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鹟(學名:Muscicapa sibirica):體重9-15克,體長12-14厘米。烏鹟雌雄羽色相似。上體烏灰褐色,頭頂羽毛中部較暗,眼先和眼周白色或皮黃白色。兩翅覆羽和飛羽黑褐色,翅上大覆羽和三級飛羽羽緣淡棕白色,初級飛羽内翈羽緣棕褐色,次級飛羽羽緣白色,尾烏灰褐色或黑褐色。颏、喉白色或污白色,胸和兩脅具粗闊的烏灰褐色縱紋或全為烏灰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較淡,腳黑色。

中國東北,越冬于華南、華東、海南島及台灣;西南亞種繁殖于陝西南部的秦嶺、甘肅東南部、青海東南部、西藏東部及四川,越冬于南方;藏南亞種繁殖于西藏南部。
主要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往上可到林線上緣和亞高山矮曲林,在喜瑪拉雅山地區夏季可上到海拔3200-4200米的高度,在長白山夏季上到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嶽桦矮曲林地帶。遷徙季節和冬季,亦栖息于山腳和平原地帶的落葉和常綠闊葉林、次生林和林緣疏林灌叢。烏鹟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留存中國越冬。每年4月末5月初到達東北繁殖地,到達南部繁殖地稍早些,9-10月遷離繁殖地飛往越冬地,除繁殖期成對,其他季節多單獨活動。樹栖性,常在高樹樹冠層,很少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多在樹枝間跳躍和來回飛翔捕食,也在樹冠枝葉上覓食。休息時多栖于樹頂枝上,捕獲食物後多回到原來的栖木上休息。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于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樹上,尤以山溪、河谷和林間疏林處的松樹側枝上較常見。距地市多在5-30米,用灰綠色的松蘿(一種真菌)作成,常隐蔽在側枝上的松蘿菌叢中,月的還雜月少許幹草,内墊月松針和須根。巢呈杯狀和半球狀,出入口向上,結構較為精緻。巢的大小外徑為8-9厘米,内徑5-6厘米,高5.5-6厘米,深2.5-3厘米。雌雄共同營巢,但以雌鳥為主,每巢5-7天即可完成。5月末6月初開始産卵,每窩産卵4-5枚。卵淡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