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春節,毛澤東設宴款待客人,戲稱來人是自己的頂頭上司。不一會,一位瘦瘦高高的男人走過來,與毛澤東握手後痛哭:“我在曆史上罪惡深重⋯⋯”

溥儀
來人正是末代皇帝溥儀,他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經過近10年的改造,從骨子裡剔除了從小受到的封建皇權影響,以一個普通人的面貌重新開啟了全新生活。
毛澤東比溥儀大13歲,在青年時代,他對溥儀的态度是憎恨的。
1919年,湖南發生了嚴重災荒,但長沙的官員坐視不救。憤怒的災民沖進衙門趕走巡撫,有位同情百姓的布政使打算開倉救濟,可他卻被皇帝革了職。
26歲的的毛澤東對皇帝不救助災民,反而血腥鎮壓老百姓的行為極度不滿,在《湘江評論》上把雖被推翻卻依然保留尊号的溥儀稱為“禍根”,呼籲大家要除惡務盡,連帶溥儀本人也得鏟除。
青年毛澤東
1936年,毛澤東緻電國民黨35軍軍長傅作義,商談國共合作組成抗日聯軍一事。在信中,提起僞蒙古軍對綏遠地區的進犯時,毛澤東又順帶提及正給日本人當傀儡皇帝的溥儀,認定他是中國人民的兇惡敵人。
1940年2月,毛澤東對待溥儀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他曾在一次講話中認為,辛亥革命“革”掉了皇帝,但取而代之的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等人,和封建皇帝毫無差別,施行的都是“吃人的政治”。可見,光除掉一個皇帝是沒有用的。
到了1945年,随着日本無條件投降,溥儀的傀儡政權也随之坍塌。就在大家準備摩拳擦掌和溥儀算賬之際,毛澤東和周恩來卻向軍隊下達了要妥善保護愛新覺羅家族的指令。
這事屬于高度機密,直到16年後周恩來接見溥儀、溥傑時才親口說出來。
周恩來與溥儀
為什麼要保護一個僞滿洲國頭号戰犯和他的親屬呢?富有卓越眼光的毛澤東認為肉體上的消滅很容易,但沒什麼用,最有效的方式還是從思想上改造這群戰犯,讓他們改頭換面,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一份子。
在當時混亂的情況下,釋出這樣一個保護令很有必要。溥儀的傀儡統治剛剛結束之際,他和親人們要面對充滿怨恨的士兵和百姓,如果缺乏有力保護,後果不堪設想。
日本關東軍在潰敗之際,原本打算挾持溥儀前往日本,誰知在沈陽機場被蘇聯遠東部隊俘獲,從此,溥儀在蘇聯開啟了被羁押的生活。
國民黨政府曾打算引渡溥儀回國受審,“以便對他繩之以法”,前後共有5次之多,都被斯大林拒絕了。
溥儀本人很清楚落到國民黨手裡會是什麼下場,早在1945年12月份就寫信給斯大林,希望能夠長期在蘇聯居住,成為蘇聯公民中的第一個皇帝平民。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出訪蘇聯,鄭重提出引渡溥儀的要求。他的理由是響當當的:我國剛剛建國,還面臨着重重封鎖。為了提高國際地位及維護合法權利,有必要把蘇聯在中國犯有戰争罪行的多名日本戰犯和僞滿戰犯全部移交,由我們作為主權國家自行處理,藉以迫使西方國家最終承認我國政府。
1950年夏,在蘇聯滞留了5年的溥儀乘坐火車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起初他的态度是消極的,因為他從報上讀到“首惡必辦”這四個字,認定自己很快就得見老祖宗去了。
可是無論是東北省政府主席高崗,還是管理所所長,交待給溥儀的任務都是“好好學習、好好改造”,他這才明白,政府根本就沒想着要殺掉他這位昔日的皇帝。
意識到毛澤東的良苦用心後,溥儀進步得非常快,思想和感情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在溥儀回國的前5年中,毛澤東一次談話中也沒提及過溥儀的名字,但他十分關心溥儀,并給他的幾位至親都安排了工作。
