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浙商证券 孙建 司清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8">1.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44% </h1>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26%。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由2015年的30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6%。

Frostchina预测2026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到336亿美元,2020-2026年增复合长率为26.2%。
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为最大的细分市场,2020年占手术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的63%。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44%,远高于全球。
202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25.3百万美元,frostchina预测2026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3840.2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4.3%,远高于全球26.2%。
1.1. 腹腔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腔镜手术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腔镜手术机器人可进行广泛的外科手术,包括泌尿外科、妇科、胸科及普外科。
其通常包括外科医生的控制台、一台患者侧手术车及一套影像系统。患者侧手术车涵盖持有腔镜和配套手术器械的机械臂。腔镜将外科医生的视线延伸至患者体内,而机械臂模拟其双手,并持有及指挥腔镜及手术器械。
1.1.1. 中国腹腔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
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渗透率逐年增长。
(1)腔镜手术量增长。
得益于国内微创手术的普及以及其在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等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2015-2020 年,中国腔镜手术数量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24.1%,frostchina预测2020-2026年间将按16.1%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2)机器人辅助腔镜外科手术的需求增长。
2015-2020年,中国每年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数量由11445例增至47379例,年复合增长率32.9%,frostchina 预期2026年为681098例,2020-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55.9%,2020-2026年,腔镜手术机器人渗透率由0.5%增长至3.0%
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2026年近 8 倍市场规模增长。
中国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于2020年的市场规模为318.4百万美元,具有最大增长潜力的重要地区市场。预期中国市场将以39.2%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于2026年达到2315.3百万美元
1.1.2. 中国腹腔手术机器人竞争格局
国内竞品少,仅达芬奇获批。
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在国内,仅达芬奇 Si 及达芬奇 Xi 手术系统获得 NMPA 认证,且在中国所有三级甲等医院中的使用比例不足 10%。
除图迈外,中国仅有两款腔镜手术机器人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分别为威高的Microhand-S和康多的康多系统,但这两款机器人尚未完成临床且均无法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
图迈为首款已完成注册临床试验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倘图迈获得批准并商业化时,在中国市场上将主要与达芬奇手术系统竞争
1.2. 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骨科手术机器人,广泛用于关节置换术。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三类手术,即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及骨科创伤手术。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应用最广泛,frostchina数据显示,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2020年的全球市场规模为725百万美元,占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的52%。
1.2.1. 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
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临床使用量及渗透率快速增长。2016年,中国首次进行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
2015-2020年,每年在中国完成的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数量由0增至243例,frostchina 预测2026年可达79964例,年复合增长率162.8%。手术渗透率由2015年的0.1%增长至3.1%
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5年20倍以上增长。
2020年,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14.8百万美元,frostchina预测2026年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332.3百万美元。2020-2026年复合增长率68%。
1.2.2. 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竞争格局
仅一款获批骨科机器人。
