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今天,人们把达芬奇捧到天上去了,把他奉为文艺复兴三杰之首。可是如果我们回到他们生活的年代去,就会发现达芬奇是三杰之中最不得志的一位。

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都有机会在罗马这个文艺复兴的主舞台大放异彩,达芬奇却被发配到了米兰,终生抑郁不得志。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了讲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请出另一个画家,就是上一期介绍过的波蒂切利,来和他做个比较。

虽然达芬奇和波利切利两个人都是洛伦佐·美第奇的门客,但是两个人的待遇可差太多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达芬奇不像波蒂切利那样符合雇主,也就是美第奇家族的心意。

美第奇家族给了波蒂切利很多非常重要的订件,比如这幅《三博士来朝》。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波蒂切利 三博士来朝 Adoration of the Magi 1475-1476

表面看讲的是圣经故事,基督诞生在马厩中之后,遥远的东方三位贤者前来朝拜。

但其实这是一幅美第奇家族的全家福。作为一个佛罗伦萨的画家,给美第奇家族画全家福,这可是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了。

反观达·芬奇,虽然洛伦佐把他养在家里,却没有给过他任何一个订件。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两个原因。

为什么达·芬奇不讨雇主喜欢

第一个原因是达·芬奇这个人性格不讨喜。

达·芬奇于1452年在佛罗伦萨乡下的芬奇镇出生,名字就是“在芬奇镇出生的那个列奥纳多”。

他是个私生子。达·芬奇14岁那一年,父亲把他接到城里来,让他给著名画家维罗奇奥当学徒。

达·芬奇很快表现出极高的绘画天分。据瓦萨里说,这幅《基督受洗》,画面左下角的两个小天使,师傅维罗奇奥画了一个,达·芬奇画了手捧长袍的那一个。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维罗齐奥 Andrea del Verrocchio 基督受洗 Baptism of Christ 1475-1476

画完一看,师傅说你画得比我都好,那我就把绘画戒了吧。从此专攻雕塑,不再动画笔了。

瓦萨里是个著名的段子手,他的话未必可信。但是这两个小天使摆在一起一比,徒弟比师傅画得好,这倒是显而易见的。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左为达芬奇绘,右为维罗齐奥绘

虽然达·芬奇天资聪慧,但毕竟从小生活在乡下,不懂几何、不懂拉丁文、不懂数学,底子太差,说话有乡下口音,再加上又是私生子出身,自然性格就比较孤僻。

达·芬奇不讨雇主喜欢,更重要的还是第二个原因,就是他的创作路数跟美第奇家族所推崇的理念美不相符合。

还是回头看波蒂切利。洛伦佐和他的文人门客今天原型了,明天理念了,波蒂切利就紧着画《春》,画《维纳斯的诞生》,洛伦佐和他的文人小圈子搞新柏拉图主义,波蒂切利就各种紧跟,各种呼应。这样的调调,洛伦佐和他的文人们怎么可能不喜欢?粟渺社分享微信jnztxy谨防N手群转卖,以免断更。反观达·芬奇,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别人聊得火热,他臭臭个脸子在笔记里偷偷写道:“我的研究都是从实践经验出发,而不是靠别人说的什么……我把经验视为我的情妇,在所有方面都向她求助。”

啥这理念那理念的,我就是要画得像。达·芬奇主张,“镜子是画家中的画家”。画家的任务,就是像镜子那样,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

一个要画得美,一个要画得像。波蒂切利和达·芬奇,很好地表现出绘画理念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之争。

波蒂切利和达·芬奇的风格差异

因为创作理念不同,两个人的绘画风格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就拿肖像画来说吧。这幅女子肖像画,为了突出线条,波蒂切利特意用深色的门框把五官的线条衬托得更加锐利和准确。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波蒂切利 年轻女子肖像 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 1475年

可是达·芬奇的这幅《吉内薇拉·斑琪》,却是在尽力遮掩线条。轮廓线都是用色调的明暗变化暗示出来的。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吉内薇拉·斑琪 Ginevra de' Benci 1474-1478

这幅画画得非常好。虽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非常不对付,瓦萨里又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但是瓦萨里还是说了句公道话:在画得像这件事情上,达·芬奇绝对是第一人。

达·芬奇为什么要抹掉线条呢?因为线条过于锐利,立体感就没有了。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从契马布埃和乔托开始,画家们在上色的时候,就用近乎透明的颜色,以很小很小的弯曲笔触来表现线条的“反光效果”,让线条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这被称为“罩染法”。

可是我们看达·芬奇,他在素描阶段就尽量避免线条,而是以用阴影和反光来塑造形体。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达·芬奇 女子头像 Female head 1508年

阿尔贝蒂说:“在绘画中不应该看得到线条。”

