,他在素描階段就盡量避免線條,而是以用陰影和反光來塑造形體。
達·芬奇 女子頭像 Female head 1508年
阿爾貝蒂說:“在繪畫中不應該看得到線條。”
達·芬奇則走得更遠,他認為在大自然中也沒有線條。我們的眼睛所看見的,不過是反光和陰影,是色調明暗的變化。
是以,達·芬奇不僅素描和别人不一樣,給作品上色的時候也不一樣。
他不用罩染法,而是用很多油對顔料進行稀釋,讓稀薄的顔料朝四周自由滲透,進一步消解掉線條。達·芬奇的這個辦法,被稱為“暈塗法”。
光是營造出人物的立體感還不夠。畫家還需要營造出一個統一的、真實的空間感。
在透視法被發明出來之後,畫家們第一時間就意識到,光線在空氣中會産生衰減。遠處的物體不僅顔色上總體上偏淡,并且因為波長吸收的差異,還會偏藍。
這種表現光線在空氣中衰減的辦法,被稱為空氣透視法。
另外,遠處的物體不僅僅是小,還看不清楚。要想畫得像,這些問題就都要考慮進去。
是以,達·芬奇用的不是近大遠小的這一種透視,而是多種透視。比如濃淡遠近法、色彩透視法、陰影透視法和消逝透視法,等等。
雖然這些手法都不是達·芬奇首創,但是就實際達成的效果而言,達·芬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我們來看一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波蒂切利的《聖母領報》這兩幅作品。
《蒙娜麗莎》的背景忠實地反應了眼睛所見,就是離得越遠的物體輪廓越模糊、色彩越淡并且偏藍,進而營造出統一而可信的空間感。
達·芬奇 蒙娜麗莎 Mona Lisa 1502-1506
而波蒂切利的《聖母領報》,風景卻完全沒有空氣透視的效果。再遠的物體,也都是棱角分明,纖毫畢現。這就顯得很呆闆,很不真實。
波蒂切利聖母領報 Annunciation1489年
今天,我們毫無疑問都會站達·芬奇。可是當時洛倫佐和他的文人門客們卻不這麼想。
在理念和原型的世界中,就不應該有模糊,不應該有衰減。讓天使和聖母生活在純淨的以太中,這才是畫家應該做的事情。
你達·芬奇又是暈塗又是空氣透視法的,看着是挺像的,代價卻是整個畫面顯得不清爽,朦朦胧胧的,甚至有些髒。這恰恰證明了現實世界的卑污和拙劣。
是以達·芬奇畫得越像,就越不對洛倫佐的口味。
達·芬奇為什麼沒能去羅馬
1480年,當時的教皇西斯圖四世啟動了重建羅馬的大工程,文藝複興運動算是正式開始了。
洛倫佐向教皇推薦了波蒂切利、維羅奇奧、吉蘭達約等畫家,佛羅倫薩有頭有臉的畫家都去羅馬為教皇效力了。可是,洛倫佐卻沒有推薦達·芬奇。
為什麼不推薦達·芬奇呢?除了前面說的性格不好、作品不對路數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首先是1476年,達·芬奇因為雞奸罪被逮捕了。
當時佛羅倫薩就有風言風語的,說洛倫佐和他的文人小圈子在搞同志。現在實錘了一個,這就讓洛倫佐很惱火很忌諱。
雖然洛倫佐動用關系把他撈了出來,但随即就和他疏遠了。
其次,達·芬奇是有名的磨蹭。
你讓他慢慢捯饬,達·芬奇能畫得非常好。可是去教皇那兒要畫的可是壁畫。
壁畫這東西需要用雞蛋調顔料,然後在牆面上塗一層濕泥灰,在泥灰幹透之前就要畫完,這樣顔料才能與牆面牢固結合。
達·芬奇那會兒,很多壁畫訂單,明确要求用蛋彩。這個畫法對速度的要求非常高。達·芬奇這種用油調顔料慢慢磨蹭的路子,就整不了。
大家都去了羅馬,就把達·芬奇給剩下了,可把他郁悶壞了。
1482年,洛倫佐為了與米蘭公國搞好關系,就向米蘭公爵推薦了達·芬奇。達·芬奇在米蘭待了17年,總共才完成了6幅畫。真不是一般的磨蹭。
不過這六幅畫件件都是精品,其中就包括《抱貂女子》和《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 抱貂女子 Lady with an Ermine 1489-1490
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 The Last Supper 1494-1498
《最後的晚餐》也還是暴露出達·芬奇的短闆,就是速度不行。他作畫的速度駕馭不了蛋彩畫,于是就用油來調色,直接畫在牆上。
幾十年後,畫面就變得模糊,大面積剝落了。但是在出問題之前,這幅畫還是非常驚豔的。
1513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攻陷米蘭,對《最後的晚餐》 贊不絕口,張羅着要把整面牆搬回法國。但是當時法國的工程師想不出辦法,這才作罷。
不過後來國王還是如願以償地把達·芬奇請到了法國。這實在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因為意大利畫家對求真的沖動源自哥特藝術的沖擊和影響。而達·芬奇作為意大利最好的寫實主義畫家,最後死在哥特風的發源地,也算是得其所哉。
據說,達·芬奇是死在法國國王懷裡的,但是這榮耀來得實在是太晚了。達·芬奇生前,意大利本土沒有給予他應有的承認。據法國藝術史學者阿拉斯推斷,他去法國時能夠随身攜帶着《蒙娜麗莎》,原因是甲方嫌畫得不好,拒絕收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