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瀕臨滅絕的動物重新複蘇回歸大自然

由于保護工作,某些曾經被認為有滅絕危險的物種實際上正在恢複。受這些成功案例的啟發,全球保護計劃中的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科學家列出了9種野生動物物種的名單,這些物種在它們的原生栖息地出現了轟轟烈烈的複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些物種在短短幾十年内就從生存的邊緣反彈過來:他們證明了在野生動物的世界裡,這并不全是悲觀和厄運。

瀕臨滅絕的動物重新複蘇回歸大自然

在泰國的懷哈肯(HKK)野生動物保護區,減少偷獵的長期工作已經為老虎(潘瑟拉底格裡斯)帶來了回報,老虎的數量從2010年的41隻增加到2019年的66隻,增幅超過60%。

瀕臨滅絕的動物重新複蘇回歸大自然

駝背鲸(巨型新鲸)已被獵殺到滅絕的邊緣:在1966年實行狩獵禁令之前,一些地方減少到不到10%。它們于1973年被列入《瀕危物種法》。

盡管它們過去很糟糕,但一些座頭鲸的數量已經恢複到捕鲸前數量的90%。在國際上,由于全球保護性監管,大多數座頭鲸數量有所增加,自然保護聯盟紅名單将這些大型海洋哺乳動物歸類為"最不關心的"。

瀕臨滅絕的動物重新複蘇回歸大自然

緬甸星龜( Geochelone 鴨嘴獸)是緬甸中部幹旱地區特有的,在20世紀 90 年代中期野生動物市場對它需求急劇上升,導緻種群數量銳減後,它被認為在生态上已經滅絕。WCS 将這一案例放在心上,并與海龜生存聯盟和緬甸政府合作發起了一個積極的繁殖計劃。

瀕臨滅絕的動物重新複蘇回歸大自然

該聯盟從大約175人(大部分從野生動物販運者手中解救出來)開始,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建立了三個"殖民地"——包括繁殖中心、畜牧業和獸醫護理——以防止物種完全滅絕。截至2019年,有14,000多隻野生和圈養動物,其中約750隻已被釋放到保護區的野生區域。

瀕臨滅絕的動物重新複蘇回歸大自然

由于雞蛋和小雞的未經檢查的收集,以及其被淹沒的森林栖息地的破壞,世界上最稀有的鳥,更大的副魚(萊普托普蒂洛斯杜比烏斯),遭受了災難性的打擊,但是,随着社群護林員對高棉Tnle Sap(東南亞最大的湖泊)被洪水淹沒的森林的保護,該物種正經曆着一個顯著的好運轉折。

高棉環境部和WCS制定了一個方案,讓當地人得到報酬來守衛巢穴(而不是耗盡它們)。在短短的十年中,從30對增長到2019年的200多對,占全球的50%。

基漢西噴霧蛤(内分磷酰胺阿斯珀吉尼斯)被譽為在被宣布滅絕後在野外成功複活的第一個兩栖動物物種。當一座水力發電大壩在基漢西河瀑布附近修建時,這些坦尚尼亞當地人幾乎注定要失敗——這是他們地球上唯一存在的地方——這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生存所需的霧氣環境。這些蛤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野外滅絕",但在布朗克斯動物園被坦尚尼亞政府要求收集和繁殖一些個體之前,它們正在為該物種的生存進行規劃。最終,政府建立了一個人工霧化系統,以複制瀑布上的噴霧區:從那時起,布朗克斯動物園已經将大約8000頭蛤送回坦尚尼亞,放歸它們的自然栖息地。

瀕臨滅絕的動物重新複蘇回歸大自然

以印尼博加尼納尼瓦塔伯恩國家公園的築巢地面管理、半自然孵化場和當地監護為重點,特有和瀕危的雄性(巨頭馬洛)正在迅速恢複。由于布朗克斯動物園成功開發了卵子孵化方法,超過15,000隻雄性小雞被放歸野外。

瀕臨滅絕的動物重新複蘇回歸大自然

繼續閱讀