达·芬奇则走得更远,他认为在大自然中也没有线条。我们的眼睛所看见的,不过是反光和阴影,是色调明暗的变化。

所以,达·芬奇不仅素描和别人不一样,给作品上色的时候也不一样。

他不用罩染法,而是用很多油对颜料进行稀释,让稀薄的颜料朝四周自由渗透,进一步消解掉线条。达·芬奇的这个办法,被称为“晕涂法”。

光是营造出人物的立体感还不够。画家还需要营造出一个统一的、真实的空间感。

在透视法被发明出来之后,画家们第一时间就意识到,光线在空气中会产生衰减。远处的物体不仅颜色上总体上偏淡,并且因为波长吸收的差异,还会偏蓝。

这种表现光线在空气中衰减的办法,被称为空气透视法。

另外,远处的物体不仅仅是小,还看不清楚。要想画得像,这些问题就都要考虑进去。

所以,达·芬奇用的不是近大远小的这一种透视,而是多种透视。比如浓淡远近法、色彩透视法、阴影透视法和消逝透视法,等等。

虽然这些手法都不是达·芬奇首创,但是就实际达成的效果而言,达·芬奇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我们来看一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波蒂切利的《圣母领报》这两幅作品。

《蒙娜丽莎》的背景忠实地反应了眼睛所见,就是离得越远的物体轮廓越模糊、色彩越淡并且偏蓝,从而营造出统一而可信的空间感。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达·芬奇 蒙娜丽莎 Mona Lisa 1502-1506

而波蒂切利的《圣母领报》,风景却完全没有空气透视的效果。再远的物体,也都是棱角分明,纤毫毕现。这就显得很呆板,很不真实。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波蒂切利圣母领报 Annunciation1489年

今天,我们毫无疑问都会站达·芬奇。可是当时洛伦佐和他的文人门客们却不这么想。

在理念和原型的世界中,就不应该有模糊,不应该有衰减。让天使和圣母生活在纯净的以太中,这才是画家应该做的事情。

你达·芬奇又是晕涂又是空气透视法的,看着是挺像的,代价却是整个画面显得不清爽,朦朦胧胧的,甚至有些脏。这恰恰证明了现实世界的卑污和拙劣。

所以达·芬奇画得越像,就越不对洛伦佐的口味。

达·芬奇为什么没能去罗马

1480年,当时的教皇西斯图四世启动了重建罗马的大工程,文艺复兴运动算是正式开始了。

洛伦佐向教皇推荐了波蒂切利、维罗奇奥、吉兰达约等画家,佛罗伦萨有头有脸的画家都去罗马为教皇效力了。可是,洛伦佐却没有推荐达·芬奇。

为什么不推荐达·芬奇呢?除了前面说的性格不好、作品不对路数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首先是1476年,达·芬奇因为鸡奸罪被逮捕了。

当时佛罗伦萨就有风言风语的,说洛伦佐和他的文人小圈子在搞同性恋。现在实锤了一个,这就让洛伦佐很恼火很忌讳。

虽然洛伦佐动用关系把他捞了出来,但随即就和他疏远了。

其次,达·芬奇是有名的磨蹭。

你让他慢慢捯饬,达·芬奇能画得非常好。可是去教皇那儿要画的可是壁画。

壁画这东西需要用鸡蛋调颜料,然后在墙面上涂一层湿泥灰,在泥灰干透之前就要画完,这样颜料才能与墙面牢固结合。

达·芬奇那会儿,很多壁画订单,明确要求用蛋彩。这个画法对速度的要求非常高。达·芬奇这种用油调颜料慢慢磨蹭的路子,就整不了。

大家都去了罗马,就把达·芬奇给剩下了,可把他郁闷坏了。

1482年,洛伦佐为了与米兰公国搞好关系,就向米兰公爵推荐了达·芬奇。达·芬奇在米兰待了17年,总共才完成了6幅画。真不是一般的磨蹭。

不过这六幅画件件都是精品,其中就包括《抱貂女子》和《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达·芬奇 抱貂女子 Lady with an Ermine 1489-1490

达芬奇:他为什么一生抑郁不得志?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The Last Supper 1494-1498

《最后的晚餐》也还是暴露出达·芬奇的短板,就是速度不行。他作画的速度驾驭不了蛋彩画,于是就用油来调色,直接画在墙上。

几十年后,画面就变得模糊,大面积剥落了。但是在出问题之前,这幅画还是非常惊艳的。

1513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攻陷米兰,对《最后的晚餐》 赞不绝口,张罗着要把整面墙搬回法国。但是当时法国的工程师想不出办法,这才作罢。

不过后来国王还是如愿以偿地把达·芬奇请到了法国。这实在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因为意大利画家对求真的冲动源自哥特艺术的冲击和影响。而达·芬奇作为意大利最好的写实主义画家,最后死在哥特风的发源地,也算是得其所哉。

据说,达·芬奇是死在法国国王怀里的,但是这荣耀来得实在是太晚了。达·芬奇生前,意大利本土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承认。据法国艺术史学者阿拉斯推断,他去法国时能够随身携带着《蒙娜丽莎》,原因是甲方嫌画得不好,拒绝收货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