截至2021年6月30日,MAKO Surgical Corporation(其后被Stryker Corporation收购)开发的RIO手术机器人为唯一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鸿鹄为唯一一款由中国企业开发、配备自主开发机械臂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5">2. 微创手术机器人:中国的“直觉外科”,未来的“达芬奇” </h1>
2.1. 产品:覆盖五大手术专科机器人
五大手术专科机器人研发。
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覆盖五大主要和快速增长的手术专科(即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手术机器人产品组合的公司。
三大核心手术机器人产品。
公司三大旗舰产品为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及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即“绿色通道”)。
图迈及鸿鹄处于注册批准阶段,而蜻蜓眼已于2021年6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2.2. 研发:60%以上研发支出占比60%以上研发支出。
2019-2021.6.30,公司年内/期内净亏损分别0.69亿元、2.09亿元和2.43亿元。
公司产品均未实现商业化,没有营业收入与成本,主要支出为研发支出,2019-2021.6.30,年内/期内研发支出分别为0.62亿元、1.35亿元和1.60亿元,其中约50%的研发支出用于研发人员的薪酬发放。
2021年6月30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290名,60%以上为硕士及以上学历。71项发明专利。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在国内拥有118项专利,包括71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及38 项外观设计专利。在海外持有23项专利。
2.3. 未来:填补市场空白,对标直觉外科
2.3.1. 政策:鼓励手术机器人应用,公司产品一旦获批,或将迅速占领市场
价位高、厂家少,手术机器人渗透率低。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仅已安装189台腔镜及17台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渗透率分别为0.5%及0.1%。与之相比,美国已安装3727台腔镜及1060台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渗透率分别为13.3%及7.6%。
我们分析手术机器人渗透率低的原因:
(1)价位过高。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每台约2000万人民币,机械臂使用10次便需更换,每年的更换维修费用近100万人民币;
(2)厂家少。
手术机器人技术要求高,虽然多个厂家研发,但获批的厂家寥寥。一方面导致市场教育力度与范围小,导致很多医院并没有引进;另一方面,厂家有绝对的议价权,导致价位过高,难以普及。
政策鼓励手术机器人应用,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或将有效改善价位问题。
2021年2月,工信部发布《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鼓励手术机器人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规范应用。
2021年4月,上海将达芬奇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2021年8月,北京将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所支持的手术及一次性配套耗材纳入医保。
我们认为,发达地区先行试点将有效推动手术机器人在前列腺手术、骨科手术等难度较大手术中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公司手术机器人在国内推广。
获批厂家少,有助于公司快速占领市场。
截至2021年6月30日,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仅达芬奇获批,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仅RIO获批。我们认为,一旦公司商业化成功,将有效填补国内市场手术机器人的市场空白,快速占领国内市场。
2.3.2. 商业化能力:或有价位优势,背靠渠道优势
达芬奇定价过高,国产产品或有价位优势。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分区域定价,在中国销售价格最高,每台约2000万人民币。
另外,四条机械臂作为高值耗材,每使用10次便需更换,每条机械臂的价格约为10万人民币。
且每年均需维修服务,每年更换维修费用近100万人民币。公司在产品质量对标达芬奇机器人,若能提供更低价的替代产品,或将有效打入国内空白市场。
公司背靠微创医疗,有一定渠道优势。
(1)微创医疗覆盖国内2400家以上医院,有一定渠道优势。
微创医疗为国内高值耗材龙头企业,产品覆盖心血管耗材、骨科等,2020年末,微创医疗产品覆盖国内2400家以上医院,有一定渠道优势。
(2)手术机器人个性化强,后进入者难以替代。
微创手术机器人是国内唯一进入 NMPA 注册申请阶段的腹腔和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厂家,而手术机器人往往需要顺应医生的个性化操作,一旦选择厂家,更换的学习成本和产品成本均较高,一旦选择,后进入者难以替代,有助于公司快速稳定市场。
2.3.3. 可比公司:直觉外科业绩上涨172倍,市值上涨375倍
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业绩上涨172倍,市值上涨375倍。全球手术机器人需求激增,外科龙头积极布局手术机器人方向。
作为最早布局手术机器人的公司之一,依靠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及相关耗材,直觉外科公司自 2000年6月13日上市以来,营业总收入上涨172倍,市值上涨375倍,股价由2.10美元每股上涨至341.52美元每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3. 风险提示 </h1>
1. 公司产品无法获批及无法商业化的风险。
公司目前并未取得营业收入,公司的前景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研产品的成功,若由于政策监管或产品本身质量问题,产品无法获批或无法商业化,将对公司未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 手术机器人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海外龙头已有成熟的手术机器人产品,国内龙头及创业公司也在积极进行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与注册,手术机器人个性化操作较强,较难被后进入者替代,若公司未能顺利获批上市或布局市场不力,将对公司前景有重大影响。
3. 产品更新迭代不力的风险。
公司产品线较为单一,若后期公司无法顺利更新迭代产品线,很容易被质量高更优、价位更低、临床适用性更强的产品替代,将对公司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获取更多精选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