溥儀的七叔載濤,參加了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還被任命為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成為行政十三級的國家進階幹部,四年後又被選為人大代表。溥儀的三妹韫穎,在毛澤東的親自關懷下成為北京東四區政協機關的一名幹部。
在一次宴會上,周恩來見到載濤,熱情地将他引薦給毛澤東,介紹說這就是溥儀的叔父。
毛澤東建議載濤帶家屬去探望一下溥儀,還把探親任務安排給了北京市市長彭真。最後,載濤帶着溥儀的三妹韫穎和五妹韫馨同去撫順,他們每人得到了100元的置裝費,彭真還叮囑他們,想買些吃喝什麼的,都由政府付錢。
韫穎
這次探望把溥儀感動壞了,他原以為自己就是名在押犯人,沒想到毛澤東周恩來在日理萬機之際,還惦記着自己。
溥儀被特赦後,面臨着工作和生活的兩難境地。
周恩來在1961年接見溥儀時問他願意做什麼工作,溥儀回答想當勞工。但他從小就沒學過數學,看圖紙、搞算數一概不會,當勞工的願望隻能落空。
眼見做不了勞工,溥儀退而求其次,想要涉足醫界。
溥儀從小體弱多病,成天看禦醫開藥方,也算久病成醫。成年後,他在日本人手底下做事,成天戰戰兢兢擔心被下毒,每個藥方都得仔仔細細看一遍。在戰犯管理所他也學過一段時間的針灸,自忖能夠勝任醫生的工作。
但他的想法被周恩來否掉了。他幽默地對溥儀說:“你願意到醫院工作當然好,隻是你給别人治病,治好了倒沒事兒,如果把人治壞了,那可怎麼辦?”
這其實是對溥儀的一種變相保護。周恩來建議溥儀去當文史館員,因為他本身就是一部活曆史,溥儀愉快地接受了安排,同時每周去北京植物園參加一次勞動,以便接觸群衆了解社會。
毛澤東與溥儀
毛澤東和周恩來都對溥儀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健康非常關心。周恩來曾開玩笑地說:“你是“皇上”,不能沒有'皇後'喲!”
毛澤東則在宴請溥儀的宴會上,給溥儀提出了兩個任務。一個是找個合适的對象成家,另一個就是寫本回憶錄。
溥儀牢記毛澤東的話,他在婚姻大事上非常慎重,拒絕了屢次對自己示好的“最美格格”王敏彤,隻想找個普普通通的平民女子。
最終,朝陽區關廂醫院的護士李淑賢走入了溥儀的生活,1962年4月30日,兩人舉辦了簡樸的婚禮。
溥儀李淑賢
與此同時,溥儀的回憶錄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1962年5月,《我的前半生》中的《複辟的形形色色》一文率先刊登出來,毛澤東仔細讀完了該文,還向政協有關上司問起付給溥儀多少稿酬。
當得知隻有150元時,他表示太少了,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人家是皇帝,怎麼就給了這點錢?可以多給點。”
在接見外國友人時,毛澤東也曾提起過溥儀和《我的前半生》,當時這本書并沒有公開發行,可毛澤東認為這本書寫得不怎麼好,原因在于溥儀把自己寫得太壞了,似乎一切責任都是他自己的。
聽說溥儀每月隻有180元的薪水(在上世紀60年代已經算高薪了),毛澤東通過名士章士钊給他送去幾千元改善生活。
章士钊毛澤東
毛澤東本身工資是400元,日子并不寬裕,他是從自己的稿費中拿出錢撥給溥儀。溥儀收到錢後感動極了,表示盛情可領,錢就不必了,自己的書已經出版,馬上就有稿費可領。在章士钊的一再勸說下,溥儀收下錢,并吟了兩句詩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欣逢春雨獲新生,傾海難盡黨重恩。”
1966年10月3日,是溥儀生平最後一次參加國慶紀念活動,看完演出後他寫了長長的日記:“看到這一切,我太想念您老人家啦,恨不能長了翅膀,立刻飛到您的身旁。”
1967年,溥儀因為癌症去世,毛澤東并沒有忘記他。1971年,埃塞俄比亞國家元首海爾·塞拉西一世來訪時,提起自己想要見見末代皇帝溥儀,毛澤東很遺憾地告訴他,溥儀已于4年前離世。
說完後,他久久地沉默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